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敏垃圾 陈云敏:他的研究让垃圾填埋不再祸害环境

2018-0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国广泛分布软弱土,具有很强的结构性,土骨架结构破损造成地基地震液化和过大沉降,不利于重大工程建设和安全服役,造成了长期困扰.目前,这一障碍已被我国中科院新晋院士成功克服.针对这一现状,陈云敏建立了基于结构屈服应力的固结模型及深厚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准则;提出了砂性土初始液化强度的剪切波速表征模型,以及相应的地震液化判别方法和处理技术.上述成果成功应用于电力.交通.建筑.海洋等行业的60多项重大工程,包括高烈度区(8.5度)印尼中爪哇电厂地震液化判别和处理(建成后经历两次强震考验).我国首台百万千瓦

我国广泛分布软弱土,具有很强的结构性,土骨架结构破损造成地基地震液化和过大沉降,不利于重大工程建设和安全服役,造成了长期困扰。目前,这一障碍已被我国中科院新晋院士成功克服。

针对这一现状,陈云敏建立了基于结构屈服应力的固结模型及深厚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准则;提出了砂性土初始液化强度的剪切波速表征模型,以及相应的地震液化判别方法和处理技术。上述成果成功应用于电力、交通、建筑、海洋等行业的60多项重大工程,包括高烈度区(8.5度)印尼中爪哇电厂地震液化判别和处理(建成后经历两次强震考验)、我国首台百万千瓦级超临界火电机组锅炉基础工程毫米级差异沉降控制、我国首条深厚软基高速公路拓宽工程(杭甬)新老路协调变形控制。

陈云敏,浙江温岭人,1962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入选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目前任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浙大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并已于2015年12月7日成功当选中科院院士。

陈云敏长期从事软弱土静动力固结、降解固结理论和灾害防控技术的研究,提出基于软弱土结构性的地基静动力固结理论及灾变防控方法,满足了重大工程强地震抗液化处理和沉降高精度控制的需求;建立城市固体废弃物降解固结理论,提出填埋场设计原理和环境灾害防控方法,奠定了“无害化和资源化填埋”的理论基础。

填埋是城市固废的主要处置方式,城市固废有机质含量高,生化降解产生渗滤液和填埋气,诱发填埋场滑坡、填埋气污染空气和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土三大环境灾害。陈云敏提出了城市固废降解压缩本构关系,建立了生化反应、骨架变形、孔隙水运移、孔隙气运移和溶质迁移耦合作用的降解固结理论。

基于上述理论,结合19年工程实践,陈云敏探明了我国填埋场三大环境灾害比欧美国家“干垃圾”填埋场严重的根源:我国城市固废厨余有机质含量高,骨架降解弱化严重,产液量大导致填埋体固结慢。针对这些特点,他提出了我国“湿垃圾”填埋场设计原理和方法,研发了液气分离立体导排、高效防污屏障等技术,解决了填埋场环境灾害防控难题。该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112座大型填埋场的建设和治理,包括我国最高的杭州天子岭填埋场扩建、填埋量和填埋气发电量亚洲最大的上海老港填埋场治理,产生了重大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陈云敏教授还是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有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链接:

12月7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正式公布,经评审和选举,最终产生了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7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53岁的温岭籍浙江大学教授陈云敏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岩土工程学科)。

今年1月,本次“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7月31日,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公布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的公告》,公告显示,初步候选人157位,其中浙江有7人,台州籍的两人,他们分别是老家新河镇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和老家横峰街道的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陈云敏。

今年8月初,在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公布后,记者曾经电话采访了陈云敏教授,请他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据他介绍,他是温岭横峰街道七份岸村人,1977年上高中,高中就读的并非温岭中学、新河中学等名校,而是当时办在松门的温岭县五七工农兵学校,1979年高中毕业,考入浙江大学,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

据教育界知情人士介绍,温岭县五七工农兵学校前身是温岭五七干校,后来,它又演变为温岭农技校,温岭农技校后来又停办,现在,原来在松门娘娘宫的五七工农兵学校原址,现在则是温岭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