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由来

2017-11-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由来"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出自历史上颇为著名的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王勃所写的这句"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并不是指责阮籍猖狂,而是感叹如阮籍那般风流人物,也会因穷途末路而大哭,真是可悲可叹.<滕王阁序>"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主要讲的是关于阮籍一生三哭中的其中一次.阮籍曾自己驾着马车四处行走,与他人有目的地游走不同,阮籍并没有决定要去什么地方,而是任凭牵引马车

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由来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出自历史上颇为著名的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王勃所写的这句“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并不是指责阮籍猖狂,而是感叹如阮籍那般风流人物,也会因穷途末路而大哭,真是可悲可叹。

《滕王阁序》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主要讲的是关于阮籍一生三哭中的其中一次。阮籍曾自己驾着马车四处行走,与他人有目的地游走不同,阮籍并没有决定要去什么地方,而是任凭牵引马车的马匹无目的地四处闲逛。不管马车行驶的道路有多么崎岖不平,也不管东西南北什么方向,阮籍只是一直往前走,一路喝着酒。然而再长的路也会有走到尽头的时候,当马车行至道路的尽头的时候,阮籍的眼泪突然就流了下来,放声大哭。等到他哭够之后,阮籍就调转马车的行驶方向,换了一条路行进,然而走着走着就又走到了路的尽头,于是阮籍又开始放声大哭。

阮籍之所以在行至道路尽头时突然痛哭流涕,是因为他从走到道路尽头这件事而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阮籍身负极高的才华和能力,却无法得以施展,无法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只能整日喝酒抚琴如此虚无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他对自己的悲惨的现状而感到穷途末路般的绝望与痛苦,因此才会嚎啕大哭。

阮籍的那次大哭令世人无比震撼,后曾被后世众多文人学者所引申,写入自己的作品中,唐代诗人王勃就是其中之一。

有关三国名士阮籍的故事有哪些

阮籍是个颇为有名的历史人物,因此历史上流传的关于阮籍的故事有很多,有阮籍醉酒避亲的故事,关于青白眼的典故,还有阮籍蔑视世俗礼法而发生的故事,更有被世人所熟知的阮籍丧母的故事。

阮籍

阮籍醉酒避亲的故事出自《晋书》这本史书,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阮籍作为魏晋时期才名远播的贤士,肯定会有很多有权有势的人想要招揽他为自己所用。当时权势滔天的司马昭为了招揽拉拢阮籍,就想出了与阮籍结为亲家的办法。而阮籍并不愿意在司马昭手下做事,于是为了躲避司马昭的那门亲事,他就开始每天拼命喝酒,每天都会喝醉酒,而且还醉酒得非常厉害,甚至有时还会醉到整个人失去意识的程度。就这样,喝酒醉倒,醒来后继续喝连续过了六十天,那个奉司马昭之命前来提亲的人根本无法对阮籍开口提及提亲一事,最后,实在没办法,他只能回去将情况禀告给司马昭。对此,司马昭也只能无奈打消借结亲之机拉拢阮籍的想法。

阮籍对礼教礼法的厌恶和蔑视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相关故事也有很多。例如,阮籍非常喜欢喝酒,酒店就位于他家旁边,酒店主人的老婆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子。阮籍经常和王戎一起去酒店喝酒,喝醉后就径自躺在人家女主人身边睡觉,出乎意料的是酒店的男主人也不觉得他会有什么不当的行为。在那个时期,男女授受不亲是应该的,但是阮籍却无视了这条世俗规范。

后世之人对阮籍的评价如何

阮籍是魏晋时期颇为风流的一个人物,他有才华,胸怀大志,但是为人谨慎,懂得随机应变,至尊至孝的同时又个性不羁,行事率性,不被礼法之类所束缚。总结来说,阮籍是个真性情的人。

阮籍画像

阮籍与其他六人一起被世人尊称为竹林七贤,从中就可见阮籍自身才情颇高,更不用说他的那些相当优秀的被世人传颂的诗文。阮籍的父亲是著名的文学家、世人阮瑀,也因此,阮籍受家学的影响,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颇大,更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他所著的《咏怀》不仅促进了五言诗歌的发展,还成为那个时期诗歌的代表作。

阮籍虽然心有远大抱负,但是为人谨慎,懂得审时度势。在魏晋那个时期,曹魏与司马两大家族矛盾冲突不断,作为当时非常出名的贤士的阮籍也因此会受到两方人马的招揽,处于两大家族之间,阮籍说话行事更为谨慎,毕竟处在那样的乱世之中,只有会隐藏自己的人才能顺利活下去。

阮籍对于礼法之类的相当轻蔑,为人行事相当率性不羁。在当时,司马昭此人虽然不是晋朝的皇帝,但是他的地位权势都堪比皇帝,因此他人迫于司马昭之势,在司马昭面前都相当恭敬,连在酒席上都正襟危坐,不敢放松,只有阮籍子啊酒席上自顾自喝酒唱歌,逍遥快乐,好似不将司马昭此人放在眼里,可见其个性不羁。

总的来说,阮籍此人相当懂得为人生存之道,为人处世虽有怪异之处,但也可以说成是真性情的表现。

魏晋名士阮籍墓在哪里

阮籍于景帝永安四年去世,享年五十四岁。他的墓总共有两处,一处是阮籍墓遗址,另一处是衣冠冢。两处墓的地址不是同一个,阮籍墓遗址位于现今河南开封市尉氏县中与县城相距十五公里的小陈乡阮庄村,位于县城的东南方。而另一处衣冠冢则位于现今江苏南京的一座中学内。

开封阮籍墓

据传,阮籍墓遗址的墓碑是由清朝乾隆时期的一名名为阮元的大学士所书写的,整座墓碑的高度为2.3米,宽度为0.65米,墓碑的厚度为0.26米,墓碑的正中央刻写着十四个隶书大字,内容显示了墓地主人的身份,也就是阮籍,墓碑左右两边也都刻有内容,那些内容详细讲明了墓碑上内容的书写者的身份与姓名。除此之外,墓碑的下方还有三十八个字。墓碑上的那些内容的写字手法沉稳庄重,是尉氏县现今所留存下来的隶书碑刻中最好的。阮籍的墓地本来也是有祠堂的,但是曾经被黄水淹没,导致祠堂被毁坏。

阮籍的衣冠冢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所建的,其中有墓冢还有墓碑,墓碑是在清朝光绪年间所立的。阮籍的衣冠冢曾于1981年经过整修,墓冢下方是用青灰色的砖头砌成的,上面则是用泥土覆盖成土堆。整座墓冢的高度的大概为1.85米,形状呈现圆锥形,下部的直径大概是5.3米。现已成为了我国的文物保护单位。

不论是阮籍墓遗址,还是阮籍衣冠冢,都是后人怀念阮籍这一历史人物的渠道。

名士阮籍所写酒狂诗写的怎么样

据传,《酒狂》是出自阮籍之手的一首古代琴曲,这首古琴曲出自明代的《神奇秘谱》这本书,后经有名的古琴家姚丙炎以《神奇秘谱》作为蓝本,并且以《西麓堂琴统》为参照的整理。

阮籍酒狂

《酒狂》这首古琴曲的背景时间是历史上政治较为黑暗的魏晋初期,在当时的晋司马家族的统治管理下,众多有才能的士大夫为了避免惨遭杀害,都纷纷选择隐居山林,远离黑暗混乱的政治官场,弹琴作诗,借着酒意抒发自己的感情,以此类方式来求自保,以及表达自己对当下政治环境的不满。因此,阮籍创作这首《酒狂》主要是想通过曲子描写的朦胧情态来抒发自己内心之中对于现状不满不平之气。

从《酒狂》这首古琴曲中,可以看到阮籍相当不满反对当时的司马氏族的黑暗统治,为了避免直言不满而遭到统治者的残害,他就佯装酒醉后发狂来表达自己对现下政治环境的不满与批判,心中相当不平。之后《酒狂》曾经过知名古琴家姚丙炎整理打谱,经过其处理后的曲子,表现出了人在喝醉后步履不稳的状态,乐曲内在依旧含蓄深刻。总的来说,《酒狂》这首曲子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古琴佳作。

《酒狂》这首古琴曲现今有好几个版本,有些版本因为弹奏要用到无名指,对于古琴初学者来说比较困难,但是也有另外的版本,比如顾梅羹所著的琴学备要中的《酒狂》版本,对初学者来说弹奏难度相对要小一点,较为适合。

文学家阮籍的儿子是谁

阮籍的儿子是阮浑。据世说新语记载,阮浑长大成人后,样貌气质都与父亲十分相像,十分羡慕竹林居士的生活,也想跟自己的父亲一样放达。阮籍的狂放在魏晋名士中也非常出名,常常做着不符合礼法的事。比如还在孝期时就当众饮酒作乐,对美女调笑,有失世家体统,这在当时很出格。

阮籍图片

其实在阮家放达的人并不只有阮籍一个,根据历史记载,阮家子弟大多喜欢谈玄远,有放任的家风,所以阮浑也想要放达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放浪的阮籍这回拿出了父亲的威严,他警告自己的儿子不许做向父亲一样放浪的生活。那时的阮籍头脑非常清醒,不像往常一样因为喝醉酒而睡眼朦胧。

放浪的父亲却不许自己的儿子放浪,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其实年轻的阮浑只看到了父亲潇洒的姿态,却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放肆地生活。阮籍身处时代的政治环境并不同寻常,每天都有人在死去。阮籍放浪是为了寻求精神的暂时安定的地方。乖僻的行为,放诞的言论是在高压政治下明哲保身的最好的方法。阮籍看作自由自在的生活背后有着的是无边无际的痛苦。魏氏春秋中记载阮籍经常在独驾中痛苦,这哪是阮浑能够理解的。

有人认为阮咸也是阮籍的儿子,但两人只是叔侄关系。阮咸的作风和叔叔一样,狂放之态有过之而无不及。叔侄两人经常不论辈分地在一起肆意酣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