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汀阳给定的生活 赵汀阳 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

2017-05-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可能生活"(possibl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可能生活"(possible lives)总是远远少于生活这个概念在理论上所蕴涵的可能生活。

因此一个好社会所包含的可能生活必需尽量接近生活这一概念所蕴涵的最好可能生活。就是说,好生活是好社会的合法性根据。   一种无反思的生活可能碰巧是种好生活,但无反思的思想则不会有这样的好运气,无反思本身就是思想最严重的缺陷。

而且,无反思的思想最终只能产生坏的生活。(12)   我愿"这一概念,并且相信它是至关重要的。不难看出,"可能生活"(possible lives)这个概念是"(possible worlds)这个经典概念为背景而特别制造出来的。

可能世界是自莱布尼兹以来非常重要的逻辑和哲学概念,它是相对于逻辑能力而提出的世界概念,说的是,如果给出一组条件而定义了某个世界,无论是现实的、过去的或者未来的,无论是未知的还是纯粹想象的,只要它自身不包含逻辑矛盾,那么就是一个可能世界。

可以看出,由于逻辑的可能范围非常广大,因此必定有无数可能世界。不过,对于生活存在论来说,可能世界并不多,只有"现实世界"这一可能世界。

尽管现实性比逻辑性的限制力要强得多,但在现实世界中所能够展开的生活可能性却也仍然是非常多的,至少比任何一个人所能够享用的可能事情要多得多。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可能生活":如果一种生活是人类行动能力所能够实现的,那么就是一种可能生活。

显然,实现更多的可能生活意味着更加丰富的生活。尽管人们并不需要去实现太多的可能生活(过于丰富的生活也有坏处),但有些基本的可能生活则几乎是必需的,如果谋职必需的可能生活没有被实现,并意味着某种程度的生活匮乏。

不过,"必需的"这个概念可能太强了,可以说成"必然能够提供生活意义的"可能生活,比如说,有的人可能不想要"友谊"和"爱情",当然可以不要,但"友谊"和"爱情"是必定能够带来生活意义的生活,这一点却是无疑的。

于是,尽可能实现各种有积极意义的可能生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否则生活就有缺陷。以"友情"为例,假如有一个人宁愿不要友情,以便有狠心和决心去获得最大利益,即使他如此成功以至于通知了所有人,他仍然无可反驳地陷入生活意义的匮乏状态,因为缺少了一种必要的幸福。

也许我们永远也不能罗列出所有必需的可能生活(因为这不是绝对清楚的事情),但每个人心里都大概能够感觉到某些可能生活的必要性。

  可能生活既然不是给定的生活,它就需要创造性。如果否认这一点就等于说人只有和动物一样的生存功能。生存功能(如吃喝)只能保证良好的生存状态而不能保证幸福生活。

幸福生活只能是一个由人所创造的具有永恒意义的生活。所有幸福都来自创造性生活,重复性活动只是生存,而生存只是一个自然过程,无所谓幸福还是不幸,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活就活,该死就死,其中并没有什么意义需要争论。

而诸如亲情、爱情、友谊、艺术和真理都是人类最富创造性的成就,它们都以纯粹意义性的方式存在,所以永恒,所以不能被消费掉,所以能够被消费掉的东西,无论是物质还是快感——让叔本华不幸言中——都只能带来痛苦,因为它们一旦被消费掉,生活就结束了。

从最简单的意义上说,幸福生活等于创造性生活。 幸福是拥有健全生活的经验,是全部生活行为所追求的持续性状态而不失一个漂亮的大结局,幸福必须是能够留下永恒意义的事情。

永恒性是幸福的一个特征。假如两个有过爱情的人终于分手,这种爱情将仍然作为一种生活意义存在于永恒的意义性生活环境中,而一种没有爱情的男女关系一旦结束,其意义立刻从生活中消失。维特根斯坦所谓美学和伦理学问题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