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妻子 “舌尖”导演陈晓卿最爱成都带着平民气质的馆子

2018-03-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舌尖"导演陈晓卿最爱成都带着平民气质的馆子陈晓卿.摄影师拍摄<舌尖上的中国).制图/朱濉互联网 ,让一切服务业可以一键解决,但人们对于吃食却从来不肯让步,约上

“舌尖”导演陈晓卿最爱成都带着平民气质的馆子

陈晓卿。

摄影师拍摄《舌尖上的中国)。制图/朱濉

互联网 ,让一切服务业可以一键解决,但人们对于吃食却从来不肯让步,约上三五好友,就算排着长队等到“天荒地老”,也要吃上一口心心念念的美味。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人们对美食的情怀陷入经久不衰的“集体狂欢”之中,看片和阅读都伴随着舌尖上的味蕾在跳动。三月五日,《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总导演陈晓卿携新书《至味在人间》来到成都,在方所书店与读者分享了一个吃货的成长故事,并接受了记者采访。

从“吃百家饭”到“扫街嘴”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自比“吃货”成了中国人口头禅。陈晓卿更加不掩饰,走到哪里都先说自己是“吃货”。

陈晓卿生长在安徽一个小县城,童年时期家里并不富裕,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对好吃有他特殊的鉴赏能力。陈晓卿一直觉得他家是很典型的“南北中国”,吃米还是吃面,一提起这个问题,南方人和北方人总能掐起来。

“这个问题在我家同样存在,却从没因此产生过矛盾。我爸爸是淮北人,吃面;妈妈是淮南人,吃米。我爸觉得吃米饭吃不饱,我妈觉得馒头只能吃着玩,他俩永远吃不到一起,但老两口结婚50多年没红过脸。我妈做米饭,换小火的时候总会给我爸放进两个馒头;我爸做馒头,蒸锅的中间总是空的,为的是给我妈热一碗米饭。”南北饮食文化就这样在他家和谐相融。

30多年前,陈晓卿只身去北京读书,日记里充满了吃的记忆。“心情不好的时候,用食物来做靶子,抨击它,它无怨无悔;心情好的时候,又把食物描绘得特别美好。”他说,文学和音乐可以忍,“馋”却是忍不住的。这样的成长经历让陈晓卿一直喜欢来自民间的、草根的食物。

“我不是从高档酒店找到美食的,更多的是从街头巷尾的小饭馆、从平凡的人家里找到,吃得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很珍惜,很感恩。”曾经吃不起昂贵食物的陈晓卿相信,既然普通的厨师都是选用普通食材,所以把普通食材做好就是本事,这也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的主要取向,不看重昂贵的食材。

闲暇时,陈晓卿喜欢带着儿子进行美食探险,但百分之八十的食物都不尽如人意,可父子俩也从不放弃寻找。陈晓卿被朋友们戏称为“扫街嘴”,也是因对各种食物不加挑剔的热爱。

最爱成都带着平民气质的馆子

“我的故乡只有一小块,它在我的舌头上。家乡菜之于我,就像川菜之于四川人。”陈晓卿记得,10多年前刚认识王小丫时看到的一个场景,老家人给她寄来了紫皮洋芋和辣椒,她刚咬下一口,竟然就哭了,“一个人对故乡的记忆就是这么深刻!”

刚参加工作时,陈晓卿住单身宿舍,一个邻居的妻子是成都人,他家的泡菜坛就放在楼道里。“泡菜的酸香让人条件反射地分泌唾液。”“偷”吃四川人的泡菜,成了陈晓卿控制不住的“本能”。

楼道里飘散着邻居家泡菜和回锅肉的味道,是陈晓卿对川菜最美好的回忆。多年以后的今天,他也不禁感叹:“一个有故乡味觉记忆的人,是多么幸福啊!”

如今,遍地都是火锅店、川菜馆,不少人认为川菜是目前中国最受欢迎的食物。陈晓卿对这种说法深表认同,“川菜里的麻能刺激人们的味蕾,使人体内的多巴胺上升,让人开心。人们喜欢这种味觉和感受并不令人意外。”不过,他也提醒说,辣也有很强的遮蔽作用,而且能给口腔带来痛感,这就使得人们开始回到清淡的饮食。中国人多喜欢辣味,但并不能据此说它是最极致的味道。毕竟,也有许多不辣的美味。

陈晓卿来成都有八九十次了,对成都最美好的印象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当时这个城市以及它的美食都散发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悠闲和安逸。现在的成都跟全国其他城市的差异在逐渐缩小,有很多高大上的餐厅,但他真正喜欢的,还是普通老百姓爱吃的,那些带着平民气质的馆子,像荣园餐厅、巴蜀味苑、二道街冒菜,还有叫不出名字的烧牛肉小馆。

从镜头到文字留下更多记忆

10年前,陈晓卿有幸结识了一群有趣的人,加入了后来被称为“老男人饭局”的圈子。当时正是博客风行的年代,除他之外,老男人们几乎个个都是著名博主,都能写出有趣同时意味深长的文字。为了不被大家嫌弃,他也开始写文章记录饭局上的趣事。

《至味在人间》收集了陈晓卿近10年来所写的美食文章。陈晓卿表示非常感激出版社的眼光,“帮我留下这些关于食物和人、食物和家、食物和乡愁的记录。”

陈晓卿执导的《舌尖上的中国》一、二季播出后,他对纪录片主题有这样一句简短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其实不完全是一个告诉你什么最好吃的纪录片,而是告诉你,你吃到的东西刚好就是最好吃的。”《舌尖上的中国》选材的标准,陈晓卿认为有三:好吃,能折射地域文化,能传承乡土人情。

文化存在更新,美食也一样。“许多传统的食物,现在可能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出现。一年里只有一次,人们会花费时间精力用最传统的方法做给家人吃。而有些菜,迟早要退出历史舞台,或者因为味道的不足,或者因为不健康,或者因为制作流程过于复杂。影像的记录,一方面是一种文化留存,另一方面也是向有些即将消逝的传统的一次告别。”

去年底,《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启动拍摄,今年底将播出。陈晓卿透露,第三季中将会加入更多国外部分的内容,探索中国美食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与流变,同时也会更多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牵连。“我们拍食物强调仪式感,带着敬仰,拍出美食蕴含人的劳动和辛苦,才能将它拍得诱人。” (杨琳 记者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