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涛浮城北望 《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序二 (傅葆石)

2017-07-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苏涛博士是中国电影史和香港电影研究的后起之秀.他师承于电影史家胡克教授,可谓名师出高徒.我们虽然素未谋面,但他的勤奋用功,我早有所闻,何况我们更自有一番鸿雁之交

苏涛博士是中国电影史和香港电影研究的后起之秀。他师承于电影史家胡克教授,可谓名师出高徒。我们虽然素未谋面,但他的勤奋用功,我早有所闻,何况我们更自有一番鸿雁之交。一年多前,他知道我最近醉心于冷战电影,寄给了我几篇他有关战后散落香港的上海影人(如李萍倩、朱石麟、卜万苍、李丽华,以及“长城”和“大光明”一众进步艺人等)的心路历程和艺术生涯的文章 。

在中国大陆研究香港电影,有其局限 (好比研究资料有限),我读了苏涛博士的文章后却感到耳目一新:文章相对而言不仅史料扎实,而且观点不落俗套,颇富新意。

所以我便马上回信,提出一些意见和不同观点;如此一来一往,我们 反复讨论了很多沪港“电影双城”的历史关系和战后香港国语电影的政治复杂性。现在,苏涛博士把这些文章收录在他即将付梓的新作《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并向我索序,我自然义不容辞,欣然答应。

《浮城北望》以战后香港国语电影的文化政治为主轴,分为三部分, 分别从电影文化史、文本分析和导演论三个研究角度,重构香港电影的“中国脉络”和流散文化。运用不同的研究角度,看来有点混杂,但在苏涛博士的笔下,却又自成系统,把在战乱困顿 的大时代下,流散香港的上海影人的家国情怀、 政治抉择和艺术视野,以及他们对香港电影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丰富多姿地呈现出来。

特别是他对新、旧“长城”的诸多论证,对两面不讨好的“左派”电影公司“大光明”的重新梳理,以及对“坏女人”白光的角色塑造的分析,颇有见地。

香港之“浮”,“北望”之切。乍看书名,《浮城北望》意义多重,在今时今日,难免惹人遐想。写书做研究,不正是为了引人思考,引发议论吗?

苏涛博士的新作给了我启发。我 祝愿它在出版后能够引起更多人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和不同的价值取向,用心探讨复杂多义的香港电影,探讨它与英国殖民历史和中国政治文化的关系,以及它在中国以及世界电影史上的文化地位。

是为序。

2014年 4月10日写于美国伊州

傅葆石,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现为伊利诺伊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近作包括《灰色上海:中国文人的隐退、反抗和合作》、《香港的“中国”:邵氏电影》(与刘辉合编),及《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