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俊三国 吴汝俊携《孟母三迁》《孔圣母》开启“家乡演出季”

2018-04-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春节期间,旅日京剧艺术家.日本京剧院院长吴汝俊将带着两部新京剧作品<孟母三迁>和<孔圣母>开启"家乡演出季".作为第二届南京"文化名人",他

春节期间,旅日京剧艺术家、日本京剧院院长吴汝俊将带着两部新京剧作品《孟母三迁》和《孔圣母》开启“家乡演出季”。作为第二届南京“文化名人”,他对这次在家乡的“贺岁演出”充满期待,“希望通过这些年我对新京剧的创新与探索,能够唤起更多年轻人对国粹艺术的共鸣。”

携《孟母三迁》《孔圣母》开启“家乡演出季” 吴汝俊:用“新京剧”唤起年轻人共鸣

春节期间,旅日京剧艺术家、日本京剧院院长吴汝俊将带着两部新京剧作品《孟母三迁》和《孔圣母》开启“家乡演出季”。作为第二届南京“文化名人”,他对这次在家乡的“贺岁演出”充满期待,“希望通过这些年我对新京剧的创新与探索,能够唤起更多年轻人对国粹艺术的共鸣。”

初登舞台时满眼全是空椅子——

“台上人比台下多,不创新抢不来观众”

1963年,吴汝俊出生在南京的一个京剧世家,父亲是京胡琴师,母亲是京剧老生。在父母的熏陶下,他4岁学戏、9岁习琴,从此走上了京剧艺术之路。吴汝俊的童年都是在南京度过的,他至今仍记得当年老家的门牌号码:“洪武路51号”,“那时还是青石板铺的路,很有古城的味道,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1978年,他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京剧院,为李维康、耿其昌等京剧名家担任琴师。当时,流行音乐和摇滚乐风靡大江南北,身为国粹的京剧艺术号召力大不如前,这让初登京剧舞台的吴汝俊感触很深。“那时候的演出,台上的人比台下的人多,满眼望去全是空椅子。”传统京剧人气式微,促使吴汝俊开始思考改革创新之举,让国粹艺术更接地气、更有观众缘,“不创新抢不来观众,不能让国粹在我们这代人手上演砸了”。

上世纪90年代,吴汝俊旅居日本,一把京胡成了他闯荡东瀛舞台的法宝。从最初的京胡轻音乐演奏,到京胡交响曲合奏,再到定位于“东方歌剧”的新京剧,吴汝俊开创的一系列变革,让传统京剧焕发出新的光彩。2001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新京剧《贵妃东渡》,在日本公演后获得空前成功,堪比影视剧的华丽服装与舞美效果,度身定做的交响乐与电子器乐,让观众有了全新的视听感受。

吴汝俊回忆说,当时演这出戏,光是服装就准备了500多套,演出前要用两个大车运到剧场,这么大的“阵仗”,在传统京剧行当里是不可想象的。

引入芭蕾舞、取消锣鼓铺垫——

“京剧要注入时代气息,让观众易于接受”

《四美图》中,吴汝俊一人分饰“四美”,开梨园界之先河;《七夕情缘》在编排中引入中国民族舞、古典舞和现代舞,“银河搭鹊桥”的桥段还跳起了芭蕾舞;《则天大帝》第一次拿掉了人物登场时的锣鼓铺垫,用不同音乐表现各色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吴汝俊开创的“新京剧”,注重音乐主题与舞台效果,将京剧各派唱腔、中国传统舞蹈乃至变脸、杂技、魔术等中西方艺术手段熔于一炉,在东西方观众群中找到了审美平衡点。

吴汝俊对传统京剧的改造,也曾被质疑“要砸传统艺术的饭碗”。对此,他坦然表示,时代在变,京剧的内容形式也要与时俱进,但无论是何种创新,永远都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我也是京剧艺术的捍卫者,没有传统的根基,在舞台上就站不稳,永远都是飘的。我做的这些探索,都是希望京剧能够融入时代气息,贴近现实生活,让观众易于接受。”

“作为一名京剧演员,能够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是一件很荣幸的事,今后依然会以京剧艺术为纽带,当好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吴汝俊说,这次把《孟母三迁》和《孔圣母》两部作品带到南京,是给家乡父老的一次汇报演出,“希望通过这些年的探索能够更好地传播京剧文化,唤起更多年轻人对国粹艺术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