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芝当你老了原文 当你老了 头发白了

2018-02-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前几天,在中国好声音海选的舞台上,一个非常年轻的选手演唱了<当你老了>这首歌,结果落选了,评委点评:你这么小,有女朋友了吗?如果你的情感经历还是一张白纸,那么,

前几天,在中国好声音海选的舞台上,一个非常年轻的选手演唱了《当你老了》这首歌,结果落选了,评委点评:你这么小,有女朋友了吗?如果你的情感经历还是一张白纸,那么,想通过这首歌曲传达出你的情感,未免“少年强说愁”。于是,脸庞稚嫩的选手一声叹息,悻悻走下台。

巧的是,在几场海选中,不少选手都演唱了这首曲目,大多被淘汰,原因也大同小异:情感抒发不到位。或许,评委的评价过于苛刻,毕竟海选讲究的是唱功,是技巧的展现与切磋,而过多着眼于情感的阐释和抒发,是否喧宾夺主?而如果较真了讲,叶芝这首诗歌是他送给自己的女神毛特·冈妮的,但他痴痴追求了一辈子也没能如愿,这样的“凄惨”故事,是否有人通过短短三四分钟的演唱,就能演绎得出来呢?

我想并不可能。流行情歌泛滥、电视剧舔屏的年代,多少年轻人会通过无营养的口水歌、泡沫电视剧,真的去思考“爱情”的真谛?而恰恰,这是个“快餐爱情”和“物质婚姻”流行的时代,“一言不合就分手”已经约定俗成,“待价而沽”也成为相亲市场上的标准处置手段。豁达的他们,不会再深入思考,而是拿出微信摇一摇:约个妹子出来玩吧,接着翻翻头像,看看谁的颜值高、气质佳……

当然,以上描述的“微信约友”模式,并非社会普遍现象,可抵不住现实,这种“跑马灯”式的择偶方式,正在成为主流——《撩妹常用的七个套路》,不知有多少适龄男女尝试学习并借鉴过?所谓套路玩得深,谁把谁当真。

所以,前一秒这个人对你说:我会真心爱你一辈子。而当你被发好人卡拒绝后,他或她或许会马上转移目标,寻获到另一个“有感觉的”,从而进行下一个套路的演练展示。

这时,就会有人委婉地说了:把痴情用在错误的人身上,就是骚扰。今生无缘,我就潇洒地走开,换下一个站点,难道不好吗?爱情的寻觅,本来就不是一次成功的。这时,就有人要问了,“你是如何确定这人就是错误的人?而所谓正确的人,又是怎样一个判定标准?”这时,这人可能会说:“这种是要凭感觉、凭缘分的。”

“但是对错之分具备二元对立属性,这是量化的判定手段,而凭感觉、凭缘分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你要怎么去衡量?”

“不好衡量,缘分就是这么神奇。”“那请告诉我快餐爱情、物质婚姻为何在当下如此流行?衡量它们的标准多少是凭感觉、凭缘分的?所谓感情没有错对之分,人却有错对之分?”“反正我觉得两个人对上眼了,就是人家自己的事了,想那么多干吗?你不累吗?”

然后对话在一片无解中结束。在寻爱的旅途中,很多人总幻想下一个是最好的,而最好的,可能你早已错过;或者,你不得不错过。如果再呼应一下前面所述“缘分论”,我想一句歌词或许能代表当下的现实境地:男人要是真有钱,他和谁今生都有缘。

作为对爱情和婚姻怀有敬畏心理的年轻人,笔者讨厌“快餐爱情”,更反感以“物质比配”为特征的相亲市场的流行火爆,赞同“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的流行语。但笔者更多的思考在于,为什么现在物质化、功利化的婚恋观成为社会主流的同时,那些凌空蹈虚的纯爱剧、流行情歌却更有无比巨大的市场空间,且正朝着越发“柏拉图式恋爱”的特征前进?

姑且不论其能够弥补多少痴男怨女的“情感饥渴”,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一个吊诡的现实:这种对婚恋观近乎虚空化的演绎,也让很多沉迷于偶像言情剧的男孩女孩深受荼毒,比如近来某知名媒体刊发了一则新闻,标题就很有批判性:《99%大学初恋都掰了言情剧看得多恋爱期望太高》。

我周围就有不少少女心爆棚的同龄女子,可以因为一部高颜值的偶像剧,换“男友”、换“老公”,口头禅也会变成:如果某某某也能这样该多好啊!要是有个这样的男朋友该多好啊!要是……该多好啊!诸如此类。总之,受这些偶像剧影响,她们的心理似乎停留在粉嫩而文艺的少女时代,给自己暗自设定的角色属于公主一类,幻想的,是一位王子或霸道总裁,骑着白马、开着豪车来娶她、宠她,围着她转。

而这样的女子,一般是爱用套路的渣男的指定猎艳对象——这点,我并不否认,因为周边太多血淋淋的例子了,好像“男朋友帮助系鞋带”这种设定都成为考量真爱与否的一个指标,好可怕;当然,关键看脸。

说到底,我们无法判定一个人的婚恋观到底是成熟不成熟,因为这个社会已经变得不知道是成熟还是不成熟。于是,索性,不去庸人自扰,当晚,自诩“唱歌水平还算可以”的我,怀着试试看的心理,用唱歌软件把《当你老了》翻唱了一遍,自己反复听了几遍,蛮有味道。而朋友评价:听得出,你紧张了。还好,他是从技术层面进行评价,而没有从情感的抒发上,发现我对一个姑娘的执念,全放进这翻唱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