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禹义工 徐本禹:感动中国的义务支教者(图)

2018-02-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05年1月16日晚,北京北航体育馆暖流涌动.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颁奖典礼同时在这里举行.当颁奖现场宣读了评委会对徐本禹的评价后,

2005年1月16日晚,北京北航体育馆暖流涌动。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颁奖典礼同时在这里举行。当颁奖现场宣读了评委会对徐本禹的评价后,全场掌声雷动,很多人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眼泪。

这位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毕业生,一位充满理想并将理想付诸行动的当代青年。

为了曾经许下的诺言,他作出了让所有人惊异的决定

徐本禹来自山东聊城郑家镇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他高高的个儿、方脸庞、带近视眼镜……在许多人眼中,这个22岁的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本来会有令人羡慕的前程。2003年初,他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如果顺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今后还可以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

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一个贫困山区义务支教。徐本禹的这一举动在校园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解:将两年的青春时光掷在穷困的山区里,值吗?徐本禹太理想主义了,这不是在犯傻么?“当晚,我围着操场一圈一圈地跑。跑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星星。”我有充足的理由这么做吗?我能说服自己和别人吗?他一遍遍地向自己发问。

大二时,徐本禹看报纸时得知,贵州大方县有一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十分落后,至今水电不通,但全村孩子渴求知识……看着这些,他流泪了。他拿着报纸找到辅导员陈曙,提出想利用暑假去岩洞学校教教孩子们。陈老师听后一边向学校汇报,一边着手帮助徐本禹筹备这次支教活动。

不久,一支由5人组成的支教队成立了,徐本禹是负责人。2002年6月,武汉正值酷暑,他和同学在三镇奔波开展募捐活动。7月15日,徐和同学一起带着募捐到的三大箱衣服、一袋书籍和500元钱前往贵州。

“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这是徐本禹支教回来后写在日记本上的话,每一次翻开它,眼前就浮现一幕幕场景:狗吊岩的孩子们拿着自制的小红旗簇拥在自己身旁;硬把几个煮熟的鸡蛋塞进他背包的场景就浮现在眼前;离开时,孩子们擦着泪眼不停地问:“徐老师,你什么时候能再来?”“我会再来的!”徐本禹向孩子们保证。

现在,毕业了,也是兑现承诺的时候了!当徐本禹准备义务去支教的事传开后,学校破天荒作出决定,为他保留两年研究生学籍。

为了山区的孩子 他坚守孤独和寂寞

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带着3000册图书和七个志愿追随的同学一起,再次回到了狗吊岩。

狗吊岩几乎是一个封闭的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周末跑上18公里崎岖的山路。晚上,满身乱爬的跳蚤几乎让他们无法入睡,浑身到处被咬得是包。每天一成不变的玉米和酸菜汤是他们的主食……

课后的时间里,孤独和寂寞最难打发,徐本禹开始自修研究生课程,想利用支教的课余时间把研究生课程学完。“在没有电和信件的日子里,我非常孤独,只能靠收音机获取外界信息。我一遍一遍翻看以前的照片和信件,与照片上的家人、同学和朋友说几句话,只有这时我的心里才会舒坦些。”

2004年4月,徐本禹回到母校作报告时,第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快坚持不住了……”本以为会听到豪言壮语的同学们惊呆了,许多人的眼泪夺眶而出。2004年春天,大方县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邀请徐本禹去作报告。在开往大水乡的车上,沈书记告诉徐本禹,希望他能到大水乡支教。

大水乡大石小学的校舍是一座有几十年历史的两层木楼,上面一层摇摇欲坠,其中一间是四年级教室,另一间门口挂着牌子:危险,不要靠近。老师们的办公室得低着头才能进去。在这海拔1600米的高原,冬天,风会像刀子一样穿透木板间拳头大的缝隙,割在孩子们和老师们的脸上。

另一间教室用建筑工地常见的那种有红白相间条纹的塑料布搭起来,木板搭就的课桌和凳子随时可能倾覆,但孩子们似乎早就习以为常,趴在“课桌”上,眼神那么专注。

这一切深深震撼徐本禹。他给华中农大团委书记写了三封信,谈了自己的困难、处境和想法。

学校和当地政府支持徐本禹 社会声援

徐本禹这三封信引起学校的极大关注。学校党委书记李忠云教授说:“要去人看看,要支持徐本禹。作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应该为西部基础教育做点事,这是大学的社会责任。”

2004年6月26日,华中农大党委宣传部部长彭光芒等人来到了贵州省大方县。他们看望了徐本禹,考察了猫场镇狗吊岩小学和大水乡大石小学,深受震动。当他们在大方县的山路上颠簸的时候,他们又接到了华中农大校长张端品教授打来的电话。张校长说:“学校决定捐助8万元帮助徐本禹,用来为当地小学修建新校舍。”

2004年7月11日是华中农业大学暑假的第一天。从贵州归来的彭光芒等把在大方县拍的照片选出100幅,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网上。仅仅几个小时的工夫,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不少热心的网友更是将这篇帖子整理后发到了国内外各大论坛。

从发出帖子的7月11日到7月20日短短九天,这篇帖子在各个网站被点击总数就超过了百万!很多网友是流着眼泪读完这篇帖子的。

他们在跟帖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紧接着,从祖国内地到港澳台,从亚洲到欧洲,从北美到澳洲,要求捐款捐物的电子邮件雪片似地飞来。成千上万的网友在邮件中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愿:因为徐本禹的故事而感动,因为感动而行动……

目前已有13个国家的热心人士通过网络了解到徐本禹的支教事迹,并要求资助大石小学的贫困学生。美籍华人陈旭昭女士还在美国进行募捐,为大石小学的学生资助2000美元。

据大水乡政府统计,截至目前,共有36名志愿者在大水乡支教或考察。受捐赠的小学生达188人,捐助资金13760元。

目前,徐本禹正在积极准备实施新的“阳光计划”,他在母校华中农业大学联系专家和技术,寻找适合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和高产农作物,他积极和商家企业洽谈,动员他们到大方县投资办厂,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他想把单纯的支教行为上升到广义的支援西部层面,为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发挥作用,给支教地带来新的观念和活力,用他的青春和力量融入到“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