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冲:母亲·女儿·回娘家(组图)
陈冲,1960年1月出生于上海,1981年凭《小花》荣获“***”后第一个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后,便赴美留学。陈冲是东方女星当中,最先打入西方影坛的“先驱”,先后参与名导贝托鲁奇《末代皇帝》及奥利弗·斯通的《天与地》等影片演出。
1994年因主演《红玫瑰与白玫瑰》获金马奖最佳女主角。陈冲2000年执导好莱坞文艺片《纽约的秋天》,李察·基尔和薇诺娜·赖德担纲演出。她同时也是首位被美国电影学会接纳为会员的华裔演员。
北京三月的关键词无外乎:晴、大风、沙尘暴。
北影厂清民一条街的一个小院已经被改造成80年代的样貌,院子四角的天空阴黄一片,那个年代好像就是这样的吧。这个小院还将在未来的两个月里被改造成为90和70年代的模样。
无论时间近还是远,这些过去的、我们亲历的年代的素材,将汇集在一起,提醒我们老了。
蛰伏两年的张杨已经无法再冠以“青年导演”的头衔了。而蜂拥而至的记者更想等待这部叫作《向日葵》的电影的女主角——饰演母亲的陈冲。
虽然,陈冲这两年频频在国内露面,但好像只有这一次,她在北京呆的时间最长,意义也更重大。
例行公事的开机仪式,主创和其他演员鱼贯而出,最后是她和男主角孙海英。“欢迎大家来我们家!
”她嗓门真大,字正腔圆的京片子。
角色
陈冲这次演一位母亲,经历种种家庭变故,在琐事中苍老。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得到一个属于她的房子。在电影的最后,她终于得到了,却发现自己错把房子当成婚姻的全部了。
陈冲几乎是这部电影定下的第一位演员。去年的这个时候,陈冲拿到剧本,看完很感动,她很喜欢这个角色,觉得跟自己和朋友们的家人、邻居很像,人物显得非常平凡,但在平凡中有努力,有斗争,有挣扎,有困惑。陈冲非常能够认同。
张杨对她也很满意。一切都很顺利。
几年以前,陈冲就在美国的电影院里看过张杨的《洗澡》,当时就非常喜欢。陈冲觉得《洗澡》中有情绪,有气氛,还有一种幽默在里面,而导演是个很真心的人。
对于当年的合作伙伴,陈冲说还没来得及联系。要等状态稳定下来,主要是要安顿大女儿读书。以前在家里一直随香港父亲讲广东话的大女儿,这次要开始学普通话。陈冲希望她拍戏的这两个月可以给大女儿打下基础,再回美国的时候就可以经常讲普通话了。
有着两个可爱女儿(分别是5岁的许文婷和1岁的许文姗)的陈冲,对于《向日葵》中母亲的角色很有表演欲望:“角色对我来说很本色、自然,非常适合我。第一次演母亲我就发现自己很有感觉。之前我还扮演过章子怡的母亲,我非常喜欢‘母亲’的角色,也许我生活中就是一个充满母爱的人吧。
”
陈冲导演的《扶桑》在启动的时候,恰巧她生了第二个女儿。陈冲便停了工,直到现在。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孩子,工作外的每一分钟都给了孩子。家庭和事业方面能兼顾就尽量兼顾,像拍《纽约的秋天》,大女儿也跟在身边。我也希望自己对工作的热忱能作为孩子的榜样,让她们长大后也会这么做。
”陈冲说,孩子们就跟她回了中国几趟,陈冲要女儿了解中国文化背景,不要忘根。
“我要她们以后会写中文,或说汉语,从实际角度来说,这对她们的前途也会有帮助。”陈冲也不讳言,让孩子们寻根,也是看到中国的发展前景。
陈冲自己的父母现在一年中去美国一两次,每次大概两个礼拜。其他的时间几乎每天都打电话。
回来
作为好莱坞第一个东方女导演的陈冲,谈到回国拍戏时说:“现在中国的电影在走上坡路,我很兴奋。
在美国20多年了,国外的生活对于我已有了距离,审美角度上也有了很多不同,所以我很想回国来拍戏。”
陈冲说,她在中国成长,一山一水一街都能说出触动她的故事,而她也早已经被自己的身份和经历选定了未来电影作品所要依循的“命题”。
“任何一个人或一项艺术,都必然紧扣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由不得自己来选择的,因为我的经历、我的生命已经确定了它。我希望未来拍摄的作品能表达自己,能满足观众,又同时能通过审查,要做到三者平衡是很难的。
”
上一次在北京拍戏,就是陈冲17岁时在北影拍《小花》。那是1977年的北京,陈冲在北影招待所住了半年。后来又拍滕文骥的《苏醒》也住了一段。之后,就是办护照和签证了。
24年过去了,北影厂的招待所已经没了,生活区拔地而起。北京的变化就更不用说了。
陈冲在银幕上的第一句对白是:“毛***……万岁!”这与她后来勇闯美国并打下一片天的经历,构成有趣的反差。
陈冲的母亲是中美建交前就第一批到美国的科学家,当时经常给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就读的陈冲寄外刊。有一次,《时代》杂志做了一期猫王的追悼文章,母亲就给陈冲附了盘磁带。陈冲听到猫王的“LoveMeTender”,特别感动,就下定决心要到美国走一趟,离开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酸楚与兴奋交织——根本不知道去多长时间,变化让人兴奋,离开安全、熟悉的环境又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
后来发现原来外头的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是少得可怜,她当时所感受到的文化震荡可想而知。
如今操着一口流利美式英语,陈冲却与中国有着微妙、难以割舍又难以解释的情结。她说,要去真正欣赏和理解中国,她反而要站在一定的距离。
外面
陈冲走出国门走向西方影坛的时候,很多东方女星都尚在学步阶段。如今,张曼玉、章子怡、杨紫琼甚至舒淇都已跻身国际舞台,作为先驱的陈冲说:“十五二十年前,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很肤浅。不过,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开放,因商业需要所以他们才会想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
“不过,西方文化距离中国文化毕竟很遥远,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因此他们所能够接受的‘中国’,也难免有些限度,容易落入某种模式和框框里。
他们只能接受中国的一部分,就像只爱一个人某一部分那样,超过这个他就不能接受了。但,这也难怪。”
“主流制片方面,资金不是问题,但就少了自主权;反观独立制片,就得经常为钱伤脑筋,钱可以买得到的东西就没法在独立制片上做得到。
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独立制片。”陈冲说。
在美国,陈冲看到最早的华语片就是陈凯歌、张艺谋的那一批电影。在没有外语电影能够进入美国主流院线的情形下,陈冲觉得像《向日葵》这样的艺术片能够受到美国知识分子观众的欢迎就够了。
而那些对华语电影在美国市场的所谓分析,陈冲觉得只能靠运气。
谈到导西片和华语片的挑战,陈冲认为两者各有挑战,华语片的资金少,很多时候脑海想的和现实有差距,造成出来的作品无法完美,她说:“好莱坞电影资金雄厚,技术上顺利,但创作上没有自主权,一切都是按部就班,艺术上有约束。
”
作过导演,再当演员,陈冲认为自己自觉了好多。演员迟到的每一分钟,都会给导演和制片人压力。因为摄制组的每一分钟都非常昂贵。
导过戏,更觉得演戏是件多好的差事——受人照顾,所有人都夸你。
陈冲说:“我是个理想主义者,不管是当导演或演员,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对自己的人生和生命有个交代。我向往遥远、未知的东西。”(作者: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