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诗词赏析

2017-07-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欧阳修简介说到欧阳修简介,很多人对他的<醉翁亭记>印象非常深刻,但是关于他坎坷的一生,了解的不多.欧阳修别名醉翁,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年纪已经很大了.欧阳修雕像于是

欧阳修简介

说到欧阳修简介,很多人对他的《醉翁亭记》印象非常深刻,但是关于他坎坷的一生,了解的不多。欧阳修别名醉翁,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年纪已经很大了。

欧阳修雕像

于是他的成长几乎都是母亲一个人陪伴的,幸运的是还有个亲戚可以依靠一下,即便不是很富裕,但基本的生活还是可以维持下来。因为从小家庭就是比较贫穷,所以欧阳修很努力也很勤奋,加上母亲的教育,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欧阳修从小就喜欢广泛读书,十分刻苦加上天生的聪明才智,从小作的文章就比其他人强很多。

于是家人更加用心的培养他的文学才能,他是家人未来的希望。欧阳修果然没有辜负家人殷切的嘱托,在参加科举考试的路途上即便是满路的荆棘但也没有阻挡他前进的心,即便最后没有拿到状元,但也考的不错,顺利进入官场并担任了职位。在长大后欧阳修成为了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他在文学方面颇有一番成就,开创了北宋文学的新局面。他领导了北宋的文学改革与创新,在继承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上,他又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融入到新领域。因此他成为了唐朝和宋朝两个朝代的八个散文大家之一。他的醉翁亭记便是他文学作品的一个典范。欧阳修还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在官场,他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并与同伴着手进行改革,可是最终抵不过那些官宦的内部操纵,最后被降低了官职。即便如此也没有影响到他作诗的风格,他仍然比较豁达,面对生活的磨练也很乐观。

从欧阳修的简介来看,他一生虽然坎坷,但是依旧乐观。实在是令人佩服。

欧阳修词的特点

欧阳修的词,大致的面貌就是既有意义的深深隐藏而又非常的含蓄不轻易透露的别具一格的审美。

欧阳修雕塑

欧阳修词作同时留有的红尘烟花之地的花间遗风、高雅恶俗并存的现象,以及涵蕴的疏隽、深婉等多层次的审美要素,为后人的接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欧阳修的艳词,有些人称呼他为一代儒宗,一代文章冠冕。描写的一些艳词,词章幼眇,温纯雅正,温柔宽厚,温润秀洁,风流闲雅,风流自命,风流蕴藉。

欧阳修词整体上还是基本保持着五代词风,只不过带上特有的时代气息和个人的气质秉性,体现出雅俗并存的特点。其词的雅与俗,成为后世争论不休的话题,在词史上是一值得研究的典型个案例。

欧阳修虽然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人,他的一些词中豪气也是是很少见到的,不过却用清新峻洁的语言抒发疏朗放旷的豪放情怀,不会刻意去铺排辞藻,也不会使用典故去写这个事情,他所写的词的意境遂如同生活本身一样朴素明鲜明。欧阳修词之所以形成这一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格调,大部分是因为词中有些一些豪放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

欧阳修小词是以文章来选取而写下来的,不经意间就会将士大夫的情趣与感慨寄托在词的整个词意中去,通过小词来反衬自己的想法。小词所占用的空间境界和情感境界的变化,让这个词都呈现出别种美学的面貌。

采桑子欧阳修

采桑子是一个词牌名,欧阳修作采桑子系列的词一共有十首,其中一首题目叫做群芳过后西湖好。

欧阳修《采桑子》图片

这首诗内容简短却富有深沉内涵的意境。主要描写的是西湖的美景。当然此西湖非杭州的西湖,这个西湖在安徽境内。上阙讲的是尽管花瓣已经开始落叶,但西湖的美景却仍然是如此令人陶醉,一些花瓣在风儿的吹拂下缓缓落下,但仍然有保留在树枝的点点花瓣却格外耀眼;柳絮在风中飘荡,翩翩起舞,让人陶醉。柳树的枝条在风中也摇曳着,多姿多态。它们都在春风的吹拂下,享受着这美好的一切,湖水也跟着荡漾起来。欧阳修将大自然的美景寄托到自己的内心。通过对美景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静祥和氛围。欧阳修淡然自在的描写与这种氛围相结合,实在是令人向往。

欧阳修将自己内心的不悦借助自然美景移除。有美景的地方就必须是好心情。可见欧阳修的内心是足够的强大。下阙描写的是在欣赏完美景后,人渐渐的少了,随之伴随的演奏也结束了,内心的空虚寂寞之情便油然而生。但是这样没有声音的环境好像也挺好的。于是欧阳修回到了屋子里,把窗帘拉起,然后便看到一对燕子朝屋子这边飞过来。此时的欧阳修内心是空虚的,但是燕子的到来又烘托了一份寂静之后的愉悦之情。欧阳修的作词完全是通过观察生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惬意,结构缜密,情与景的结合,让读者很是喜欢。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这句词引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写的《踏莎行》,主要意思就是表达行人们离开家后的离愁。

欧阳修《踏莎行》图片

但是整首词可以分为两段来看,前五句是上半段,主要说的是行人在路上对家乡的思念,作者想要表现出的是游人们离开家乡之后,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回家,所以游人们产生的愁绪:居住的馆舍门前原本盛开着的梅花已经开始凋落了,溪桥旁边的柳树也开始长出新的枝芽了,小草的芳香伴随着温暖的春风,不断吹向着正在骑马扬鞭逐渐远走的人们。离开时就一直有的思愁随着离开家门的距离越来越远,也越来越没有尽头了,就像那一直在不断流淌的春江水一样绵绵不绝。

后面五句是后半段,这几句是游人们想象出的自己离开家后,家里人想念自己时的愁苦:家里的人们因为自己的远走非常伤心,眼眶里的泪水不断流到脸上,和原本擦到脸上的粉妆混在了一起,不要总是登上高楼倚在栏杆上朝远方看。面前走过那一片平坦的草地之后就是接连不断的山脉,而早就已经离开家的行人们却还在那绵绵不断的山脉外面,登的再高也是看不见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很详细的描述出了双方各自的心情,一方虽然远离家门,但内心深处一直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另一方虽然在家,但是对于远走的行人们无时无刻不挂念着,也在内心深处期盼着他们的回归,虽然他们是在两个地方,却有着一样的心情,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