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潭秋的故事 陈潭秋在中央苏区不为人知的故事

2017-07-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中央党校关心与爱护犯了"严重错误"的罗明1933年初,中共中央决定调陈潭秋.徐全直夫妇去中央苏区工作,当时陈潭秋担任江苏省委秘书长,一家人租住在上海大连湾一栋

在中央党校关心与爱护犯了"严重错误"的罗明

1933年初,中共中央决定调陈潭秋、徐全直夫妇去中央苏区工作,当时陈潭秋担任江苏省委秘书长,一家人租住在上海大连湾一栋房子里,因为当时他的妻子徐全直已怀有身孕,又临近预产期,而且身边还有两个孩子,即女儿陈赤君、儿子陈鹄。党组织知道情况后,决定让陈潭秋先行赶赴苏区,等徐全直分娩后,再赶赴中央苏区。临行前,陈潭秋夫妇商量后,决定把将要出生的孩子及现有的两个孩子寄养到哥哥家中。

陈潭秋到达瑞金后,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党校工作,担任校党委委员并兼任《中国革命史》课程的教员,当时中央党校的校长是李维汉,副校长是董必武,学校的教务处长兼党班的班主任是大名鼎鼎的罗明。

1933年1月,在中央苏区掀起了一场反"罗明路线"的斗争。2月15日,罗明被撤销代理福建省委书记和福建省委驻上杭、永定、龙岩等县的全权代表的职务,3月,罗明被调到中央党校当教务处长,兼党班的班主任,当时党班里的学员,大部分是犯了所谓"罗明路线"错误的干部。

同年5、6月间,陈潭秋来到了中央党校,因为罗明犯了政治错误,所以大家都对他避而远之,陈潭秋与罗明原本就不相识,但陈潭秋非常关心罗明的工作及生活。据罗明回忆,有一次,陈潭秋同董必武一起邀他去散步、谈心。

’陈潭秋首先表扬罗明工作积极、教务工作做得好,接着又与罗明谈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中国革命的艰巨,最后,陈潭秋劝慰罗明说:"革命的道路很长,革命还要发展,你要想得长远些。

"因为当时的中央局正反对所谓"罗明路线",陈潭秋也不便多讲什么,但在这几句简短的谈话中,已体现出了陈潭秋对罗明的关怀和爱护。对此,罗明后来回忆说,听了陈潭秋安慰的几句话后,"感到格外温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在罗明的记忆中,陈潭秋生活朴素,说话和蔼可亲,二人虽然接触的时间不很长,但给罗明留下深刻的印象。

平易近人的福建省委书记

陈潭秋在瑞金中央党校工作不到一个月,就被中央调往福建,担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3年6月下旬,陈潭秋来到福建省委所在地闽西的长汀。当时中共建置下的福建省委辖有长汀、连城、龙岩等闽西11个县,郭滴人担任省委组织部长,方方担任宣传部长,温仰春担任秘书长,李坚贞担任妇女部长,刘英担任青年团省委书记,张鼎丞担任省苏维埃主席。

陈潭秋到福建省委之前,"王明路线"已经在福建整了一大批干部,因为整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搞得在任的干部一个个都很苦闷,同志间的关系也很紧张。陈潭秋到来后,他没有像"王明路线"领导人那样乱扣帽子、乱打棍子。工作上他作风民主,没有一点架子,有事就同大家商量。他平易近人,又关心同志,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几十年后,这些当年与陈潭秋相处的福建省委的干部们依然对陈潭秋念念不忘。

李坚贞比陈潭秋小10岁,当时担任福建省委妇女部长,1979年她撰文《回忆我的老上级陈潭秋同志》,文章介绍了她与陈潭秋第一次见面是在1933年7、8月间。陈潭秋赤脚草鞋,戴着蓝布帽,衣服也很破旧,穿着十分简朴,一见面陈潭秋就说:"你是坚贞同志吧?"李坚贞回答说:"是",接着陈潭秋把李坚贞的手握住看了看,说:"手好粗喔!

"又看李坚贞赤着脚,农村打扮,陈潭秋竖起大拇指说:"好样的!"就是陈潭秋的风趣、和气、平易近人的态度,使李坚贞初见他时的紧张心情顿时消除了。当时正值第五次反"围剿"时期,根据地的粮食非常紧张,省委机关每人每天只有9两小米,陈潭秋与大家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他没有架子。

当时,福建省委机关人手少,事务繁杂,所以每个人的工作都十分繁忙,即使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陈潭秋仍然想到为今后的革命工作培养年轻干部,并决定把农民出身的青年干部李坚贞送到瑞金的中央党校学习。对此机关里的其他人员想不开,就不肯放李坚贞去,陈潭秋耐心地做他们的工作,说李坚贞有些工作经验,让她去党校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总结经验,回来后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等李坚贞到党校后,陈潭秋又给她写信,信中鼓励李坚贞好好学习。

当时担任青年团福建省委书记的刘英,1979年9月撰文《关心别人胜过自己》以悼念陈潭秋。文章中说,当时根据地的生活很苦,陈潭秋就同大家一样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粮食本来就不够吃,但每餐陈潭秋还要节省一点,攒起来支援前线红军,吃的菜没油也没盐,陈潭秋总是与大家一块吃。

那时的福建省委机关里所有的人共用一个小木盆洗脸,一个大木盆洗澡,后来就有不少人染上了疥疮。陈潭秋及时向老中医请教,弄来中草药为大家治疗,还规定大家要搞好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不久,患疥疮的同志都痊愈了。

刘英去福建时,因为路上携带不方便,也没有想到会这么艰苦,所以就没有带棉衣,到了冬天就冻得没有办法了。陈潭秋见状,便把他自己身上穿的棉袄脱下来送给了刘英,而他自己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过冬,后来刘英把陈潭秋送给她的棉袄请一个老乡改了一下,穿在身上。

刘英后来回忆说:"我在长征路上,就是穿着这件棉农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全靠这件棉衣抗过了严寒,迎来了和暖的春天,迎来了革命的胜利。"

陈潭秋担任福建省委书记时,正值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关键时刻,同时也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中央苏区贯彻到登峰造极的时刻。为了贯彻中央扩大红军队伍的指示精神,陈潭秋集中抓了三次大规模的扩红运动,他亲自深入到县、区抓点,指导扩红工作。

在陈潭秋的领导下,连城、兆征、代英等县有成百上千的青年踊跃参加红军,陈潭秋的前两次扩红任务完成的都非常出色,但由于根据地逐渐缩小,加上前两次扩红时大批青年已参加了红军,所以第三次扩红进展较慢,没有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

为此,陈潭秋如实地向临时中央反映了福建省的实际情况。1934年1月,临时中央给陈潭秋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并撤销了他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职务,由于陈潭秋在福建苏区党员干部及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他仍然被推选为代表,到瑞金出席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临危授命出任中央苏区第一任粮食部长

1934年1月,陈潭秋、张鼎丞、刘英等赴江西瑞金代表福建省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陈潭秋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被大会选举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当时,国民党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实行的经济封锁,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军事"围剿"使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加上党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危害,根据地的粮食日益困难。

为了支援第五次反"围剿",保证前线红军粮食的供给,满足苏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粮食需要,照顾红军家属的补助粮、优待粮,安排好群众的生活,中央苏区必须把粮食工作抓紧抓好。

为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决定临时成立一个新部门,专门负责粮食工作,危难之际陈潭秋受命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粮食人民委员,即中央苏区第一任粮食部长。

陈潭秋到任后,从三个方面立即着手开展工作,一是组建各级粮食局,建立健全粮食机构;二是紧急动员机关干部积极参加春季收集土地税和发行谷子公债的突击运动:三是号召"开展节省粮食运动"。在开展节省粮食运动中,陈潭秋要求机关干部要带头,提出每个人"节省三升米捐助红军",与此同时还号召群众多种杂粮、蔬菜,以补充粮食的不足。

在节粮运动中,陈潭秋以身作则,他还提出中央粮食部全体工作人员在原来节粮的基础上每天每人再节省二两米,还向其他各机关发出了节粮的挑战,随后中央财政部、中央教育部、中央劳动部及各省、县机关等热烈响应这一挑战,并各自提出了应战的具体措施,陈潭秋倡导的节粮措施感动了中央苏区的人民群众,群众纷纷说:"政府人员一天吃两餐,还节省二两米,我们一天吃三餐,更应当节省米粮,供给前方的红军。

"一次,陈潭秋部长率领中央粮食工作队到福建长汀镇征粮,长汀镇的老百姓把长汀望江楼对面的原福建省委办公楼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他们过去的书记,镇上的群众全部出动,载歌载舞欢迎陈潭秋一行,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征来的粮食就堆成了一座小山。

其实长汀的群众当时生活也十分困难,几个月前,陈潭秋做福建省委书记时,曾经多次去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

他亲眼看到长汀镇差不多家家都是三顿稀饭,儿童吃的是红苕和玉米棒,怎么今天一下拿出这么多粮食。陈潭秋对工作队的其他人员说:"为了筹足粮食,支援前线,以保证前方粮食供应,我们要向群众筹粮:但是,筹粮一定要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要注意筹粮不能影响群众的生活,不能让群众挨饿。

"最后经陈潭秋提议,大家一致同意,向群众征购三分之一,借三分之一,退回三分之一。对此长汀镇上的群众惊喜不已,奔走相告,陈潭秋也被苏区广大群众称赞为"人民的好粮食部长"。

陈潭秋担任粮食部长仅仅8个月,这期间也正值红军非常艰难困苦的时刻,为保障红军的粮食供给,陈潭秋日夜操劳,勤奋工作,三次完成了艰巨的筹粮借谷的突击任务,保障红军坚持战斗达一年之久。

长征时被留在即将陷落的中央苏区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惨遭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转移,开始长征。长征前,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苏区设立中共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中央办事处,留下了约3、4万红军坚持苏区革命斗争,中央分局由项英、陈毅、陈潭秋、瞿秋白、贺昌、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毛泽覃等人组成。

项英任中央分局书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贺昌任政治部主任,陈毅任中央办事处主任,瞿秋白任中央分局宣传部长,陈潭秋任中央分局组织部长。

长征开始前,博古、李德以中共中央的名义规定中央分局和留守部队的任务是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红军转移,同时保卫中央苏区,保卫土地革命胜利果实,还划定了以瑞金、会昌、于都、宁都4个县城之间的三角地区为基本的游击区和最后坚持的阵地。

中央分局书记项英继续进行阵地战,与敌人主力硬打,对此陈潭秋极力反对,陈潭秋认为:应该突围致敌人后方的边界地区去开展游击战争。项英对陈潭秋的建议不但听不进去,反而说陈潭秋"情绪不好","悲观失望"。

随后,项英把县区地方武装集中起来,"创造新的师、新的军团",与兵力强大的敌人打阵地战。当时,国民党军队从东西两路向中央苏区紧缩,占领中央苏区各县城和交通要道,1934年10月26日,敌人占领了宁都,11月10日占领了瑞金,11月17日占领了于都,11月23日占领了会昌,整个中央苏区的县城全部陷入敌手。

中央分局、中央办事处和赣南县的机关、部队被敌人围困在狭小的雩都县仁风山地区。恰在这时,中央红军主力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专门研究了中央苏区的军事问题,1935t~2月,中央分局在仁风山地区收到了党中央在长征路上发来的电报,电文指出:在当时形势下,留在中央苏区的部队应"反对大兵团作战的方针,应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周围进行游击战争"。

至此,项英才不得不接受了陈潭秋的正确意见,并决定把干部和红军分为9路,分别向闽赣、闽西、湘南、赣粤等边界山区突围,开展游击战争。

凭机智他成功突围并转战闽西

向闽西方向突围的有瞿秋白、何叔衡、邓子恢等原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和以陈潭秋为特派员,谭震林为参谋的中央分局领导人。1935年2月下旬,陈潭秋、谭震林率红军24师的1个营,约400余人,由瑞金西南向上杭西北突围,准备到永定县西溪赤寨乡与张鼎丞会合,同红八团、红九团、明光独立营会师,坚持闽粤边界的游击战争。

他们一行第一个目的地是长汀县的四都。当时,敌人在雩都、瑞金、会昌、长订一线已经形成了包围圈。在突围中,陈潭秋、谭震林率领的红军部队与何叔衡、邓子恢、瞿秋白等人失散。1935年2月下旬,瞿秋白、何叔衡、邓子恢等人到达长汀四都琉璃乡水金村,然后他们由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保卫局特务队、福建省军区冲锋连等护送,前往永定同张鼎丞等领导的红军游击队会合。

2月24日拂晓,何叔衡、邓子恢、瞿秋白等人从长汀濯田区的水口渡过汀江到达小径村,不幸被国民党福建省保安第14团包围。

经激烈战斗后,何叔衡受伤跳崖壮烈牺牲,邓子恢率部冲出重围返回四都福建省委驻地,瞿秋白在小径村牛路坑的水塘里不幸被俘,被押送到上杭县监狱,后被解送到汀洲国民党第36师师部监狱,6月18日,瞿秋白英勇就义。

陈潭秋、谭震林带领的红军部队冲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翻过武夷山脉,来到了长汀县的四都。在这里他们和邓子恢率领的队伍会合,然后从四都向上杭、永定方向进发,经过艰难的急行军,在永定大阜与张鼎丞派来接应的部队会合。

一天拂晓,部队刚刚驻扎下来,突然遭到国民党陈荣光部2000多人包围。这时有些同志慌了手脚,危难之际陈潭秋沉着镇定地说:"共产党人是铁打钢铸的,即使遇到天大困难,也要杀出一条血路来,为了人民的解放,我们一定要活着冲出去。

"接着谭震林便发布了突围令,陈潭秋率领一个警卫班,首先连续向敌人打枪,并把敌人引到自己这一边来,以掩护其他人突围,敌人真以为主力在陈潭秋那一方面,就像疯狗一样扑过去。为掩护大家冲出重围,警卫班全部壮烈牺牲,最后只剩下陈潭秋_人,围过来的敌人叫嚷着:"抓活的!

抓活的!"危急关头,陈潭秋机智地把随身带的准备去香港的旅费二、三百块银元就地撒出去。围过来的敌人一见这么多大洋,也就顾不上陈潭秋了,他们拼命地去抢夺,并且互相打了起来,陈潭秋乘机从山顶上逃走。

他从山上滚到山脚下,在滚下的时候,陈潭秋的左耳被刺坏了,血流不止,他忍痛迅速地顺着山沟爬行着,最后找到一个山洞并隐蔽了起来。当天下午,敌人撤走后,成功突围的同志和当地群众满山寻找陈潭秋的下落,终于在山洞里找到了已经昏迷的陈潭秋,用担架把他抬回营地,并安置在山上治疗。

1935年4月,闽西南地区党政军负责人第一次会议在永定县上溪南区赤寨乡召开。因敌人重重封锁,闽南地区没有代表出席,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陈潭秋、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方方等同志。会议由张鼎丞主持,身负重伤的陈潭秋代表党中央作了重要指示。

会议的最后,由陈潭秋代表党中央宣布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方方等九同志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张鼎丞任主席、邓子恢任副主席、谭震林任军事部长、方方任政治部主任。从此,闽西南的游击战争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不断胜利向前发展,为以后新四军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切与陈潭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