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荣的座驾 沈文荣:草根“钢铁英雄”是怎样炼成的?

2017-09-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公司简介:江苏沙钢集团是1975年靠45万元自筹资金创办的钢铁企业,是国内最大的电炉钢和优特钢材生产基地.沙钢拥有集烧结.焦化.炼铁

    公司简介:江苏沙钢集团是1975年靠45万元自筹资金创办的钢铁企业,是国内最大的电炉钢和优特钢材生产基地。沙钢拥有集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连铸、连轧及相应配套公辅设施于一体的650万吨钢板生产线一条,国际先进水平的100吨、90吨、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生产线五条,平立交替、无扭控冷全连续高速线材生产线五条,全连续切分轧制带肋钢筋生产线六条,以及同韩国浦项合资的冷轧不锈钢生产线二条和热镀锌钢板生产线一条。

具有年生产铁1000万吨、钢1500万吨、材1500万吨、不锈钢薄板40万吨、镀锌板15万吨的生产能力。    沈文荣是迄今为止人类钢铁史上唯一在没有任何国家资金投入,用20多年时间45万元起家,建成千万吨钢厂的奇人。

    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既 要看其绝对价值,更要看其相对价值,农民、技工出身的沈文荣,能成为世界级钢铁大王,相对值可谓极高矣。

当社会没有埋没一个像沈文荣这样相对价值高的人,并给了他一个平台,于是便产生了日后的人间奇迹,震憾了世界,更让全世界目睹了中国人的力量,然而这块特殊的"钢铁"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    沈文荣1946年2月出生在苏南张家港市(原沙洲县)的一个小村庄联兴村。

沙洲县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围沙成陆,偏僻贫穷,交通闭塞,沿江农民以种棉为主业,经济落后。

沙钢所在地的锦丰镇,到解放初期,已无市面。沈文荣父亲英年早逝,兄弟姐妹6人与母亲相依为命,家里只有三间茅草屋,食不果腹,日子非常难熬。    沙洲县农民的生活虽非常艰苦,但求学的欲望却非常强烈,许多家庭节衣缩食也要送子女读书。

初中时沈文荣的学习成绩很好,辍学回家务农后,他即崭露头角,当生产队的记分员,因 其公正,干农活既肯出力又一丝不苟,被选为生产队副队长,并被当时公社的一位在村里蹲点的党委副书记所赏识,认为是个好苗子。

后来公社轧花厂发展了,办了 一间半工半读的技工学校,那位书记就推荐了沈文荣,通过自学,沈文荣顺利考取了技校,时为 1965年。

1968年中专毕业后,沈文荣进入沙洲县锦丰轧花厂当钳工。    轧花厂是一个季节性的棉花加工厂,有职工170多名,归属县供销社,因工人一年半闲,后来发展了造纸、油毡和人造板副业,都很成功。

沈文荣在厂各方面表现突出,很快成为老厂长张耀生的培养对象和左膀右臂,1974年入了党,并先后担任班长、车间主任。    在70年代,钢材是中国最紧俏的物资,像沙洲县,一年仅能分配到400吨钢材,那时轧花厂办的纸厂和油毡厂,由于没有钢材,只能用木头、水泥做架子,连螺丝钉都难找。

沈文荣比任何人都强烈地意识到,只要有了钢,什么都好办。    国家分配的钢材杯水车薪,为了发展经济,县里与轧花厂商量自办小钢厂,于是1974年轧花厂集资45万元,筹建了一个轧钢车间,沈文荣为筹建小组负责人之一,并带领23名青工到附近钢厂学习轧钢技术,沈文荣回忆当初的艰难处境时说:"我们是一无设备,二无图纸,三无人才,有些设备和备件都是自己敲敲打打弄出来的,材料也是因陋就简,弄到什么用什么。

"    1974年年底,轧钢车间试生产,次年3月正式投产,5月沈文荣被任命为厂总支副书记,6月该轧钢车间命名为沙洲县轧钢厂,1976年炼钢试产成功,11月沙洲县轧钢厂更名为沙洲县钢铁厂,自此以后震撼了欧洲大陆和钢铁业界的沙钢算是艰难诞生了。

    1979年,沈文荣与夫人陈红华走到了一起,当时陈红华是工农兵大学生,她择偶的标准是"只要求是个党员",那时沈文荣是厂的副书记,陈红华是一位乡村教师,沈文荣借了200元钱与妻子到苏州,算是旅行结了婚。

    1984年10月,年仅38岁 的沈文荣从老厂长的手里接过了帅旗,被县政府任命为沙钢厂厂长。那时的沈文荣,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八个字有着铭心刻骨的体验和执著的偏爱,最喜欢看的电影是《创业》,每当看到石油会战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茫茫荒原,看到啃着窝窝头睡在地棚子里的中国石油工人终于打出了高产油井时,沈文荣的血液就会沸腾起来。

    此时的沈文荣已发生了质的变化,香港一与他打了10年交道的企业家说:"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沈文荣已从一位精明、刻苦的厂长,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企业家,他提高那么快是由于好学,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理念、新技术。

"    "智少而不学功必寡",古人谓之的"智",指的是学识、见识,人的好学与日后的建功立业成正比,所以,沈文荣的成就与他刻苦学习息息相关。    沈文荣说:"认准的路就一定要走下去,看准了的事就一定要办成功。"这也成了沙钢人的秉性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