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开讲啦 《纪实春秋》2月10号开始播出陈晓卿作品《至味在人间》

2017-12-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晓卿,纪录片制作者,美食专栏作家. 1965年11月生于安徽灵璧,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摄影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进入中央电视台,1991年开始拍摄纪录片. 2012年,领衔制作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首播后引起广泛关注,后陆续在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播出,影响遍及海内外,成为年度话题.因对各种食物不加挑剔的热爱,且热衷搜寻平民美食,朋友戏称为"扫街嘴",十余年前开始在报刊写作美食文章,新书<至味在人间>即此前文章的首度精选结集.记者:周 彬

陈晓卿,纪录片制作者,美食专栏作家。 1965年11月生于安徽灵璧,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摄影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进入中央电视台,1991年开始拍摄纪录片。 2012年,领衔制作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首播后引起广泛关注,后陆续在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播出,影响遍及海内外,成为年度话题。

因对各种食物不加挑剔的热爱,且热衷搜寻平民美食,朋友戏称为“扫街嘴”,十余年前开始在报刊写作美食文章,新书《至味在人间》即此前文章的首度精选结集。

记者:周 彬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娱乐广播《纪实春秋》栏目编辑

陈晓卿的第二本书今年也要出版了!这回不聊美食聊童年 问:您好吃又爱写,为什么到现在才出版第一本关于美食的书? 答:其实我不怎么爱写,只是那时博客有点发烧写了一点,都是欠稿子,欠得不行了写一篇。我还是比较懒的人。

问:现在出了这本书,是不是还挺有成就感的? 答:对,满足了小小的虚荣心,所以现在在写第二本。 问:第二本书还是和美食相关的么? 答:不是美食的,是关于成长,关于童年的。 问:什么时候能让我们看到这个作品呢? 答:今年年底吧。其实主体部分已经完成了,只是我还要回去一趟,核实一些人名、地名,像采访一样做得更扎实一点。

不是“吃货”也不是“美食家”,而是为了吃不怕麻烦的人 问:您自认为是“吃货”么? 答:我其实不是很喜欢“吃货”这个词,这个词是老六的词,因为他比较娇嗔。这其实是个很私密的词,就像“骚货”一样,夫妻之间可以这么说,大庭广众之下实在是有点装傻充愣的感觉。

但是现在被大家当成是喜欢吃的人自谦的词了。 我也不认为自己是“美食家”,美食家是需要有传承,需要有家族基因的。王世襄、梁实秋、唐鲁孙、朱振藩……这些人可以称作“美食家”,他们都有非常好的家学、家养。

问:如果给自己贴上一个关于“吃”的标签,您认为应该是什么? 答:馋嘴的人,为了吃不怕麻烦的人。 问:吃遍了大江南北,您觉得什么才是人间美味? 答:我是一个没有太多忌口的人,吃什么都可以,不是特别挑剔。

如果说在国内寻找的话,在城市里,一个是看它的小饭馆好不好,菜市场好不好,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比较喜欢的有杭州、成都、桂林、广州、厦门。如果在乡村,我常去的像乐山地区、云南的一些村庄、汕头、浙江的温州、台州的乡村。

我希望自己是一个传递故事的人,而不是传递菜谱的人 问:《至味在人间》这本散文集里,每一篇都有美食,每一篇也都有一个故事,您怎样看待美食和故事? 答:我希望自己是一个传递故事的人,而不是一个传递菜谱的人。

月初我去西安签售,有一位读者说买了《至味在人间》这本书很苦恼,她以为是做菜的书呢,结果回去发现一点菜谱都没有,我非常正式地把三十八块钱退还给了她。 问:您为什么说“人间至味酝酿于人与人之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答:吃东西其实和哲学的命题相似,就三个——吃什么,在哪吃,和谁吃。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和谁吃。工作应酬吃得很无趣,和朋友吃饭你会发现很开心,所以这里第一层的意思是跟谁一起吃很重要。 还有一层意思,所有美食都是人创造出来的,我吃到好吃的就一定想认识这个厨师,问他这个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多了呢就会问他的经历,我觉得这也是美食的一部分。所以,本来这本书的名字我想叫“最好吃的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