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股市 吴敬琏对中国股市评论:吴敬琏预言中国股市崩盘(一)

2018-04-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吴敬琏评论股市 吴敬琏对中国股市评论 吴敬琏2015中国股市股市崩盘通常定义为股市指数暴跌(一般认为是在20%以上).常说的崩盘和短期波动不同,崩盘不仅是下跌的

吴敬琏评论股市 吴敬琏对中国股市评论 吴敬琏2015中国股市

股市崩盘通常定义为股市指数暴跌(一般认为是在20%以上)。常说的崩盘和短期波动不同,崩盘不仅是下跌的幅度大,而且在暴跌之后,股票指数在一段较长的时期中呈下跌趋势,就如2007年10月上证指数从6124点开始下跌,历时近7年,到2014年6月时仅2010点,跌去了三分之二。


严格意义上,中国股市会崩盘不是个问题。中国股市,香港股市,美国股市。。。世界上所有的股市都一定会发生崩盘。崩盘是历史的必然事件,自从人类发明了股市以来,还没有未曾崩盘的股市。

股市崩盘,就象潮涨潮落,是股市内在运动的规律,是必然事件,所以不是问题。
提问股市会崩盘,实际上是问股市什么时候会崩盘。对于股市的参与者而言,这是个“命相连”的问题,因为会亏钱,或是会被深深套牢,很多年都不能回本。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道琼斯指数到了1954年12月才重回1929年9月崩盘前的水平,其间经历了25年。更不幸的是,如果由于股市崩盘,所持股票的公司破产,还会血本无归。但如果股市继续牛奔,由于担心崩盘过早退出股市而坐失发财机会,错失良机也是让人痛苦的“损失”。所以,股市的参与者最关心股市什么时候会崩盘。

从社会的角度看,关心股市什么时候会崩盘,有两个基本的考量。全球股市的市值在1983年时只有3.38万亿美元,经过30多年的扩张,目前达到了近80万亿美元左右,翻了24倍多。目前股市的市值略高于全球经济一年的GDP,世界上几十亿人的储蓄,养老金,社保,大多都和股市相关联。

如果20%,30%的股市价值--几十万亿美元突然间蒸发了,不仅是社会“金钱”的巨大损失,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问题。因此,社会需要“预警”和“应对”机制。

同时,股市是人类创造的,人类应该有能力和对策去消除引发崩溃的祸根,至少要通过各种严格的“监管”来减少股市崩盘的频率和影响。
正是这些考量,自从股市出现,股市崩盘发生以来,研究人员,股市参与者前仆后继,撰写了浩如烟海的研究报告,更有近年风行的金融模型,都志在找出造成股市崩盘的“祸根”。

比较流行的关于股市崩盘原因的理论和解释,有如下几个:
1.经济决定论。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好,股市就牛,经济坏,股市就熊。

理由很简单,经济繁荣时,公司赚大钱,股东自然得利,股票自然上涨,同时,股市本质是投资,经济繁荣时投资回报高是理所当然的。反过来,经济萧条时,公司亏损,甚至破产,没有投资需求,股票当然要下跌。

而经济的繁荣和萧条,是由经济周期决定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早期十九世纪,经济学家如帕累托,帕尔乌斯就提出了经济周期问题,而马克思以“相对生产过剩”为出发点,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理论。

20世纪初,根据对历史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俄罗斯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Kondratiev)提出经济运动有一个明显的,长周期波动格局。

在进而研究长周期的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后,康德拉季耶夫提出,长波周期的发生和发展不是外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引发的,干旱,战争,罢工等可以在短期内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但不能改变经济运动的长期趋势,经济体系内在因素如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等才是引导经济波动的动力。

虽然康德拉季耶夫由此被斯大林关押,最后被枪杀,但以其命名的“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在后来几十年中经过经济学家熊彼特,库兹涅茨和其他许多人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代最广泛接受的经济周期理论。

这个经济周期认定经济运动和趋势是由其内在的动因左右,彼消此涨的供给和需求追逐均衡的过程:经济增长激发的需求促成繁荣,而技术进步和创新,以及商品高价刺激投资,从而诱发技术创新和显著的产能扩张,造成生产过剩。


经济决定论事实上是股市一定会崩盘的基础,因为经济繁荣和萧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与经济共命运的股市的兴衰也就是必然的。
但经济决定论有缺陷。首先,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的假设前提是市场和经济信息是充分的,没有虚假和隐瞒。

其次,股市(投资)关注的是经济预期,而不是已经发生的经济事实。这样,由于市场和经济信息可能不充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预期,经济就不一定成为主导股市运行的基础。

最好的例子就是2014年6月以来的中国股市。
以制造业,实体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经济,近期面临巨大的萧条压力,中国经济增速台阶式下滑,GDP增速从金融危机前的1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7%。

由于生产过剩,2014年上市公司有近1200家业绩是负增长。房地产增长减速,投资增长缓慢,外贸也遭遇瓶颈。更大的问题是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超过百万亿的借贷仅利息都要以万亿,十万亿计算。而巨大的产能过剩,又让传统的投资激发增长的招数不再灵验。于是,中国经济“崩溃”,“硬着陆”的预测又开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