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袁阔成 一代宗师袁阔成:《三国演义》亿万听众的难忘记忆

2017-09-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袁阔成根据小说<红岩>创作的长篇评书因为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而备受听众喜爱,被誉为红色评书的精品.其中的评书小段<江姐上船>和<许云峰赴宴>更是受到欢迎并在听

袁阔成根据小说《红岩》创作的长篇评书因为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而备受听众喜爱,被誉为红色评书的精品。其中的评书小段《江姐上船》和《许云峰赴宴》更是受到欢迎并在听众中广为流传。

江姐是长篇小说《红岩》中的中共地下党沙磁区区委书记,也是《红岩》的主要人物之一。20世纪60年代小说《红岩》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后,江姐在敌人面前威武不屈,为革命慷慨就义的光辉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和受到人们的尊敬。

那个年代艺术表演形式还没有那么丰富,所以每当袁阔成播讲的《江姐上船》在电台播放的时候,很多人都是聚在广播喇叭周围,或是半导体收音机前认真收听。

一天,袁阔成的鞋坏了,他就提喽着鞋去了修鞋摊儿。到了那儿他就对修鞋的老师傅说:“老人家,麻烦您给我瞅瞅这鞋。”想不到这位修鞋师傅并没有像往常那样起身热情招呼“买卖”,而是坐在那儿没动窝儿,只是对袁阔成说:“等等,让我听完这个……”

插图:冯晨清

袁阔成挺纳闷儿,心想这位师傅放着‘买卖’不做,在听什么呢?再一听,敢情他身边的半导体收音机里正播着《江姐上船》呢。

其实这不过是《江姐上船》传遍中国大地深受欢迎的一个最普通的“小镜头”。

有一次在全国政协演出,可说是个“大镜头”了。那一次虽然仍是表演《江姐上船》,但却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主持并亲自担任报幕,听众中更是不乏各界名人。

虽然从报幕到听众全都是“大腕儿”、名人,但袁阔成照说不误,一口气演下来,不单生动、细腻地表演了《江姐上船》,他一贯“飘、俏、脆、帅”的表演风格也发挥得淋漓尽致。直落得全场掌声雷动,几位共和国的老将军更是高兴得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从修鞋师傅的专心致志到共和国将军的笑声,无一不透出他们对《江姐上船》的喜爱,因此评书界也对《江姐上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特别是对袁阔成在表演中对该书的主角江姐和另外几位主要人物——地下党员、船上的大副何健飞,地下党员电工小刘以及对反面人物宪兵排长、国民党西南长官公署第二处大特务王甑的深刻描述,从创作到表演,无不细腻、生动,可说是无可挑剔,也因此,《江姐上船》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

袁阔成在这个时期创作表演的《许云峰赴宴》也同样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曲艺作家赵博尤其对袁阔成在《许云峰赴宴》中“静中藏动,静动结合”的娴熟表演技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评书演员要得心应手地表现书中人物必须有踏实的功力和娴熟的表演艺术技巧,用袁阔成的话说,就是要做到“三节六合”。

“三节”分为:全身头为稍节,身为中节,脚位根节;上肢手稍节,臂为中节;下肢脚为稍节,腿为中节,胯为根结。

“六合”分为:内三合心、气、胆,外三合手、脚、眼。

“三节六合”,要运用得自如,配合得默契,才能使演员的形体动作,静动和谐统一,静中藏动,动中含静。表演上张弛得体,分寸适度,才能准确深刻地表现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许云峰赴宴》,正当敌新闻记者玛丽小姐准备拍摄碰杯照片时,许云峰一抖手,“咔嚓”,“哗啦”把桌子给掀翻了。敌人无奈,只好将许云峰让到侧间的休息室里。

“休息室布置得很别致,地下铺着地毯,周围摆着几张沙发,对面有一架独立全球老鹰牌的大座钟,有一人多高,钟砣‘嘎登嘎登’地来回摆动,东西两侧有二米见方的两个水晶鱼缸,里边是清凌凌的水,绿莹莹的草,百十条热带鱼,在里面游来荡去。”

书中人物许云峰,从掀桌子同敌人针锋相对紧张激烈的气氛中,来到了这样的安闲静谧之处,客观环境是由动到静的。但是这种静包藏着杀机,蕴藏着更大的阴谋和危险,从事态的发展上看,是静中藏动的。

在这种特定情况下,演员为书中人物许云峰设计了如下的形体动作:

“他坐在一只独坐的沙发上,若无其事地抬起左腿担在右腿上面,伸双手扯平了长衫的衣襟儿,轻轻地往膝盖上一搭,双手自然地放在胸前,两只眼睛悠闲自得地看着缸里的游鱼。”

书中人物许云峰的一切都沉静下来了,惟有两只眼睛在动,表面上是在看缸里的游鱼,实际上是以此为掩护,急剧地思考着对敌的应变之计。

这种外在静的表现,恰恰是内在动的延续。既有助于反映书中人物深沉的内涵,又易牵动听众的思绪,迫使他们推测书中人物的安危、成败,并为之牵肠挂肚,胆战心惊。

上述这种静动结合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得体。此时此刻,如果眼神过于动了,稍一闪神,就会显得心绪不宁,有慌乱之感;倘若是眼神过于静了,近于凝视,又会显得心绪过重,有疑虑之嫌。

演员在表演上,真正做到了心平、气匀、胆壮,手轻、脚稳、眼自如。使得心、气、胆和手、脚、眼内外结合,静动得当,从而使书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形体动作,达到了和谐统一,由表及里,表里一致的程度。准确而有适度地表现了我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临危不惧,从容不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是用尽多少美妙的语言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评书小段《肖飞买药》选自袁阔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辟的新小说栏目中的《烈火金刚》。是袁阔成根据《烈火金刚》第二十一回、第二十二回中“飞行员独身入城”与“飞行员大闹县城”的主要内容改编创作而成。

《肖飞买药》虽不过仍为一评书小段,但播出后却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反响,人们不仅被袁阔成在该评书中塑造的肖飞机智勇敢的八路军侦查员英雄形象深深吸引,更把肖飞与原小说《烈火金刚》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当年提起《肖飞买药》,曾有过这样的评论:……那脍炙人口的《肖飞买药》,当年深为广大听众喜爱,风靡一时,被誉为评书之精品,整整教育影响了一代人…… 其实《肖飞买药》影响教育的又何止是“一代人”,在中国大地经历了“文革”、改革开放的几十年后,当《烈火金刚》被改编成电视剧时,很多观众仍然以肖飞的形象为标准,对电视剧中塑造的正面英雄人物加以评论,因为多年前《肖飞买药》中机智勇敢的肖飞留给他们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

一直到200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栏目播出的《名人相约星期五--听袁阔成说红色评书》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评书小段《肖飞买药》对广大听众影响至深的艺术魅力。

首先是当时应邀担任该节目主持的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赵忠祥的一段话:

“……到这儿来应该说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和在座的几十位听众朋友一样,我也想和咱们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先生一块儿叙叙旧、聊聊天、见见面,也想有机会听个小段子……今天到这儿,我真是带着一种怀旧的心情来的,其实说怀旧也并不是说很消极,因为我非常怀念那一段我们钻研艺术的生活……那时候我记得有几个段子--《许云峰赴宴》、《肖飞买药》、《江姐上船》,这三段我差不多都能背,因为一有他的演出我就看……”

参加这一栏目的嘉宾,除了赵忠祥与袁阔成,还有著名作家邓友梅、袁阔成先生的弟子中国铁路文工团评书演员田占义等,当然也少不了袁阔成的“粉丝”听众。其中最令人称奇的还是年龄最小的听众刘欣然,他虽然出生在1991年,却在大家的笑声和掌声中当场像模像样地表演了一段《肖飞买药》:

“今天给大家来一段《肖飞买药》的片段:

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五一’反扫荡,在小李庄隐蔽着我们八路军的一批伤员,当时情况最困难,没有药啊,买点药不行吗?要买药就必须要进城,城里的日本鬼子监守着据点,怎么办?经过三番五次研究,最后决定还是派县大队侦查飞行员肖飞同志去完成这个任务。肖飞已经几次请命了,同志们的伤势疼在他的心上啊……"

这一栏目播出时距袁阔成创作表演《肖飞买药》的20世纪60年代已近40年,但无论是曾经亲历现场观看袁阔成演出《肖飞买药》,当时已经50岁的赵忠祥,还是在近30年后才出生,却依然能够熟练表演《肖飞买药》的10岁小朋友刘欣然,都可以让我们感到当年袁阔成创作表演的评书小段《肖飞买药》影响之深、流传之广。足见该评书不可小觑的艺术魅力。

《三国演义》是袁阔成在改革开放时期创作表演的最为震撼的一部重量级历史类的长篇评书巨作。

为说好《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与“历史”并重的长篇评书巨作,袁阔成在认真阅读了罗贯中著、毛宗岗评,并带全图绣像的《三国演义》的同时,又查阅参照了《三国志》、《三国史话》、《三国故事》、《三国纵横谈》以及古本唱词《三国演义》等书,甚至连后来在日本发现的有关“三国”的最早话本《三分事略》也找来进行阅读参考。

在潜心钻研的同时,袁阔成还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先后去了成都、白帝城、宜昌、汉中、宝鸡、陈仓、五丈原等三国故地访查,搜集民间传说,核对古今地名地貌等,使评书《三国演义》的内容更加丰富完整。

关于如何说好《三国演义》,袁阔成是这样说的:“评书艺术比较通俗,易于接受,所以一般老百姓都比较喜欢。但是说《三国演义》又不同于说其它历史小说。它既有表演评书的艺术,又有大量的历史事实,使用的又大都是文言。而且它写的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群雄纷争的历史故事,其中的人物就有几百个,战役也有几百次。不管是人物与事件还是环境与战争,都可说是从斗智斗勇、文武兼备到头绪纷繁、气势宏大,无所不及。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听众面前,如何让评书《三国演义》表演得既有古典风格,又让听众乐于接受?经过摸索,我找到两个办法,一是采用文白相间的语言,以现代有文采的语言为主,同时保留原著中比较精彩的语言,力争做到既通俗易懂,又俗不伤雅,有传统书的风格。力图通过评人、评事、评情、评理,直接和听众交流,缩短和听众的距离。”

从准备到播出,袁阔成用了整整5年的时间,终于把72万多字120回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重编创作成150多万字365讲的评书《三国演义》,并于1984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连播。

《三国演义》播出后,立刻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每天到了《三国演义》播出的时候,人们纷纷围坐在收音机旁,认真收听。

当时热播的情景,很多媒体都曾报道:他的《三国演义》,早在北方红了半边天。收音机里一传出他的声音,修鞋匠停了手中的生意,路人驻步不前,建筑工人请旁人代录下来,农村大嫂先哄孩子入睡……北京一所中学的老师问他的班上学生:“你们中间谁听袁阔成的《三国演义》?”齐刷刷,全班四十八个同学都伸出了手臂。甚至连中央的许多老同志都是袁阔成《三国演义》的忠实听众……

六百多年前,明代大作家罗贯中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惊心动魄的辉煌巨著——《三国演义》;今天,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则以他出神入化的现代评书艺术,使这部古典名著焕发出新的光彩……

宋代人称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弹板,唱‘大江东去’”。这次听北方著名评书演员袁阔成说《三国演义》,感到确有苏词描绘的那种豪放壮阔之气。他说的“赤壁之战”,听者如闻兵戈相击,战马嘶鸣,刀光剑影,杀声喧嚣。《三国演义》一百几十万字,三百六十五回,一个世纪的历史,四百多个人物,数十次战争,他娓娓道来,条清理晰,丝丝入扣,岂不令人咋舌!

袁阔成在电台讲《三国演义》,那引人入胜的描述、清晰悦耳的嗓音,流利动情的注释,哲理精辟的讲评,足以使人欲罢不能。从五岁顽童到七旬老叟,无不被他的声音所征服。古典名著自然有其自身的魅力,袁阔成高超的技艺,尽情的发挥,无疑使其锦上添花,更赋光彩……

袁阔成自己也亲身感受到听众对评书《三国演义》的喜爱。那是一次袁阔成住在北京一家旅馆里时,来了两个人找他,一看是两个不认识的陌生人。袁阔成就问他们说:“你们从哪儿来?找我有什么事吗?”那两个人回答说:“我们从河北来,是县领导要我们来看望看望您。您的评书《三国演义》讲得太好了,我们全县人民感谢您!”袁阔成听了,感动得几乎手足无措。

还有一段经历也让袁阔成十分难忘,就是被人们传为“双过江”的故事。那是一次在洛阳举办的《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因为想在这次会上从别人那儿多学点东西,所以袁阔成没有带论文。可是没想到会议主持人非要他发言不可,没奈何袁阔成上台讲了《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刘备过江”。

在座的大都是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十分熟悉的专家学者,一听说是一个评书演员发言,又是说一段“刘备过江”,不少人纷纷退场,当然也有人在场外侧耳静听的。没想到不听则已,一听就被袁阔成评书表演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不多一会儿,原先离开会场的人又陆陆续续走了进来,有的人还尽量往前坐,来听个仔细。过后有些年长的学者对袁阔成说:“研究了几十年的《三国演义》,还从没听说过这么一段生动的故事。”

《三国演义》播出后,中央台还收到了数以万计的听众来信,他们认为袁阔成堪比评书一代宗师柳敬亭,称赞他:“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在全国省市及福建前线各广播电台相继播出后,更是得到海内外广大听众的好评。其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教授、汉学家等为此先后来到中国访问。很多台胞收听了《三国演义》后,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们纷纷来信,赞誉袁阔成为当代评书巨匠。

作家冰心也对评书《三国演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十二点午饭后,我又躺下休息,这时我收听的是中央台的长篇小说的连续广播。我最欣赏的先是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后来便是袁阔成的《三国演义》。

这本书我是从七岁就看到了,以后又看了不知有多少次,十一二岁时看到“关公”死后,就扔下了;十四五岁时,看到诸葛亮死后又扔下了。一直到大学时代才勉强把全书看完。没想到袁阔成的说书《三国演义》又“演义”了一番,还演得真好!

人物性格都没走样,而且十分生动有趣,因此我从“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直听到“三分归一统”,连我从前人物没有什么趣味的“入西川二士争功”,也显得波澜壮阔。我觉得能成为一位“好”的说书者,也真不容易!

1986年12月26日,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王震、薄一波、宋任穷、胡乔木、邓力群亲切会见了袁阔成,并称赞他播讲得好,反映了中华民族要大统一、大团结、长治久安的愿望……

从老人到小孩,从普通工人到知名作家,从学生到专家学者,从老百姓到国家领导人,全中国上亿听众,无不为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倾倒!

大师虽已远去,但人民忘不了他18岁“挑帘红”的《五龙捧圣》,忘不了他19岁打头炮说新书《小二黑结婚》,忘不了他的红色评书“江姐上船”,忘不了他的长篇巨作《三国演义》……一代评书巨匠早已把他令亿万人民倾倒的声音,献给了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