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俊乔沂河欢歌 《沂蒙赞歌》笛子独奏曲《沂河欢歌》赏析

2017-11-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笛子独奏曲<沂河欢歌>是著名笛子演奏家曲祥先生创作的一首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该曲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笛子演奏者的喜爱,至今历演不衰.笔者根据自己演奏及教学中的体会

笛子独奏曲《沂河欢歌》是著名笛子演奏家曲祥先生创作的一首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该曲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笛子演奏者的喜爱,至今历演不衰。笔者根据自己演奏及教学中的体会,拟对该曲作一简析,希望能对笛子爱好者有所裨益。

《沂河欢歌》是以《赶牛山》等山东民歌为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一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笛子独奏曲,音乐华丽、流畅,如行云流水,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鲜明的时代气息。乐曲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沂蒙山区秀丽的自然景色,表现了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抒发了纯朴善良的沂蒙儿女改天换地、建设家乡的豪情壮志,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之情。

乐曲由引子和三个段落组成。引子是一段节奏自由的散板,乐曲起处一串清丽、流畅、如珠般的音符涌出一个长音,该长音的演奏先是采用由弱渐强、由慢渐快的指颤音,然后转气震音收束,笛声悠扬、意境辽阔,颇有沁人心脾之效。

长音过后,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素材,先后在不同的音区时隐时现,这一妙笔开门见山、紧扣主题,那高亢、嘹亮、具有浓郁沂蒙风韵的音调,不仅令人倍感亲切、自然,而且使乐曲的意境更加宽广、辽阔,一下子便把人们带到了蒙山脚下、沂河岸边,人们仿佛置身于春光明媚、山青水秀的美丽景色之中,顿感心旷神怡。

引子的结束句用极快速的连吐技巧演奏,不仅充分展示了吐音技巧的艺术魅力,而且使旋律更加流畅、甜美,尤如一股清澈的泉水从人们心田流过,具有沁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

乐曲的第一段是一个欢腾跳跃的快板,是由山东民歌《赶牛山》的主体音调发展变化而来的,为便于分析对照,现将山东民歌《赶牛山》和笛子曲《沂河欢歌》曲谱的有关部分摘录如下:

山东民歌《赶牛山》曲调流畅、情绪欢快。曲祥先生创作的笛子曲《沂河欢歌》在该段基本沿用了原基调,只进行了少量加工整理,而主要是充分调动了笛子演奏中的各种演奏手法,将吐音、历音、滑音、花舌等技巧结合运用,使其更加轻快、活泼,具有劳动节奏的特征,生动地展现了勤劳的沂河两岸人民欢快、热情的劳动场面。曲中:

这一对答式乐句诙谐、活泼,是一典型的民间锣鼓节奏。紧接着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乐句,在原始民歌中整句只用一个虚字“溜”演唱,听起来轻巧、流利,颇具特色。特别是“#4”的出现使音乐的色彩对比更加丰富。四分、八分附点节奏及旋律做缠绕式的上行级进,也极具个性。

为了准确表达乐曲特点,演奏者要充分调动各种演奏技巧,合理地运用气息,气力要充足饱满、按指要敏捷精确、吐音要灵巧清晰,以把该段所表现的欢快情绪及热烈的劳动场面恰到好处地展现在听众面前。

第二段是一抒情慢板,具有回忆、思索、叙事的音调特征,笛子中、低音区那深沉、浑厚的音色特点,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它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向人们讲述沂蒙山区的发展史。又像是在诉说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一幕幕感人至深、可感可泣的英雄故事。

在该段音乐中,缓慢、深沉的慢板主题先后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每四小节一个乐句,非常规整,具有中国传统诗文布局起、承、转、合的典型特征。自古诗、乐两通,这不禁使人想起了元代诗人范德机讲的诗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慢板主题第二次出现时,笛子与乐队做卡农式的轮奏,笛子的旋律部分,前三句是原样重复,而第四个乐句在原来音调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延伸,特别是“4”的出现渗透了临时离调的因素。

为旋律的进行增加了活力。附点节奏的推力、音区的渐高、音量的渐强,使音乐**进发,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而紧随其后的弱奏和轻脆灵巧的琵琶间秦,则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这种对比,使人遐想无限。

慢板的旋律简捷、朴素,但感**彩很浓,突出强调了叙事性。在艺术处理上,刻意追求吹“情”,力求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音乐中充满着豪放的气度与真挚的感情,因此具有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乐曲的第三段是第一段旋律的变化再现,再次回到了愉快、热烈的劳动场景。

由于音乐主题在原有基础上做了较大的发展,所以与第一段相比情绪更加欢快,气氛也更加热烈,特别是二拍子与三拍子的交替奏鸣,打破了节拍的方整性,增加了旋律起伏的跌宕之感。模进手法的运用、音区的步步攀升,更是将乐曲的情绪推向了**:

该段音乐**的出现,是通过运用颤指及大段的吐音技巧在高音区展开的,特别是乐队间奏过后,旋律的波浪式进行、大段的十六分音符吐音,犹如沂河之水一泻千里,演奏者高超的吐音技巧在这里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大有颗颗明珠坠落玉盘之感,让人回味无穷。最后,乐曲在激动人心的高音区结束,象征着沂蒙人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