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君毅的女儿 (视界延伸)段君毅的副科级儿子

2017-12-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是中共元老.原中顾委常委段君毅的长子,是1945年入党的老党员,但他一直生活在老家的小县里,离休前仅是个副科级干部,而他的儿子竟是个村干部.现在,年逾8旬的他像一个普通村民一样,住在农村,屋内设施简单.而这一切都是他父亲教育的结果.清白干净的家风这是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白衣西街村一处普通的院落,82岁高龄的段存让和老伴就生活在这里.他行动不便,家里没有客人的时候,他多在里屋看书或者写同忆录.2011年1月4日上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造访了段家.两张旧式沙发,一张木头矮桌,是段家堂屋的主要摆设.与

他是中共元老、原中顾委常委段君毅的长子,是1945年入党的老党员,但他一直生活在老家的小县里,离休前仅是个副科级干部,而他的儿子竟是个村干部。现在,年逾8旬的他像一个普通村民一样,住在农村,屋内设施简单。而这一切都是他父亲教育的结果。

清白干净的家风

这是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白衣西街村一处普通的院落,82岁高龄的段存让和老伴就生活在这里。他行动不便,家里没有客人的时候,他多在里屋看书或者写同忆录。

2011年1月4日上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造访了段家。两张旧式沙发,一张木头矮桌,是段家堂屋的主要摆设。与这摆设形成对比的,是条几上摆放着的一张段存让父亲段君毅的大尺寸遗像。

从副科级干部的岗位离休后,段存让老人就回到了白衣西街村(白衣阁村的后来村名),在老家的宅基地上盖起了这座普通的院落。在身边照顾老人的三儿子段肩学原是中原油田的下岗职工,现在东街村任村支书。卢展工环顾段家四壁,望着墙壁上挂着的段君毅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合影,深有感触地说:“段君毅同志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我党高级干部,他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顽强奋斗、鞠躬尽瘁,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这么赫赫有名,你们却一点也不搞特殊。”

说到此,卢展工有点动情:“老段你干了一辈子也就是一个副科级干部,儿子也就是个村干部,与普通村民一样,住着这么简单的房子,用着这样旧的家具,难能可贵。这与最近舆论直指的‘我爸是某某’形成了鲜明对比。”

作为中共元老的“官二代”,段存让一家简朴的生活打动了很多人。一名网友感叹道:“但愿段存让家的清白干净能照亮‘问题官二代’的黯淡现实。”

高官长子离休时是副科级

段君毅出生在山东省濮县(今河南省范县)一个叫“白衣阁”的村庄。1929年夏,段存让在白衣阁呱呱坠地。从幼时到长大,段存让很少看到父亲的身影。因为段君毅早年就走上了革命道路。

抗日战争开始后,段君毅在山东抗日前线任中共泰西特委书记、泰西行政委员会主任,开辟了泰西抗日根据地。1939年8月后,段君毅先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旅副旅长,鲁西军区副司令员,鲁西行署主任等职。

段存让作为随军家属,和母亲一起四处辗转。那时候到一个地方在一个农户家住几天就要走,在路上经常遭遇敌机轰炸。抗战结束后,颠沛流离的段存让随母亲回到了范县老家。

1945年,年仅16岁的段存让由白衣阁村完小老师朱士聪介绍入党,宣誓时墙上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还是用纸贴成的。

1952年,从冀鲁豫建国学院学习5年归来的段存让参加了工作,在家乡的一个学校工作,他的妻子杨素月是一名普通教师。

这年,先后担任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等职的段君毅调到了北京工作,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他亲自领导和指挥建设了第一汽车制造厂、洛阳拖拉机厂等大型企业。

1947年土地改革时,段存让家因有田地200多亩,被划为地主成分。“地主的儿子”段存让,在“文革”时未逃脱被冲击和迫害的命运。

段存让在教师岗位上一直干到“文革”后期,才调到了范县农业局工作。1978年10月,段君毅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

段存让说,父亲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从来不让亲人找他办事。父亲不但自己不照顾他们,也不让他的下属照顾他们。因此虽然单位领导知道他的父亲是谁,但工作上对他该怎么就怎么,不搞特殊化。

段存让的三儿媳在县城上班,遇上时任中顾委常委的段君毅到濮阳视察,三儿子便想让爷爷说句话给媳妇换个工作。段君毅说,濮阳他一个领导也不认识,给顶了回来。

1979年,段存让被调到了县委统战部工作,主要负责“文革”期间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1991年,他从统战部离休时是副科级。

段氏教子集

段存让家中珍藏着一个“父亲教子集”,里面有父亲写给他的几封信。

1978年10月,段君毅在给段存让的信中说:“我已调河南省工作……你们都不要来,我现在还住招待所,而且工作很忙,你要告诉亲友都不要来,来了我也不便见你们,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告诉你姑姑,想我可到北京去,最近我回北京和她见面。此事必须这样做,不多嘱。我将来要到范县去一次。”

1979年元月1日,段君毅在信中对段存让说:我从北京回来忙得很,一时不能回家,但旧历年前或年后总要回去看一下。范县过去工作很不好,乡亲们生活很困难,我心里很不安。

“你们家生活总比别人家还好一点,你要争气,不要占公家的便宜,否则不会有好处,你们都知道我是按党的原则办事的,对一些不合理的事情,我是不会同情的……告诉乡亲们都不要到郑州来,你更不要来,我刚到河南诸事都不方便,来此不利,反而有影响,期望你懂得。”

1979年元月19日,段君毅接到段存让计划为祖母过10周年的信,马上回了下面一封信:“信收到,你谈到你祖母十周年的问题,这是封建习惯,也是你们封建思想作怪。要告诉亲友一概不能办,你们要办了,一定要影响我的工作和名誉,我不但不给一文钱,反而要批评你们。我到范县时还要向全县声明,是你们办的错事。此事证明你们思想太落后了,我实在不高兴。”

在父亲的熏陶下,段存让虽然作为高干家庭中的一员,有的却是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实诚劲儿。

在范县,人们称段存让为“段老大”,有关他的一个故事在范县几乎是家喻户晓。

“文革”期间,段君毅生病在京住院,段存让从老家到北京陪护父亲。一天,周恩来总理去医院看望他父亲。大家照了面,段君毅对周恩来介绍:“这是我在老家的大儿子。”对段存让说:“这是你周伯伯。”

简单的寒暄过后,周总理关心地问段存让:下面形势还好吗?”段存让说话比较实在,说:“好啥!胡搞!”段存让说的是实话、实情,但是他直来直去的话语还是让周围的人感到尴尬。

他背着父亲悄悄走了一次“后门”

1979年正月初六,到任河南省第一书记的段君毅悄悄地回到了他阔别30多年的故乡——范县。

段君毅先到了自己的村庄白衣阁,他在家仅逗留了几个小时,应接不暇地接待着一群群前来看望的父老乡亲,他和大家亲切交谈、问寒问暖。还从身上掏出 600元钱,对段存让和一个侄子说:“我在外边的时间久了,不很了解家乡情况,你和村干部商议,把这点钱分给生活困难的军烈属和五保户。这是我的工资,乡 亲们不要嫌少。”

颠簸一天的段君毅静下来,想起好久没有给北京的家里写信了,他让随行的工作人员去街上买信纸信封。范县负责接待的同志听说后,去管理员那儿拿来信纸送了去。段君毅看着带有中共范县县委字样的信纸和信封说:“我是要给家里写信,怎么能用公用信笺呢。谢谢!请您拿回去吧!”

段存让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这次回范县,父亲参加了中共范县县委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在会上,父亲动情地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范县的老百姓作出了很大的牺牲。然而,现在咱们范县农村的生产情况怎么样呢?我们要把“文化大革命”时期所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大会之后,父亲参加了分组讨论,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他还特意会见了自己在抗战时期的老房东——范县颜村铺村的老支书刘福至。

尽管段君毅不让子女利用自己的影响走后门,但段存让还是私下里利用父亲的关系办了一件事,只不过是为集体办的。上世纪50年代初,就在段君毅调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因为地方购买不到稀缺的拖拉机,公社领导托他到北京帮忙。考虑到父亲不让“走后门”,段存让没敢找他,而是通过父亲的秘书,购买了两台拖拉机,一直没有让父亲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