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民遗传所 奔跑在田野上—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张爱民研究组新疆合作纪实

2018-02-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6月中下旬的石河子,骄阳似火,虽然前一天刚下过一场雨,但仍挡不住热浪的来袭.高温对于即将成熟的冬小麦来说并不是件好事,持续的高温天气会影响冬小麦的灌浆,继而影响

6月中下旬的石河子,骄阳似火,虽然前一天刚下过一场雨,但仍挡不住热浪的来袭。高温对于即将成熟的冬小麦来说并不是件好事,持续的高温天气会影响冬小麦的灌浆,继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爱民研究员课题组提供的早熟小麦品系已经成熟,所以高温的影响已经不大。 

6月19日一大早,笔者就跟随张爱民一行来到了新疆农垦科学院的试验田,这里种着700余个小麦品种,包括种质资源引进,新品种选育,适应性栽培等等。试验田里的早熟品种已经形成了金色的麦浪,一片丰收景象。“今年丰产”,张爱民老师抚摸着小麦说道,“这是济麦20,效果比在河北要好”,走在试验田里,张爱民能随口说出小麦的品种名称。

多年以来,到了小麦成熟季节,张爱民都会来新疆看一下,查看小麦的长势和适应情况。目前研究组已向农垦科学院提供了近40个小麦新品系在新疆进行产量及适应性试验,其中2个新品系先后进入新疆区域试验,新冬27、科遗4058、科遗5214等小麦新品种开展了大面积示范推广。

按照推广新品种亩增产30公斤,累计推广10万亩计算,可以增加产量300万公斤,新增产值700万元。 

张爱民是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原遗传发育所副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研究所“百人计划”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小麦分子育种及品种分子设计,长期进行小麦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培育,其研究组先后育成农大3214、云杂5号、科遗5214等十余个小麦新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据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书记穆培源介绍,为了提高新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加快新疆地区小麦品质育种技术进步,张爱民研究员课题组在十多年前就与新疆农垦科学院开展了相关合作,并联合共建了“分子农业技术育种中心”,每年都有新疆农垦科学院的技术人员到张爱民的实验室培训,学习相关技术。

张爱民研究员课题组刘冬成博士说,实验室每年免费为合作单位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除了培训早熟、矮秆、优质分子育种技术体系人才,研究组还帮助作物所申报了国家课题两项。 

原兵团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田笑明就是从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走出去的,他也是我国的作物育种专家,从领导岗位退休后,又回到了这里。他说,遗传发育所在科研技术、平台共享、人才培养多个方面给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双方建立了长期系统的合作,今后双方还要共建科研机构,关系越来越好。 

“早熟、优质小麦育种技术及新品种示范推广”是中科院科技支新工程的项目,新疆分院科技合作处处长王炜说,作为项目管理和协调方,我们看到遗传发育所与农垦科学院作物所紧密合作取得的成果,感到非常高兴,对双方的不懈努力和坚守表示由衷的敬意,新疆的发展需要更多像张老师这样的专家来支持。 

看完这边的情况,张爱民老师一行又急着要赶赴河北,因为那边的小麦也要收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