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荫亭西河大鼓 曲坛生涯六十载——访著名西河大鼓曲艺家田荫亭

2017-10-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金秋十月,我莅津访问了著名西河大鼓曲艺家田萌亭.田老先生是赵玉峰的亲传弟子,得意门生,是"赵派"西河大鼓的继承人之一.他一生酷爱曲艺,从艺六十余载,培养了一大批

金秋十月,我莅津访问了著名西河大鼓曲艺家田萌亭。田老先生是赵玉峰的亲传弟子,得意门生,是"赵派"西河大鼓的继承人之一。他一生酷爱曲艺,从艺六十余载,培养了一大批曲艺人才,创作演出了一些优秀曲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曲艺界颇孚众望,在继承和发展曲艺事业中,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他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天津分会理事,天津市和平区文联顾问。现在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身体健壮,精神矍铄,仍然担任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特聘教师,为培养曲艺事业一代新秀发挥余热。

西河世家

田荫亭,男,1915年出生在河北省河间县卧佛堂镇河西村的西河大鼓世家。父亲原名田峻岩艺名田士杰,在家乡和天津从艺多年,在津门曲艺界颇有声望。他所生三子,长子田伯亭(艺名田山起)天津著名西河大鼓演员,次子田亚亭,在家务农,三子田荫亭,从艺后赵玉峰给起的艺名田起微。

田荫亭从九岁跟父亲开蒙学习西河大鼓,父传子受,先学弹三弦,后学小段,逐渐学习中长篇书。开始学弹三弦,够不着上把,就把鼓子放在凳子上.初学打"撮"很困难,弹三板,节奏快了跟不上,后经刻苦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后来终于能使唤了,就跟着父亲和大哥到南留路、找子营、马村一带去说家荡子。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徐水县搞灯棚,十岁时他就和父亲、大哥三人背着鼓子、弦子步行到徐水去说灯棚,财主们先听书,点着谁谁就跟着到他家去说书,点不上就得回家,生活十分艰难。

后来听说天津市艺人能混碗饭吃,年仅十岁的田荫亭就跟父兄步行24O里路来到天津三不管说书。穷艺人们凑在一起起伙店,租布棚说书,在这里初识赵玉峰老师。

当时赵玉峰长田荫亭2l岁,先是他大哥田伯亭拜赵玉峰为师,后来田荫亭也拜赵玉峰为师,他们兄弟俩是一师之徒。当时赵玉峰造诣很深,在天津曲艺界声望很高,是说书界的一员大将。

尤其他说的长篇书《隋唐》,闻名遐迩齐声叫绝。他父亲就经常领着伯亭、荫亭兄弟二人去听赵玉峰的书,久而久之,受益匪浅。加之父亲对儿子学艺要求很严,几年后荫亭的弦有了长足的进步。 十三岁田荫亭的弦就出了名,当时只有一个盲艺人程连印与他比美,可是由于他脸皮薄,不爱说唱,因而在演唱方面进步迟缓。

有一次在谦德庄说书,赵玉峰老师说正场,赵老让他说小段,"钱压奴卑手,艺压当行人",他很怕赵老师听书,因为他艺术水平很高,田荫亭只好说了个小段《战长沙》,结果说串了辙。从此田荫亭痛下决心,在说唱艺术上努力追求。

初试曲坛

田荫亭从16岁在谦德庄西会友书馆开始说长篇书《施公案》。"转眼王"的孙子王怀珍说《薛刚反唐》,他俩合作双挂钩,囚为他们初试曲坛,语言不丰富,说的话中国人不明白,外国人不清楚,早场最多只有5个人,有时竟然只有一个观众。

散场回家后他俩被王士恒(王怀珍的父亲)痛骂了一顿。这一夜田荫亭没合眼,羞愧难挨。之后,王士恒教育他俩多去听书,薰陶渐染,逐渐有了一些进步,观众也不那样冷落了。18岁那年有一天他大哥说,赵玉峰老师病了,他住在河东大王庄润善里,哥俩就到赵老师家去探病,赵老师事业心很强,对培养后代非常热心。

赵老师让他弹弦,他大哥唱《九子图》。赵老师一见他的弦确实不错,就提出给他弹弦,从此田萌亭就给赵玉峰弹弦,这是他学习"赵派"艺术的极好机会。

当时在朱家书馆说书,马增芬只有12岁,每天说露水早《呼家将》,田荫亭说早场《施公案》,赵玉峰说中场《小八义》、《五女七贞》、《明英烈》田荫亭给伴奏,田荫亭吃住就在赵玉峰家,当时虽尚未拜赵为师,但他们比师徒还亲,每天晚上赵玉峰就教田荫亭的手眼身法步,田荫亭一边学一边抄记。

赵老师家有一面大镜子,让田荫亭对照镜子表演,赵玉峰边示范边纠正动作,学说各种"赞儿"。时间长了,学习了赵玉峰的很多好书目,好唱腔,使他技艺大增,收获不小。

后来他父亲故意让荫亭出去闯荡闯荡,就离开了赵老师。临走时赵五峰再三嘱咐说:"要很好学习你大哥的艺术。要多听好书,不听坏书。"田荫亭说:"师叔,我一定照你说的办"。

其实荫亭深有体会,跟着赵先生艺术准能提高,但他的精华学习难,那时在天津有个死赵玉峰(王庆田)听着像赵玉峰,但技巧不高,还有个活赵玉峰(刘惠卿),他一切动作像赵玉峰,但真正的艺术学不了。可见赵玉峰技艺之高超,非下苦功是学不到手的。

两地拜师

田荫亭30岁时在天津曲坛已经小有名气,可是他还没有真正的师傅。这时就有赵连甲、李连城、孙连顺要求拜他为师。有一次赵连甲的父亲赵庆山提出让连甲 拜他为师。田荫亭说:"我还没有师傅,怎么能收徒弟呢?"是没人愿收田萌亭为徒吗?不是,那年他在天津鸟市郭家大棚说书,同行郭福海问他:"拜师了吗?" 田荫亭说:"没有"。

意思是想收他为徒。后来咸士章也想收他为徒,但都末成。其实田荫亭心中早有了目标,就是拜赵玉峰为师,只是父亲认为他大哥已拜赵先生 为师,想把大城县自己的师弟刘士友让荫亭拜为师傅,但刘士友已经去世,荫亭不同意。

闭眼投胎,睁眼投师,名师出高徒,他就向父亲提出要拜赵玉峰为师,可是 当时赵玉峰不在天津,已去长春了。

他父亲只好给赵玉峰写了封信,提出要让荫亭拜他为师。赵玉峰接到信后,非常高兴,因为他早有此意,他认为荫亭为人正直, 虚心好学,在艺术上已有了一定的成就,收他为徒是他多年的愿望,因此,立即复信,欣然同意,并提出他不回津,荫亭也不必来长春,就在1950年农历5月初 5中午12时,分别在长春和天津两地请客,举行拜师仪式,是年田荫亭已经36岁。

风华正茂

天津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田荫亭才真正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他在艺术上博采众长,精益求精,改革创新,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是他 艺术生涯中的风华正茂时节。他最爱"两京"——京剧、京韵大鼓。

他将白云鹏的京韵大鼓和刘宝全的《大西厢》中一些好的唱腔和京剧表演程式恰如其分地揉进西 河大鼓中来,从而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表演艺术水平。他牢记赵玉峰老师经常教育的"会、通、精、化"四字箴言,他善于将这些经验消化吸收,恰当地运用到艺术 实践中,因而有了长足的进步。

左田凤是天津书界的女名家,他俩在谦德庄两个书馆为邻说书,左有5个女徒弟跟她一齐登场。田说《大宋八义》开始上座只有三、 四十人,左田凤那边场场客满,半月后田的上座率超过了左田凤。

就这样他在这里一连演出三年,天天客满,座无虚席。从1950年开始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录 制他《养鸡婆》等几十个小段,使他的名字风靡一时。

1957年天津市举行第一届曲艺观摩会演,他演出的《将相和》获优秀奖。是年,领导调他与马三立、骆玉 笙、王毓宝等去北京对毛主席演出,但因母亲病重,未能成行,他每每回忆起这件事都感到十分惋惜。   在说新书创新段中,田荫亭成绩斐然。

获得丰收。为了创新说新,他下工厂到农村深入生活,1958年他参加了和平曲艺杂技团,和刘文亨等去天津污水改建工 地,边劳动,边演出,并创作了《四大金钢》等新段,受到领导的表彰,获得劳动英雄奖。

他还先后到胜芳、棉纺四厂深入生活,创作演出歌颂周总理的新段《草地 春雷》和《风雪之夜救亲人》等十多个段子;加工整理了《将相和》、《九里山》、《凤仪亭》、《马鞍山》等几十个传统段子;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他还积 极演唱现代书,讴歌新时代的英雄人物。

他呕心沥血将《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儿女风尘记》、《节振国》、《烈火金钢》、《平原枪声》、《红 岩》、《林海雪原》、《地道战》等改编成西河大鼓,经常进行演出,受到广大听众的好评.

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52年领导派田荫亭、赵田妮、郝秀兰等一行五人到鞍山、齐齐哈尔演出。大家听说到赵玉峰那里去(赵玉峰那时已到鞍山)都非常高兴。

到鞍山后,赵书棋 (赵玉峰之子)单田芳、杨田荣等到车站去接他们,而后他们一起去拜访了赵玉峰老师,在这里演出一个半月,效果非常好。报社、电台经常来采访,录制播放他们 的节目。利用这个机会,田荫亭每晚都到赵老师家学艺,赵玉峰一招一式的教他《隋唐》、《凤仪亭》、《将相和》等书目,使田荫亭等,经济,艺术双丰收。

在齐 齐哈尔演出,听众空前,电台录制了他的长篇书《包公案》。两地演出期间,田荫亭还收下赵连甲的爱人李文秀等5个徒弟。

田荫亭一向对培养曲艺事业接班人认真 负责,谆谆教诲,他一生中共收下19名徒弟,可谓桃李满天下,有的已闻名遐迩,像赵连甲、段少舫、刘少斌、韩素芬等.他们的成才无不有田萌亭的一份心血。

田荫亭一贯虚心好学,刻苦勤奋,使他的艺术日臻成熟。为了满足广大听众的要求,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推广他的艺术实践经验,发展祖国的曲艺艺术事业,电台举 办了田荫亭西河大鼓知识讲座,录制并播放了他的长篇书《包公案》、《隋唐》,他的名字也家喻户晓,甚至飘洋过海,吸引来国际友人。

以艺会友

1982年田荫亭被批准退休。这年的一天,曲艺团的滕书记来通知他,美国教授白素贞和加拿大教授石清照要求与他见面。他们是通过文化部来天津访问的,主要 是来探讨《三侠五义》的作者石玉昆和京韵大鼓的。这使田荫亭感到非常突然,在邀定的日子里,他与姜存瑞、郝艳霞、张建平在南开大学与二位外宾见面。

二位客 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座谈了一个上午,转天又增添了骆玉笙一起座谈。之后,白素贞教授又乘车亲自来到田荫亭的寓所——谦德庄保安街111号进行家访, 专门讨论了京韵、西河等曲种的渊源、流派、板式、特色、唱腔以及表达感情等问题。

荫亭夫妇热情接待这位不远万里而来的不速之客。座谈之后,老伴早已包好了 水饺,在主人的诚挚挽留下,客人一气吃下34个水饺,这虽是家常便饭,比不上美味佳肴,但客人边吃边赞叹:"好吃,好吃。

"客人在津作短暂逗留,又经苏州 参观访问,不久回到天津,为田萌亭送来了礼品,以表感激之情。主人也给客人带上一份纪念品.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客人们走上了归途,但是以艺会友的情谊永 远留在他们心中。

(bazaar摘自《河间文史资料》第4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河间县委员会编,大楼东识别、整理,2006/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