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孙文杰 政协委员孙文杰:国企民企共进 国家利益共赢

2017-08-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601668,股吧)工程总公司原总经理孙文杰本报记者 赵海娟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上关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601668,股吧)工程总公司原总经理孙文杰

本报记者 赵海娟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上关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进退之争”日渐激烈。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原总经理孙文杰,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掌门人代表之一,就“国进民退”之争以及国企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

中国经济时报:身为国有企业掌门人,您如何看待社会上对于“国进民退”的争论和批评?您认为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孙文杰:“国进民退”之争,首先要放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来看待和分析。全社会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国企改革是对国民经济微观主体的重大改造,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此项改革涉及几十万家国有企业,近八千万名国有企业职工,他们是除农民之外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

改革导致利益调整和利益损失,也会带来很大的社会风险,国企内部的不满情绪和不稳定事件也可能会随着改革的推进而增加。同时,由于这项改革没有成功的先例可循,完全是要依靠勇气和试错精神趟出一条中国国企改革的道路,因此改革每推进一步都可能伴随着巨大的争议,以前有批评搞私有化、损害职工权益的,现在则是批评“国进民退”。

此外,还有一个国际大背景更需要关注,那就是意识形态之争。虽然西方国家对与我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别采取弱化处理的态度,但是它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输入战略从未改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基础的国有经济,自然是其瓦解和打击的主要目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上关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进退之争”,实际上是争论焦点离题或跑偏的产物,这是将国企与民企完全对立起来,显然不符合中国经济的战略设计。人们如果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有一个连贯而清晰的认识,就会发现,在中国,“国”与“民”的利益是具有一致性的,国企和民企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企业,都是代表着中国经济利益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就是要“国”进,但这个“国”字,指的是“中国的企业”,既包括国企也包括民企,二者理应同进,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这也是服务于一个更高的战略目标——国(家)进。

有识之士一定要认清国企和民企在目标和利益上的一致性,摈弃国、民争利的狭隘思路,并厘清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对中国的国企、央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这样,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国民经济才会形成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整体的经济优势才可以在国际社会上充分发挥出来。

中国经济时报:经过多年的国企改革,我国现在的国企与传统国企有哪些不同?未来国企又将如何发展?

孙文杰:我国国有企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进程中,摈弃了前期不成功的MBO(管理层收购)模式、实践证明失败了的前苏联私有化模式,最终确立了通过股份制完成产权改革的发展思路。这一改革思路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即顺国际大势而为。

因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现代企业在股份制基础上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社会高收入、高效率,低成本、低价格的基础,便是规模经济,这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本质,是需要牢牢牵住的“牛鼻子”。

现在的国企和传统的国企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已成为普遍形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公司治理发生深刻变化。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独立法人和竞争主体。

因此,一味指责国有企业的市场行为有失公允。特别是央企不仅代表国家利益,而且无论从缴纳税收、技术创新,还是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各方面来衡量,央企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顶梁柱。

以中建总公司为例,通过从1992年以来在香港的子公司“中国海外”的股份制改造和企业上市,一直到2009年的“中国建筑”整体上市,国有资本对企业实质上的控制权,已由100%减少到持有“中国建筑”54.1%股份,持有香港的两家上市公司股份更减少到28.7%和33.5%。我相信,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企业自身改革发展的深化,特别是管理能力接近或达到国际级企业的水平,国有股本还可以进一步减持。

以从业人员而言,“中国建筑”的自有在岗员工不足十万,其余上百万工作岗位,都是为众多民营企业组织起来的农民工兄弟和社会从业人员所提供。

本世纪初,中建总公司的逾期贷款被银行在网上分布,公司总部的现款不足1000万元人民币,系统内许多企业亏损,一些员工连最基本的工资也拿不到……而今天的“中国建筑”已成为向国际化、股份化、科学化大踏步迈进的现代制度企业。

我们感恩祖国长盛不衰的经营环境,感恩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但更重要的还是公司全体高管和广大员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市场竞争的磨炼中,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自己改革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同期,不少兄弟企业的股权卖给了外国或民营的建筑公司,但现在在市场竞争的舞台上,仿佛已见不到他们的身影。可见,类似“中国建筑”这样的传统国企,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但国企改革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制约国企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依然存在;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尚需向纵深推进;国企历史遗留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国企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垄断性行业的企业改革进展缓慢;国企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缓慢,市场化程度较低等。

所以,在未来,国企一方面要抬头看路,一心一意按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引来办企业;另一方面则要埋头拉车,全神贯注于市场竞争中,不把有限的金钱和精力放在无休止的争论上。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待国企高管的薪酬问题?您认为国企高管薪酬怎么定才算合理?

孙文杰:我们必须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国企高管的薪酬问题。在国企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市场化是第一位的,因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价值规律,人的体能、技能、资金、知识,乃至相貌等都值钱,所以搞改革,必须抓分配。

国企在市场中竞争,不得不面对同行业的薪酬分配问题,它的要害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一方面要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又要面对着国家诸方面改革滞后的现实问题。于是就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薪酬分配上也是五花八门、各出奇招,只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行。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众多的国有企业领导都是有头脑、有觉悟的人,他们在国家、企业和员工共同利益的平台建设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乃至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们所取得的业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说不改革、不试错,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怎么能发挥出来,国有企业如何能取得规模、效益和品牌的突飞猛进?

社会发展到今天,国企高管的薪酬必须规范,但大方向应该走市场化道路,即在为国家创造财富、企业发展壮大,以及与广大员工共同富裕的大前提下,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进行改革。首先要讲效率、讲效益,再根据资本属性和行业特性来讲分配,决不能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