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结局 周培公和姚启圣 施琅的结局 谁更聪明?

2018-03-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清朝历史上一个称得上千年大帝的就是康熙,当然康熙能创造他的丰功伟业,自然离不开他的权臣们?看过<康熙王朝>的人们都知道,在评定三藩,收复台

在清朝历史上一个称得上千年大帝的就是康熙,当然康熙能创造他的丰功伟业,自然离不开他的权臣们?看过《康熙王朝》的人们都知道,在评定三藩,收复台湾中有几位代表性的权臣,例如周培公,姚启圣、施琅等,周培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并且忠贞不二;而姚启圣自小就才华出众,同时又充满正义感,屡屡抗上,傲气十足,被人称为是一匹最不好驾驭的野马;施琅精习兵法,尤其擅长水战,熟悉海上气候变化,但他为人偏狭,意气治胜,那么那么在周培公、施琅、姚启圣三人到底谁更聪明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位功臣:

周培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原是荆门一个儒生,名叫周昌,字培公。此人长于计谋,曾因功授七品官。图海统领大军进至潼关时,他上《平凉策》,因此被召为幕僚。清军攻下平凉咽喉虎山墩后,坚不可摧的平凉城已置于清军炮火之下。

这时,在王辅臣部下任总兵官的黄九畴及布政使龚荣遇得知自己的同乡周培公在图海大将军帐下做幕僚,于是用蜡丸密报平凉城中守军情况,并表示愿做内应,劝降王辅臣。周培公得报大喜,在图海的支持下进入平凉城,最终没费一枪一弹劝降了王辅臣。西北战场的胜利使清廷能够抽调精锐,专意荆襄主战场。

索额图早于康熙十九年即被罢免了大学士一职,两年后又被革去议政大臣等一切职务。因此,他不可能参加平台之事的讨论。而姚启圣的升官图也是官越做越大,不到五年即身兼封圻,成为福建总督。姚启圣家中十分富有,他确曾于康熙八年"以擅开海禁",被革职永不录用,此后在浙江沿海一带以经商为业。

耿精忠在福建叛清后,他变卖家产,召募壮兵,投赴康亲王杰书军前效力。升任总督后设修来馆,招抚台湾郑氏集团兵将,颇有成效。由于郑经坚持"照朝鲜例",即幻想自外于中国,因此清郑之间的多次和谈均无果而终,武力统一提上了日程。姚启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向清廷力荐施琅的。

施琅比姚启圣年长三岁,史书上说他精习兵法,尤其擅长水战,熟悉海上气候变化。但他为人偏狭,意气治胜。顺治初年,清兵南下,他在福建降清,但不久降而复叛,追随郑成功在东南抗清,后来与郑成功不和,再度降清。由于他左右摇摆,因此康熙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重用他,相反,让他以内大臣的名义在京师赋闲十余年之久。

经过姚启圣的多次力荐,并愿以家人百口担保,康熙于是任命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收复台湾可以说是不世之功,姚启圣、施琅都以此为己任,作为建立盖世之功的绝好机会,这本无可厚非。

但随着征台日期的日益临近,督、提两人的矛盾也越加明显。先是施琅以姚启圣不熟悉水性为由,屡次奏请由他一人率军"专征",不需要总督同他并肩作战。

这令姚启圣大感意外。此后,两人在攻台时间、风向上更是相持不下。为此,紫禁城里的康熙帝不得不频发谕旨,让两人和衷共济,共赴王事。施琅在京师时,与大学士明珠友善,因此,施琅通过各种方法,采取明珠对他的支持。

对平台的人事安排,康熙一向重视福建籍官员李光地的意见。当康熙征询李光地的意见时,李光地也明确表示支持自己的同乡施琅"专征"台湾。康熙二十一年十月,经议政大臣会议,康熙正式下旨令施琅"专征"台湾。此时的姚启圣虽为失去亲征台湾的机会而痛心不已,但他仍以大局为重,督运粮饷,甚至将妻妾首饰捐出,以激励将士。

施琅以收复台湾,被封靖海侯,世袭罔替。而姚启圣却受到不公正待遇。施琅几次密报姚启圣的"阴事",当康熙的侍卫吴奇爵了解情况时,又得到姚的"一点阴私事",因此姚启圣不断受到康熙的指责。收复台湾四个月后,姚启圣在极度的愤闷中疽发而亡。卒时已无任何积蓄,诸子只好卖田将他安葬。

对台湾郑氏的妥善安置,体现了康熙的宽广胸怀。他不但认为郑成功、郑经并非"乱臣贼子",命将其父子灵柩归葬家乡南安,还亲撰一职,挽念郑成功收复中华故土的不朽功绩。联中说:"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姚启圣很明白康熙并不是那么信任汉臣,周培公就是他的前车之鉴,当年康熙启用周培公,而周培公不负众望,与图海一起将一群乌合之众变成了虎狼之师。然而当他们将要直捣黄龙,攻打吴三桂的时候,康熙却担心周培公拥兵自重,成为第二个吴三桂,便把周培公召了回去,并把他安置在蒙古,周培公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