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省身与杨振宁:两位纯粹的大师

2017-09-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巨星陨落,海内同悲.当陈省身先生去世的噩耗传来,身在清华大学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悲痛万分.12月5日晚,杨振宁教授

巨星陨落,海内同悲。当陈省身先生去世的噩耗传来,身在清华大学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悲痛万分。12月5日晚,杨振宁教授在清华大学寓所,深情回忆起与这位良师挚友之间跨越七十年的友情。



  10月21日,在南开大学为叶嘉莹先生80岁诞辰举办的庆祝会上,作为叶先生挚友的陈省身先生和杨振宁教授共同出席,当时杨教授就住在宁园,并和陈先生一起吃早餐。

据杨教授回忆,当时,陈先生情况都还很好,还是谈笑风生的,并给他讲解自己正在进行的数学研究。因为还要赶回清华大学,在参加完叶先生的庆祝会后,杨教授都没来得及与陈先生握手道别便匆匆离开,没想到这竟成为两位大师之间的最后一面。

上周二,杨教授接到电话,得知陈先生因为身体不舒服而住进医院,当时他还以为并不严重,希望陈先生可以挺过那一关,没想到到了12月3日晚上却传来了陈先生病故的消息。

“没能见他最后一面,很遗憾。”杨教授忆及此事,无限怅然。


  他无时无刻不在做数学

  在谈到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界的贡献时,杨振宁教授说,从历史的评价来看,陈省身先生开拓出微分几何,这个在当今数学界占据中心位置的新领域,本身就是非常巨大的成就。

而他为此付出的努力,是二十世纪少数几个人能做到的。更让杨教授钦佩的是,自从1972年陈先生第一次回国后,他就始终在为实现数学强国梦奔走呼号,不仅创立了南开数学研究所,还培养出张伟平、龙以明等一大批年轻的数学家。

他无时无刻不在做数学,即便在93岁高龄,他所关心的还是研究数学。

可以说,今天国内做数学研究的人,很多都受到陈先生不只是在学问上的影响,还有他在中国所做的努力的影响。因此,他对于整个的数学研究界有决定性的影响。杨教授曾经借用杜甫的一句诗概括了陈先生对数学界的影响: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皆为举世公认的大数学家)。

今天在美国做微分几何的学者说,对于他们而言,微分几何就是陈省身的。这代表他把整个微分几何改观了。微分几何今天在数学几个重要大支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他是公认的二十世纪的大数学家。

  他的一句话影响我一生

  杨振宁教授回忆,它与陈省身先生的友情可以追溯到74年前。当时,陈省身刚刚考取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研究生,而杨镇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作为学生,陈省身经常出入杨家,从此开始了与杨振宁之间70多年的友情。

而鲜为人知的是,陈先生还曾与杨振宁教授有过一段师生之谊。在西南联大,杨振宁曾经学过陈先生教授的微分几何。

在杨先生眼中,陈省身先生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讲课非常有条理性,思路很清晰,他往往会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本质。杨先生至今仍记得,当年曾有一道曲面上画经纬线的习题,他怎么也想不出来,是陈先生一句:把浮数引进去,一句话就点破了其中的奥妙,让他恍然大悟。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这个帮助和影响可能一生都有。

  杨教授回忆说:“我曾经问他,为什么有时中间算得那么复杂,还不放弃?他说他有第六感,会出好的结果。

陈先生的一个好朋友说,陈先生对于几何学有科学的直觉。这与他的天赋,训练都混在一起。其实在尖端的科学研究中,一个人有更深的见解,才使得他有预感,”

  他很幽默

  杨教授非常佩服陈先生做人,在很多方面他认为自己是不能做到的。

杨教授说:“他对于小的方面,不是不注意,而是不在乎,不去计较小事情。他的眼光放在比较重要的大事情上。他对人的态度,基本上是善意的态度。

我看到很多国际上的很成功或不很成功的学者,对人讲话是不很客气的,而陈先生跟这些人很不一样。这就是有很多人羡慕他,做他朋友的原因。他很内敛,同时又很幽默,很多神来之笔。比如,有一天他跟我说,‘我老了,我不仅是最老的,而且比第二老的老了十岁。’别人被逗得捧腹大笑,他自己依然能不动声色。”

墓碑由两块石头组成,一块是汉白玉,另一块是黑色花岗岩。墓碑整体横截面呈曲边三角形,象征数学史上著名的高斯—博内—陈公式。墓碑的正面犹如一块黑板,上半部写有数学符号和公式,那是陈先生在美国任教时讲义中的高斯—博内—陈公式手迹。整个墓园犹如一个开放的露天教室,随时欢迎人们来这里自由自在地辩论。

据介绍,郑士宁女士去世后,陈先生多次表示,将来要将自己和夫人的骨灰安葬在南开园,他希望在墓碑前有黑板、有座位,以便大家讨论学术问题。

给陈省身墓碑揭幕的是另一位大师——杨振宁。他站在墓碑前,回忆着过往。他说,陈先生在昆明西南联大期间就对高斯公式产生兴趣,1943年到美国后,完成了高斯—博内公式的新证明。“这启动了20世纪后半叶几何学的方向。”

杨先生不主张过生日,于是中国理论物理学界在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召开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当作向杨振宁创建该所理论物理研究室25周年以及89华诞的庆贺。讨论会专门安排了1小时学者自由发言,与杨先生座谈,可称“杨振宁时间”。

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葛墨林教授说,杨先生是物理学大师,也是忠厚长者,在他的面前,任何人都可以辩论,什么话都能说,“我与你辩论一下”,是他的口头禅。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陈佳洱教授说,杨先生十分关心中国教育事业,曾详细阐述中国与美国教育的比较,中国教育具有基础扎实的长处,但要学习美国教育鼓励年轻人质疑权威的做法。

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超导物理学家朱经武称赞杨振宁是卓越的物理学家,是宇称不守恒原理的发现者之一。人说物理学家只有两种,一种是一直听人家讲,自己不说,埋头做得更快更好;另一种是一直讲自己的东西,别人讲的不听。杨先生则是第三种人,他不仅听人家讲,也会给别人自己的意见。

清华大学朱邦芬教授讲述生活中的杨振宁:人文、艺术品位极高,待人接物具有绅士风范,对亲人、朋友和学生极其关爱。他年龄虽高,但心态却十分年轻,充满童心、好奇心,兴趣广泛。

学生们谈到,杨先生作为一代导师,总是带着问题去找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找他,给弟子发邮件的时间最早是清晨6时30分,最晚是22时30分。

轻松谈笑间,学者们勾画了一位大师生动丰富的侧影。

大师远吗?大师就坐在我们身边。

大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影响世界的学术成就,更深的启发是做人。杨振宁先生感言:大家的回忆让我想起一生许多美好的片段,在晚年有如此之多愉快的记忆,与为人做事有关,与人生的态度和哲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