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龙刘一帆 石述思对话刘一帆

2017-07-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石述思:在看完<斗味>之后,我试着和其他美食节目进行对比,其实给我感觉最大的不同是节目组对整个赛制的设计,比如你们在品菜的时候是见不着选手的.刘一帆:对,这个过

石述思:在看完《斗味》之后,我试着和其他美食节目进行对比,其实给我感觉最大的不同是节目组对整个赛制的设计,比如你们在品菜的时候是见不着选手的。

刘一帆:对,这个过程在节目中叫做"盲品",只就菜论味道,我们是希望最大程度地降低选手自身因素的干扰。像我以前参加美食节目的时候,评委与选手之间是面对面的点评,形成直接的压力对抗。《斗味》里的"盲品"让我觉得是对选手也是对评委的尊重,非常的真实客观。

石述思:其实纵观现在圈内最火的几档达人秀节目,会发现这种抛开个人因素而单单就选手技艺来评判的形式是很受认同的。但问题就在于,这种形式在带来真实客观的同时,是否能为节目增色,因为好的呈现形式并不是对所有节目都适用。

刘一帆:在这点上,我个人觉得"盲品"是非常适合融入美食节目的。试想一下,当你进入一家餐馆去品菜的时候,呈现在你面前的是菜而不是人,你根本不知道为你做菜的厨师是谁,他所有的技艺才华就凭借你面前的菜来决定。所以其实我们在节目中同时扮演着评委和饕客两个角色,大家完全可以把我们看做是来到"斗味"这家餐厅的四位食客。

石述思:但你们毕竟不是普通的食客,作为评委,你们需要对每位选手做出最公正的评判,这个公正究竟要如何保证?其实网上对于你们几位评委是不是主观性太强还是很有质疑的。对于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美食的美当属其一。有人喜欢辣,有人钟爱甜,这个口感味道的把握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

刘一帆:这点确实如此,但作为专业的评委,其实并不会因为自己简单的喜好而偏心。比如我个人喜欢吃辣,但这不代表辣的菜品端到我面前我就会自然给它加分。像蔡澜老师,算是吃遍天下美食了,在中国美食界是毋庸置疑的权威。

戴龙老师作为一代食神,也是圈内当之无愧的教父级人物。从地域上来讲,李辉是北方人,我是南方人,两位老师又来自世界美食大都会香港。所以对各地的食物本身应当呈现怎样的状态,我们四个人综合起来很清楚其中的标准。这个标准才是我们评判的基点。

石述思:什么才是最正宗的回锅肉?什么才是最好的小笼包?什么才是食物最好的味道?这些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在我看来这不仅是简单的美食评判,更像是一种对生活的溯源。

刘一帆:没错,另外我想在这里还会有一些最基础的通用的标准,比如食材是否新鲜,汤汁是否入味,只有达到这些基本要求后,才有资格去谈论其他涉及菜品个性的问题。

石述思:那除了盲品这一点,我想很多观众或许都存在一个疑惑,为什么这档节目不像我们平常看到的达人秀一样层层晋级,而是采用最单一的单场擂主评比方式,每期直接决出胜负。对于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呢?

刘一帆: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平时看的达人秀都是以传统媒体为载体的,电视播出的节目可以慢慢铺垫,让观众用慢性思维去看。但在互联网时代就不同了,像《斗味》这样的节目,就是充分把握了网络的特殊节奏,在短时间内便给出清晰的结构,简单的赛制设计就是源于网络时代快消费、快节奏的特点。

石述思:对,所以说现在的节目无论播出平台是网络还是电视,都需要用现代思维去理解观众和制作的需求,要用一个"快"字走出自己的市场,让信息用最高效的方式传递给我们的目标群体。我想这事实上来源于互联网本身的巨大优势,其实我们会发现,现在的传统媒体真人秀节目也已经慢慢淡化甚至大胆摒弃主持人这一角色,让节目变得更为紧凑。

刘一帆:没错,所以你看,《斗味》串接每位选手的时候省去了主持播报,也没有那些拖沓的"含泪"下场,几个动态的图文"哐哐哐"放在画面上就非常清晰地交代了整个节目的进程。

节目最重要的是美食,不是故事

石述思:所谓有得必有失,节目在加快节奏的同时,难免会丧失一些细节性的东西,包括在看《斗味》的时候就会发现,对人物的打造并没有彻底的"深入骨髓"。虽然菜品是其中的灵魂,但做节目要有人情味,我认为在取舍这个问题上还是值得推敲的。

刘一帆:您说得没错,但毕竟我们做的是达人秀而非真人秀嘛。真人秀,核心确实在"人"本身,你看现在的真人秀节目都会加入包装的元素,去渲染你的身份背景,但达人秀呢?它的关键是每个人身上拥有的才艺,他们之所以被叫做达人,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技能。更何况面对新的观众群体,《斗味》这样的节目被赋予更多的要求,它需要把最真实的内容呈现给观众。

石述思:这个"真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真需要琢磨一下。说起来我之前一直都是一名传统媒体工作者,以前会觉得基于我们的传统理解,比传统媒体起网络是更有说服力的。但这几年来你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已经慢慢改变了,因为现在网络面对的群体已不是从前的网民,我们的观众在情感上的理性度和对待网络信息的分析能力已大大增强。

所以无论你是基于怎样的平台,只要是做媒体,只要想把一档节目做好,赢得观众的信任,都必须抛开那些细枝末节的包装,而用最原生态的方式把人物、故事、作品都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

刘一帆:这个问题我想作为评委我是很有发言权的,美食达人秀节目不应该把美食这个最重要的部分忘了。《斗味》节目中最长的篇幅就是选手菜品的制作以及我们评委的点评,这才是我心目中美食节目的重点。真实实在是一个好节目最基本的东西。

 《斗味》:有腔调,不跟随

石述思:要做到真实实属不易,因为从人物刻画上来说,这相当于写意和工笔间的又一次取舍。平时我们看到的达人秀节目都是高手云集,每位选手都在炫技,但我反而会觉得《斗味》是个很平民化的节目,像是直接把一个海选的舞台搬到了荧幕前,每个选手都很接地气。

刘一帆:对,比起我以前做的节目,这次真的有种"海选"的感觉。有的选手确实没有大厨那样高超的手艺,你看节目会发现我有些菜甚至吃了想吐。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节目的认可,因为你会感觉这是一个包容的节目,它的选手注重地域的跨度,年龄的分布,职业的差异。就算你是草根达人,也可以在节目中表达自己对美食的理解。

石述思:因为标签性对于节目来说已没有那么重要,互联网时代理应是非常多元化的。

刘一帆:所以说《斗味》是把美食的世界浓缩成一个丰富多元的包容的舞台。

石述思:其实媒体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平台,但无论是做节目还是做新闻,每家媒体都会形成自己的一种态度。我记得有次去凤凰,看到凤凰视频原创部,也就是《斗味》制作团队的标语"有腔调,不跟随",觉得很有意思。

刘一帆:当时做《斗味》的时候,工作人员穿着工作服,乍一眼看过去我还以为是"有空调,不跟随"呢。我这次录节目真的有很深的体会,凤凰在大家的概念中一直是家敢说话的媒体,新闻时政历史文化都做得非常好,这次《斗味》虽说是档真人秀,但我觉得同样也有着凤凰独一无二的风骨。

石述思:对,就像您刚才说的那样,真实客观就是一种风骨。就呈现方式而言,我觉得《斗味》是很有原则的。它在"好看"、有趣味的同时,更意在守住自己的"腔调"。不一味迎合,也不追随现有的品牌节目,而是坚持把节目做成一种开放的观点,一种值得讨论的可能性。

刘一帆:在题材选择上也是,《斗味》和《舌尖》我感觉是一脉相承的,说到底都是以美食来道文化,用味道来述生活,从最基本的吃说开去,却不局限在吃本身。技艺高下固然重要,但节目更体现了一种尊重:对不同地域的尊重,对不同身份选手的尊重,对不同食材的尊重。因为每个地域,每位选手,每种食材,都是一种需要中国人去读懂的文化,背后的味道不仅是舌尖上的味道,凤凰的这档节目我觉得传递的更是历史与时间的味道。

石述思:说到底,媒体呈现的作品一方面是媒体人自身的探索,另一方面也是媒体本身态度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