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宏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科学家乘“蛟龙号”探察南海水下峡谷浊流

2018-01-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毕乃双副教授(左)和徐景平教授.赵彦彦教授(右)在"向阳红"9号船上 2017年5月6日,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回收到"向阳红"9号船

毕乃双副教授(左)和徐景平教授、赵彦彦教授(右)在“向阳红”9号船上 2017年5月6日,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回收到“向阳红”9号船上,“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的南海深潜调查和取样任务圆满结束。

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创新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徐景平教授和毕乃双副教授作为深潜科学家执行了“大洋38航次”中“蛟龙”号第五次和第七次下潜作业任务,赵彦彦教授作为上船科学家参加“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科学考察。

作为中国海洋大学首批搭乘“蛟龙”号深潜的科学家,5月3日和6日,徐景平教授和毕乃双副教授分别在南海北部的东沙东南和台湾峡谷进行下潜作业,最大下潜深度分别为2540米和2980米。

两位科学家利用“蛟龙”号特有的高精度近底侧扫声纳测量和精准取样等技术手段,在作业区获取了近底高精度地形地貌资料、大量高清视频、照片等影像资料,采集了近底海水和多个沉积物短柱样品,尤其在台湾峡谷地区,发现了现代海底浊流活动的地貌学和沉积学的直接证据,极大地丰富了对本地区峡谷浊流的科学认识,为未来南海浊流观测研究的设计和执行提供了关键数据和技术支撑。

据悉,“蛟龙”号第五次和第七次下潜的主要科学目标是对南海北部陆坡高速堆积区和东北部峡谷区原位观测和精准采样,获取现代浊流活动的地貌学和沉积学直接证据,指导未来南海浊流观测研究的关键问题设计和计划执行。

“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实验工程”和鳌山创新计划项目“基于‘蛟龙’号深潜的南海若干关键地质与生物过程研究”调查任务,在南海多个海山区和南海北部陆坡,开展多个下潜航次调查和常规调查,该航次历时19天,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一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二所、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10余家单位的科学家参加了该航次调查任务。

通讯员:时振波 新闻链接: 海底浊流,亦称海底沉积物重力流,是在重力驱动下沿着海底斜坡发生的偶发性流体运动,具有高密度、高含沙、高流速的特征。

1929年11月18日在加拿大Grand Banks由地震引发了大型海底浊流,导致分布在陆坡上的多条跨大西洋通讯电缆相继中断,严重影响了北美和欧洲之间的通讯,海底浊流也因此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浊流被认为是陆源沉积物向深海输送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据估计,一次大型海底浊流产生的沉积物搬运量,可超过全球所有河流一年入海沉积物的总和。

浊流快速堆积而形成的海底沉积扇,是海底油气资源的重要储集层母体之一,在全球碳循环研究和油气资源勘探中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因其高流速而具备强大的破坏力,海底浊流对油气平台、海底输油管线和通讯电缆等设施造成直接破坏,是典型的海底地质灾害。

我国南海东北部发育着大量的海底峡谷,不但具备地震导致海底滑塌从而引发海底浊流的条件,更具备河流高浓度泥沙输入引发海底浊流的先例,因此是全球公认的研究现代海底浊流过程及其沉积的天然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