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左的女儿 京华时报:王朔梁左邹静之的大师范儿

2017-09-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就心灵交往.晚生作者和前辈作家的关系而言,我有三老师--王朔.梁左.邹静之.这句话,得用快板的语感,是故意玩笑化的内心真诚表达.众所周知,这三位名家是三种不同类

就心灵交往、晚生作者和前辈作家的关系而言,我有三老师——王朔、梁左、邹静之。这句话,得用快板的语感,是故意玩笑化的内心真诚表达。

众所周知,这三位名家是三种不同类型文学的三个代表。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北京传统城市文化给他们的影响。

王朔隐藏得比较深,同时,也是给京味文化注入更多个人风格的一位。早年间,王老师斜倚旧北京城市文化,以此为靠山,创造出了另一种新形式的文化方式。反过来,他的作品丰富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形象。

在王朔早年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叫《千万别把我当人》,从前我还看不太透,现在回头一想,那就是一长篇单口相声。只看文字,好,拍成影视,飞了。要是穿上大褂一头沉那么一说,在那么一种气场下,甭活了,非兜四角把体育馆弄炸了不可。

可惜这么些年过去了,那些“活”还沉寂在文字中。那是“说”的艺术,文字展现出的魅力也就50%。论及王朔深谙城市传统文化神髓,以此为证。当然,《千岁寒》之后,王老师飞得更高了,太深奥的东西,我也有点跟不上趟儿。不过,其中有一篇《宫里的日子》电影剧本,是我个人的最爱,依旧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在其作品中焕发出的神采。

已经远去的梁左先生是个悲剧,身后留下的只有百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和遗著《笑忘书》。重看梁先生的孤品剧集和著作,突然发现,《我爱我家》里竟然大量使用了相声的伦理哏。此前一直认定这情景喜剧是宗美国范儿,现在慢慢细看,还是我们的相声技法多一些。

比如,志新有可能是私生子。志国在北大荒插队时曾有过私生子。傅明老人在战争年代晚上睡觉时一不小心掉在了一个女同志身上,于是也疑似有私生子。对门的老胡同志铁证如山地有个私生子,而且还是个傻子。

这么说吧,剧集中只要是成年男性,基本上全都有过这些事。不拿女性抓哏使包袱,这也是相声传统。早年间,据说女人也不听相声,女人听相声,也会被相声演员客气地请出去:“我不说人话,别脏了您的耳朵。

”那些“不是人话”的东西,在梁左剧中倒也比比皆是,集集不落。您留心听,一想,绝对都是不雅的伦理包袱。只不过,细算起来,倒是用得并不低俗。从这一点说,梁左是真正的大家,巧妙翻用了相声技法,去掉了低俗,留下了诙谐,真正做到了“俗不伤雅”四个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可供借鉴的喜剧创作技巧。

最后说邹静之邹先生。邹先生是纯正的旧北京文化范儿。2008年的话剧《莲花》是一出民国年间市井细民的情感戏。沦落的贵族后裔、梨园行的女戏子,生旦净末丑、五行八作人从琉璃厂古玩街到天桥野茶馆戏园子,从王公大臣到地痞无赖。

同时,它也是一出古玩戏。早年,邹静之写过一出戏,叫《琉璃厂传奇》,是一出电视剧,三十来集,追溯起来,是第一部表现古玩行的剧集。后来,邹先生又写了一部戏,唤作《五月槐花香》,同样是表现古玩行旧事的。

《莲花》是邹先生第三部古玩戏。这一次,邹先生化长为短,作成了一部话剧。古玩之于邹先生,相当于盘肠大战之于张彻,是标志式的风格。他的作品使人留恋和着迷的韵味,恐怕也只有反复看过,才解其中三昧。2009年,邹先生推出最新话剧作品《操场》,本子我读过了,震撼了,叹息了。我说这是邹先生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不够;是迄今最好的话剧作品,还是不够;是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文化产品,这才是一个基本事实。

他们在这城市中生活,他们以这城市独特的文化为依托,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书写城市心灵史。他们是语言艺术大师,对汉语有重大贡献,在不同的领域达到巅峰。从前年轻时,我也迷信文学神话,认定大师都远在欧美的天边或者逝去的遥远年代,现在蓦然一回首,大师就在眼前,大师就在身边。

文字是写给同道中人的,是写给心灵知己的,“不在其中不流泪”,是文学神秘而迷人的一面。所以,我并不以为自己说话过火。某种意义上,这才是客观的评价。

2008年,我在此种文化观照下开始改编邹静之话剧《莲花》的30集电视剧,现在一想,语言上我宗的是早年间王朔、梁左的范儿,框架、人物、整体氛围宗的是邹先生的范儿。说穿了,整部戏,就是向三位爷致敬。★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