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阅读手记一《迟子建散文》

2018-03-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但是,又常常想,这样一个职业,给了我机会与一群人共同讨论一些问题,分享一些语言,随着孩子们年级的增高,这种讨论和分享的意味越来越浓,欣喜和欣慰就在心里开了花.开

但是,又常常想,这样一个职业,给了我机会与一群人共同讨论一些问题,分享一些语言,随着孩子们年级的增高,这种讨论和分享的意味越来越浓,欣喜和欣慰就在心里开了花。

开学也意味着私人阅读的时光将会大大减少,于是,抽时间,将假期中的阅读做个简单整理。

假期里私人的时间通常用来看《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然后看书或散步。看书这件事,如果投入,是能在脑子里将那些内容想象出来的,或风轻云淡,昏鸦老树,或翻江倒海,蛙跳蝉鸣,或时而在边缘化的情绪里纠结,时而在大众化的脸谱中舒展,也或者是社会问题的开朗,又或者是生死旋窝的顿悟。有人喜欢酒,觉得人生无酒就会无趣,我喜欢书,觉得人生无书也很寡味啊!

有时看《迟子建散文》,迟子建,这位元宵节出生的东北女作家,曾因为《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过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其文字清新,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着令人沁人心脾的氧离子,读后不仅让人神清气爽,其丰富性又让人不断想去探索,适合睡前阅读。

在这本散文集中,有一篇《灯祭》是在六年级课本里出现的,课文删掉了作者回家过年同母亲弟弟一起到父亲的坟上把“父亲”请回家过年的事情,删掉的原因不明,也许是因为原文太长,放到课本不合适,也许是因为编辑者认为把一个已经去世的人的魂灵请回家过年多少有些迷信色彩。

我却觉得这些内容恰恰删不得,对父亲的情感通过“灯”的描写似乎并不足以表现出来,删改后的课文给人的感觉是作者通过灯回忆小时候父亲带给我的欢乐,而原文中有一段写到“父亲”先被请到姐姐家,母亲对着不存在的父亲介绍自己的外孙,而那天晚上,一向很乖的外孙苦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母亲带着“父亲”回弟弟家才停止,而此时,一家人包括外姓的姐夫都理解成是“父亲喜欢了外孙一夜”,丝毫没有因为孩子哭抱怨父亲的意思,父亲在孩子们心中的慈祥可见一斑。

按照常理,人们害怕魂灵回家,哪怕是亲人的魂灵,而作者一家却要在过年的时候把“父亲”请回家一起团圆,我们可以想象一家人情感的深厚。令我后悔的是在当时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要找原文看看,因而错过了给孩子们补充的机会。如果补充上,孩子们也许更能理解作者的怀念和祭奠之情了。

另一篇散文叫《是谁扼杀了哀愁》,我很赞同文中的观点,她说:“

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她还说:“现代人一提到”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着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毫无疑问,真正美好的哀愁在丧失。因为我们生活中少了太多东西,一轮明月,一声鸡啼……

很多人喜欢几米的绘本,寂寞而美好,哀愁又温暖。决不是人群中的产物,而是孤单的孩子。几米说“世界正在用一种神秘的方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