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倩红灯记 红色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重焕“青春”

2018-03-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日,国家大剧院与北京京剧院联手推出了青年演员阵容的样板戏系列.1月15日至31日期间,先后上演<沙家浜>.<杜鹃山>和<红灯记>,已经上演的两部剧目票房一路飘

近日,国家大剧院与北京京剧院联手推出了青年演员阵容的样板戏系列。1月15日至31日期间,先后上演《沙家浜》、《杜鹃山》和《红灯记》,已经上演的两部剧目票房一路飘红。种种迹象表明,样板戏已在很大程度上走出上世纪80年代完全受批判、遭质疑的境地,成了大众文化菜谱中的一道特色菜。事实上,不仅是“青春版”的演员引人注目,排除老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样板戏勾起的青春回味才是它今天大热的秘密所在。

由来《沙家浜》复排带动怀旧

“有些是全家来的,有当年一同插队的知青结伴来的。大家通过这场演出怀念青春、忆旧、团聚……每当一个唱段起始,观众席里会有释然颔首的小小骚动,好像相逢的故友。”这段文字来自1991年对北京京剧院《沙家浜》复排上演的新闻报道。据考证,“样板戏热”这个词的使用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其实,同样的情景近些年在各种“样板戏”演出中都有重现:

2004年1月25日,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了一场名为:“名角贺岁———传统与现代京剧新春交响音乐会”,即便票价高达580元,仍是一票难求。当晚,当年李玉和的扮演者钱浩亮压轴演唱了《红灯记》中的选段,那一个亮相一句唱,便让无数戏迷彻夜难眠。

2007年1月2日,钢琴伴唱京剧《红灯记》和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的原创作者、首演者演奏家殷承宗在保利剧院再度奏起了40年前的熟悉旋律,全场爆满,气氛极其热烈……

如今,“青春版样板戏”又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老戏迷对这次新的演员阵容品头论足,而也有年轻人大赞这样的戏“有精气神儿”。

教训“软化”台词吃力不讨好

据说,上海已故老文艺评论家王元化曾对样板戏在当今居然还有观众而感到极大困惑,样板戏带给他们的是噩梦般的回忆。可是普通观众却会对老人家说,其实他们喜爱的不是样板戏本身,而是样板戏所唤起的青春岁月。

“我们如今的演出都是按照以前的版本进行,音乐、唱词、表演都没有任何改动。”北京京剧院副院长陆翱告诉本报记者。记者了解到,在近些年的演出中,有些院团曾试图软化样板戏特有的政治情节,对一些极左的台词做过微调,可是这样的演出却换来了观众的倒彩。“观众闹得太厉害了,演员不肯再用新词演唱。”上海京剧院副院长黎中诚说。

“样板戏凝聚了当时老艺术家的所有心血和汗水,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所以才能成为精品。”谈到样板戏的现实意义,陆翱表示。曾参与创作《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剧的老艺术家高牧坤则认为,不仅今天人们对样板戏的热情依旧,哪怕再过十年二十年,样板戏的经典性仍无人能超越。

表演样板戏比传统戏更难演

此次出演青春版《沙家浜》的知名演员王蓉蓉表示,样板戏虽然看上去表演流畅,旋律也是朗朗上口,但对于演员来说,却比演传统戏还要难。

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现场,很多老戏迷都会品头论足,因为但凡上了岁数的人,大多都看过当年的电影版,对原来演员的形象、水平印象深刻。因此王蓉蓉认为,如今的演员演样板戏不仅要演好,还面临被比较的压力,虽然每个主演会有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但是每个动作、一颦一笑依然会遵循最初的模样,毕竟“从艺术上讲,它永远都是经典,永远经得起推敲。”

■ 菜鸟入门

《红灯记》

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阿甲和翁偶虹成功地将其改编成现代京剧《红灯记》,由著名京剧演员李少春、高玉倩、刘长瑜、袁世海担任主演,堪称革命文艺史上的“里程碑”。

《杜鹃山》

原是上海青年艺术剧院于1963年上演的一部话剧。当年,北京京剧团将其改编成京剧后,裘盛戎、马连良、赵燕侠、谭元寿等著名京剧大师倾情演绎,演出空前火爆,周总理也在百忙之中观看了演出。

《沙家浜》

北京京剧院的“看家戏”。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1963年,北京京剧团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等人将其改编成京剧,最初名为《地下联络员》。毛主席观看演出后建议剧名改作《沙家浜》。

【革命样板戏】

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定产物,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如今已改称“现代戏”。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刊载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首次在党报上使用“革命样板戏”一词,并列出八部作品: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曾垄断中国舞台达十余年之久。采写/本报记者 天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