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刘德荣 梨园之家述略刘德荣一家

2018-02-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梨园之家述略——回忆晋剧名演员刘明山先生的讲述 前面的话       晋剧名演员刘明山.刘宝山弟兄跟我的岳父是同一辈的远方本家.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初,我的岳祖父

梨园之家述略——回忆晋剧名演员刘明山先生的讲述 前面的话

       晋剧名演员刘明山、刘宝山弟兄跟我的岳父是同一辈的远方本家。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初,我的岳祖父经办了刘宝山在忻口老家从买地到盖房的一切事务,尔后又一直替他看管着建成的宅院。

"文革"后某年,刘宅卖给了大队,我岳父家便成了他们弟兄返里后的落脚处。由于这层关系,再加上我的家也在忻口,所以,刘氏兄弟生前,我跟他们也不乏交往。遗憾的是,在多少年多少次的交往中,我却没有向他们讨教过晋剧艺术,因为自己是一个戏盲,而非戏迷。

直至刘宝山先生逝世以后,我才有一种感悟,觉得应该趁刘明山先生尚健在的时候请教点什么,记下些什么,纵然是姑妄问之,姑妄记之,也许可以抢救一点资料,供后人以参考。

基于这样的考虑,当 1985年刘明山先生返乡后,我便恳请年已85岁(说明:本文中之岁数均以虚岁记)高龄的老人就其家世以及他们父子两代梨园经历作了六次口述,笔录六七千言。想不到老人回张家口之后不到一年,便与世长辞了,那次北返竟成了我与他的永诀,也是他与乡亲们的永诀。

      事隔24年的今日,当我翻阅那发黄的笔记时,刘老那高挑的身躯,整洁的衣履,和蔼可亲的音容,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又在倾听他那不绝如缕的讲述,飞快地做着记录,叹服着他那惊人的记忆力……今年是刘老诞辰110周年,我将昔日所记整理成文,借以纪念老人,并求教于知情者与方家。

刘德荣事略

      刘明山的父亲是清末晋剧名伶刘德荣,艺名云遮月。刘德荣既有过苦难的童年,也有过红极一时的岁月,还有那凄凉的晚境。

      刘德荣的父亲叫刘天开,忻州忻口镇人。刘天开兄弟两人,皆为农民,家境十分贫困,只有村南石头沟口子上的三亩坟地。刘天开死于光绪二年(1876),活了47岁,其妻改嫁到了邻近的高城村。

      刘天开遗有三子,即长子德仁,次子德堂,三子德荣。他死的这一年,德仁12岁,德堂9岁,德荣7岁。父死母嫁,年幼无依,家中又一贫如洗,兄弟三人童年的苦难是可想而知的。

      光绪六年(1880),已经学了钉鞋手艺的德仁把两个弟弟卖到五台戏班学了戏,其时德堂13岁,德荣11岁。介绍人是定襄人武采鹏(武在忻州开店),买主叫白步云,总共花了17吊钱。那时候,凡学戏的,一般都是六年为期,期满后,再谢师一年,才可以自由。学戏之前,都要立下状子,保证投河跳井、寻死上吊、狼吃狗啃都与写戏的无关。

      德荣学的是青衣,德堂学的是花旦。教他们的老师一个姓孟,一个姓赵。德荣的艺名叫云遮月,德堂的艺名叫白莲藕,都跟班主白步云的名字有粘挂。到出格时,长兄德仁把两个弟弟领了出来。

当年十月,住了忻州摩天大王(绰号。即金钟班主)的戏班,艺名一枝梅的孙竹安(蒲州人)成了他们的老师。第二年,两人就登台了。不幸,德堂的嗓子不久就坏了。他只活了37岁,无后。死后,其妻嫁了三鱼旦(艺名。下同),正是花女子的公公。

      刘德荣在摩天大王戏班时,在老家忻口演过《断桥》和《血手印》。《血手印》是他的拿手戏。由于才华出众,21岁时刘德荣离开摩天大王的班子,远走张家口。

一个名叫王福海的人(此人属于好汉一类的人,张家口人氏),用架窝子把他接到张家口镖店(掌柜子姓宫)。这也是老大刘德仁的主意,他从中使换了300两钱。以后,刘德荣就住了口上大兴园的班子。班主姓田,艺名闹八红。

      由于一下就唱红了张家口,第二年,即光绪十七年(1891)的后半年,刘德荣与另外三人又被接进北京广德楼。接他的人叫周殿元,乃忻州著名的须生之一,艺名老月红,人们也称殿元生。

老月红的班子在京城的许多园子里演出。刘德荣在京城呆了二年,其间曾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演出《双官诰》,受到老佛爷的喝彩,当场获得凤冠、蟒袍等御赏,自然声誉倍增了。也许慈禧、光绪就看过他一次演出,但他到宫里演出却是多次,还获得过其他老宫人的赏赐。

      24岁时,刘德荣又回到张家口,仍住大兴园,其间,到喇嘛庙、多伦演出三个月。返回时,他一人独坐一辆轿车子,车上载满了人们送的提江饼、泡茶等礼物。

     光绪20年(1894)冬,刘德荣从张家口回到忻口老家。第二年,26岁的他与16岁的童养媳范氏完婚。婚礼很热闹,是在本家刘义家中举办的。范氏是定襄回凤村人,名叫广花,10岁时就作了他的童养媳,因刘母改嫁,故童养在刘的表兄董万年家里(德荣的长兄德仁娶的也是董家的女人)。

      完婚之后,刘德荣修盖了一下房子,以后就住了城里段玉顺的班子,在这个班子里一直呆了七、八年。班子里的名演员有马鹁鹩红(忻县人)、殿元生、四盏灯、冯元黑、蛤蟆丑。

在三十四五岁的时候,一次唱了《血手印》,下台后吐了血,再加上又生了些气,于是嗓子就坏了,此时,他们夫妻三儿一女,还喂了一匹马,雇着一个人,正是家境最兴盛的时候。但是,两三年以后,光景就每况愈下了,一个原因是嗓子不行了,住不了好的戏班,挣钱自然少了,但更重要的是,恰恰在这个时候,他抽上了大烟,越抽瘾越大,发展到一个月得抽10两大烟土。

当时一两烟土两吊六,一个月花在烟土上的钱就是26吊。到临死的前两年,为了使换100吊钱,竟把16岁的闺女嫁给一个33岁的女婿(本村武姓)。

      刘德荣死的那一年,正是他跟包大黑、殿元生、四盏灯、蛤蟆丑等组了班子不久。正月初二唱了七台戏,从辛庄移到奇村,挣了32吊钱(一台四吊五),累得病到了,由戏班用车送回家中。回家时,又从戏班支了100吊钱。回家之后两个月,就把原来的积蓄花了个血尽毛干,接着就是该卖的卖掉,能当的当出去,至于那套御赏,就留给戏班顶了债。

      刘的病症主要是由努伤所致的吐血。也请过崞县文殊庄、薛孤的名医诊治,但还是无济于事,回家后不到三个月就去世了,时在民国二年(1913)阴历三月廿四,享年44岁。

他死后的光景更是凄凉,由于家里穷得叮当响,实在无法发丧。棺材花了三吊二,还是由人作保赊下的。穷的发不起孝,只给了永丰庄主子家一个布(昔日卷成一卷尺数宽的白土布,长约三丈多),给了已出嫁的闺女一丈二尺布,算是发的孝布,儿子、侄儿只穿了个鞔鞋(即在鞋上蒙上白布),其余孝服、孝帽都是借的。

死后第三天就草草安葬了,没有鼓手吹打,只带了个棺罩,花了一吊二。出引之后,不得不又卖了些东西以抵债,一个铜锅子卖了三吊六,一个洋箱卖了四吊五。

      临死前,刘德荣对妻子说:"我把你们扔下呀!你还小哩,不要让孩子们把你拖住。唉!他奶奶走了那个路子,留下我们不知流了多少泪。"妻子安慰他说:"你好好养病吧。

我十岁上跟了你,我总要对得起你。"就要咽气时,孩子们哭成一团,母亲说:"不要哭!把汉子的骨气拿起来,把死人安顿了,以后哭的日子长哩。"其时,妻子34岁,已出嫁的闺女18岁,大儿明山15岁,二儿宝山11岁,三儿金山9岁,四儿玉山4岁。为了孩子们,刘妻终于挣扎着没有改嫁。

刘明山、刘宝山事略

      刘德荣活着的时候,12岁的刘明山与8岁的刘宝山就随父登台演过戏,那是给弓富魁的母亲做寿,演的是《桑园会》、《韩琦杀庙》。《桑园会》只演了一段,明山扮的正旦。刘明山说,他13岁时,跟上父亲住过赵红的班子,14岁住过东冶王秀泉的班子,15岁住过包大黑的班子。在父亲去世前,没有拜过其他人做师傅。

      刘德荣死后过了三七时,一个叫胡炳旺(五台人)的人住在忻口董熬的小店里。他是续西峰戏班的跑外的,因为续的戏班刚刚在河(滹沱河)东的白村演完戏。

胡便把明山和宝山介绍到了戏班。六月初,戏班在东冶演出时,阎锡山派人去逮续西峰,因此班子就散了。这年七月,刘德荣的老朋友北关米玉卿见明山母子生计艰难,便把他们接到南关王宫(米的姐夫)家居住,刘母靠做点杂活儿维持生活。到南关不久,刘母又托人给张家口的王天恩和谢天宝(都是刘的朋友)写信求助,王、谢遂把明山弟兄俩叫到了张家口,时间已到了这一年(民国二年,即1913年)的阴历十一月初。

      到张家口后,明山弟兄跟上王天恩练嗓子,练功。头一次在小兴园(堡子里)吊嗓子,宝山唱了几句《桑园会》中秋胡的乱弹,唱得大家直笑,因为一来从前只是那么随便唱,自由唱,加之中路跟北路不合调。

同样的原因,明山也是刚唱了三个字,拉胡胡的就放下了乐器。刘明山说:"我来的时候,带的戏是《东宫扫雪》、《贺后骂殿》、《三娘教子》、《采桑》(《秋胡戏妻》,即《桑园会》)、《韩琦杀庙》。不过,这些东西都是平面的,立不起来。"

      第二年(1914),16岁的明山和12岁的宝山就登台了。唱青衣的是卢凤梧(即二毛旦,忻县卢野人,北京演过戏),唱旦的叫夺庆。再过一年,明山上台,当小姐的丫鬟,宝山唱《崇祯显神》、《韩琦杀庙》。

这期间,刘明山向二毛旦学了《三上轿》(本戏叫《假金牌》,《三上轿》乃其中的一折)和《宝莲灯》(本戏《蜜蜂记》),这是二毛旦最拿手的戏。宝山的第一个师傅是高洪魁(其父千二红),以后的师傅有马来元(唱花脸的,山西人);小兴园的师傅十一红(陈宝林),是有名的胡子生;还有老十二红。

老十二红教宝山《天水关》、《南天门》。教明山吊嗓子的是万金师傅。太平红师傅教了明山不少戏,他俩一块吊了四年嗓子。

玉娃娃(冯宝山)和×××两人教会他《血手印》。裴俊田教他《断桥》、《压发》、《祭塔》、《女写状》。花脸金喜全、唱生的(翎子生)周福庆教过他《×斋》(即《坐窑》)。

用刘明山的话说,这四年中学的东西不少,但还谈不上高质量。刘明山弟兄在张家口一共呆了12年。刘明山的艺名——"五月鲜"是21岁到宣化演戏时一个写头(跑外交的)给起的。

刘宝山的艺名——"十二红"是老十二红起的。老十二红当时在山西,为了学艺,宝山曾专门返回山西拜他为师。老十二红就给他起了同样的艺名,不过加了一个"小"字。刘明山跟师傅王天恩一块呆了12年,刘19岁时,师傅就把班子里的大权让给他一半。他一年挣120吊钱,宝山挣70多吊。

      民国14年,明山27岁,宝山23岁,到了包头演出,一场戏能挣5块银元。

      包头之外,也到呼市、萨拉齐等地演出过。

      宝山外形好,扮戏潇洒。嗓子更好,其唱腔高亢洪亮,须生中少有能企及者,有"西北马连良"之誉。他为人心强,练嗓子最刻苦,经常到野外坟地里,面朝天躺在坟头上吼嗓子。刘玉山曾对笔者说,多数演员的二音是呼气,唯有宝山的二音则是吸气,是吸二音。

      民国18年(1929),离家16年的明山弟兄从呼市回到家乡忻州。弟兄俩把仍在南关的母亲接回忻口居住。他们除了把从前卖了的土地赎回来之外,又买下40亩地,想让母亲过个幸福的晚年,想不到,就是这一年,母亲就去世了,活了51岁。

      刘明山弟兄此次回来,在二州五县及太原一带演出五年。此间,刘明山为给妻子看病,在城里(蓝墙底11号)住过一段时间,后又到了东石村,在该村石金玉的一个院子里一直住了三年。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月,北返呼市大观园葵花舞台,以后就在呼市、包头、朔县一带演出达八、九年。

      约在民国卅年以后,为了博采众长,进一步提高表演技艺,刘宝山只身赴石家庄与平津等地,向京剧界名流学艺,同时也参加演出。他在天津演出时,一天能挣40块白洋。

      1948年以后,刘明山即以教戏为主,基本结束了登台演戏的生涯,只不过回到老家时,偶尔演一演。1951年,明山、宝山从呼市太和园子到了包头西北剧影社。

就在此时,他们跟王玉山(艺名水上漂)办起了五山学校。"五山"者,刘宝山、王玉山、范君山、刘明山、邓友山(艺名舍命红)等五个带"山"字的艺人。学校由刘宝山任校长,王玉山任副校长,范君山任主任,刘明山和邓友山任常务副主任,张健雄为秘书。这是义务办学,为晋剧培养小学生。1952年,五山学校改成牧南学校后,刘明山弟兄俩便离开了学校。

      1954年前半年,刘宝山回忻口老家演出,这是他解放后第一次回家乡演出。后来,刘明山也回来了,他们跟忻县戏班配搭,在县里演出40场。就在这一年,刘宝山在忻口买下三、四亩地,准备盖房。翌年,新宅落成,计有新房7间,大门一座。从买地到盖房,事无巨细全委其族叔刘双马老人经理。

      大约就在这一年,或是第二年,刘宝山曾捐资扩建了家乡忻口的戏台。几年后,他又解囊助学,为本村学校购置了鼓号等乐器。

      1959年,刘明山第二次回到张家口青年剧团。宝山为文艺3级,工资200元,与金铃黑、筱桂桃同级。明山为文艺13级,工资60.5元。

      刘明山说,宝山挣贯了活钱,养成了想唱就唱,想走就走的习惯。加之为人高傲,脾气暴躁,反右时戴了帽子,1962年才解除管制。"文革"中,他们弟兄都是被批斗的对象,尤其是宝山,被抄了家,妻子一气而病亡。刘明山说:"文化革命中我才知道,原来革命就是这个样子,就是只允许你说,不允许我说。"

刘明山谈表演艺术

      刘明山说,他演过的戏不下二三百个。总的说,"长不过艺人,短不过艺人。""好演员就没有赖戏。他总是把每个戏做得光光滑滑的。"

     刘明山向以善于做戏著称,他的表演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给人以美的享受。他说,在观众看来,他演的《三娘教子》已很成熟了,但他总还是精益求精,尽量教观众对他表演的一举一动了然于心,也就是说,知道那是做甚哩。

比如三娘一进门,看见机子有点发愁。她上了机子,先把布帘摘开,再将梭子、线坯子、喷水碗一一放好,然后分分线,再拧一拧弓子,绷紧后再两边挽带,再双手同时拧弓子,"澄",见或开或不开,然后再看平线,卷回前一天所织的布,用结挽到后边,再看经线无问题,然后喷水。喷水后拿起梭子,再拿起线往梭子上一钩,接线,抽线,最后才开始织布。

      谈到演《采桑》时,他说,他总是用钩子钩住桑枝后,就把钩子夹在腋下,然后再捋桑叶。捋的时候,要身子随拉动的树枝一前一后地摇动。有的演员表演采桑时,用钩子一钩就行了,这就与实际不符合。

      《二堂舍子》(即《宝莲灯》)中表演王桂英(母)打儿子秋哥时,表面上看来用尽力气,但当落在头上时,却是轻轻地一下,因为秋哥是她亲生的。可是打大儿沉香时则相反,因为是三圣母(杨二郎之妹)生的。

      民国廿九年(1940),刘在奇村演完《教子》后,邓汉臣问他:"你打机头是为了什么?"他说,因为在母子冲突中,儿说"你打,你打!"边说边往前走,母亲则步步往后退,一退退到了机子上,于是来了一个闪腰。

      《乾坤带》中,他演银屏公主,师傅原教他四句,后来他变成十二句乱弹,直到现在,人们也是如此唱法,为观众所欢迎。《二堂献杯》上,他也加了几句乱弹。

      在包头南海子演完《杀楼》后,人们对刘明山说,花女子唱了七十二个"动不动",你跟水上漂(饰阎婆惜)改成三十六个"谁让你",即"谁让你盖下五楼院,谁让你盖下望月亭……"到今天,人们也就不唱"动不动"了。

      他在三十三岁上演《大堂见皇姑》时,就把夸奖皇姑的唱词改成了讽刺性的。为什么要改呢?因为他觉得原来的唱词实在难听,如原来唱什么"秦香莲好似男儿汉,咬一口要尝尝鲜……"

      《打金枝》中皇后唱"我养的女儿不成器,驸马你担待这一回"。 刘说:"担待了这一回,下一回担待不?所以我不同意这个唱词。"

      二十二岁上演《火焰驹》,他饰王桂英,后台一个看戏箱子的人叫王功,对他说:"你挣的320吊钱,往回走时,可不能那样前爬后蹲,象蚰蜒串哩,应该这样……"后来他就倒开步了。

      说到观众对台上演员的喝彩、叫好时,刘明山认为很必要,总得多鼓励嘛。他说,一些村的观众看戏时,演员就是唱得再好,演得再好,总是不鼓掌,不叫好,还说什么让他好好唱吧,一鼓掌他就不再卖力唱了。这是最不好的。一方面演员需要鼓励,另一方面,演员也有演员的看法,如果实在唱得好,该鼓掌叫好时你却不鼓掌叫好,演员还认为你不懂戏,是土包子。

其他琐记

      刘明山,字光瑞,乳名明星、月增。光绪廿五年(1899)阴历四月初六生,1986年7月10日卒,享寿88岁。

      刘28岁时与妻何凤池结婚。何是宣化人,其父何明为军人,有三子二女,何凤池行五。何亦为青衣演员,后因病早年即停演。何凤池生一女一子,其子少亡(1944年)。其女刘玉婵民国十七年(1928)生于宣化,为晋剧名演员,有"小梅兰芳"之称。"文革"后任过张家口市政协常委、文联副主席、戏剧家协会主席。

刘宝山,字昆玉,乳名黄增。光绪廿九年(1903)阴历二月十四生,1978年四月廿一日卒,享寿76岁。其妻杨采霞早年曾是京剧演员,于"文革"初某年卒。

      刘金山,行三。光绪卅年(1904)生,民国卅一年(1942)卒于阳原,活了39岁。生前曾在戏班打杂,遗子二,均在张家口。

      刘玉山,行四,乳名黄龙。宣统二年(1910)生,1996年卒,享寿87岁。原学青衣,后改小生。其妻康贵英,早年也是旦角演员,先其夫而卒。养女俊兰亦早卒。

      刘明山说,明(山)、宝(山)、金(山)、玉(山)的名字是在他20岁时开始叫的,也就是说,此前他们弟兄尚无官名,一直是叫乳名的。

      有人戏称老一辈名艺人为"文盲高级知识分子",刘明山、刘宝山弟兄两人正是这样,当然,这是时代造成的。在他们弟兄中,唯老四刘玉山尚有看剧本的能力,算是文化最高的人了。

      刘明山的徒弟中,有名气的有唱花旦的范淑瑾,女,艺名小金兰,集宁人,是1942年收的徒。现在(指1985年。下同)大同南郊剧团任团长。还有高二娃,艺名十七生;陈云山,现已70岁,先唱红,后改花脸,宣化人,现在忻州地区艺校当教师。

另外还有一个过门徒弟郝贵珍。 宝山的徒弟有张鹏其,现在集宁;还有张寿长。这二人都是唱生,头牌演员。此外,还有个金马子,是河曲人。

      刘明山夫妇、刘宝山、刘金山、刘玉山夫妇均先后归葬于忻口老家,可谓魂归故里了。

2009年3月下旬定稿

作者简介:       李文林,1938年生,山西忻州市忻府区忻口村人,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毕业。曾任中学教师、党校理论教员、《忻州市报》副总编、忻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忻州市经委监察室主任等职,现为忻州市经委退休干部。

在《山西文史资料》、《瞭望》周刊、《炎黄春秋》等省内外报刊发表文章多篇。编著有《中国共产党忻县史略》。有自编文集《恨少斋文存》,并编注先父遗著《李良和诗词文稿》和《张贯三先生诗文辑遗》。

其诗作《如果鲁迅活着》与《候谒田老师卧病》(五言古诗)入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华当代美德诗选》,并被评为一等奖。其《恨少斋札记》二十则被收入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当代作家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