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县工业发展 江苏省涟水县:用工业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

2017-06-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江苏涟水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一直把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作为富民强县的突破口.今年来,涟水县正用新思维捍卫农业的根本,冲刺连续8年增产的新目标.用工业理念

江苏涟水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一直把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作为富民强县的突破口。今年来,涟水县正用新思维捍卫农业的根本,冲刺连续8年增产的新目标。

用工业理念催化传统农业蜕变新生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犹如从虫蛹到蝴蝶的蜕变。涟水将先进的工业思维、技术和装备植于农业,突破传统的工农界限,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大幅提升农业产业水平。

眼前这座造型别致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二层小楼,前面是宽阔的广场,二楼外墙上装有一块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除了时时更新的气象信息,还滚动播放着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资讯。楼顶上安装的大喇叭同各家各户安装的广播一道,与设在这座办公楼中的调频广播发射器连接在一起。

走进一楼门厅,靠右侧是图书角,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在这里饶有兴趣地翻看着农业方面的书籍,一楼左侧是一间村民教室,投影仪、灯光、音响一应俱全,一场农技知识的培训刚刚结束。这就是南集镇范荡村村委会所在地。在县委"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浪潮中,象这样把工业理念运用到农业的乡村在涟水县已很普遍。

充分融入现代科技是工业理念植入农业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去年以来该县已重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56项,开展农业实用培训5万多人,科技入户实现村村全覆盖。

在涟水的现代农业项目中,先进的工业技术得到更为普遍的应用。规划面积达1200亩的红窑镇龙兴村设施化蔬菜园,是省科技厅直接指导下的农业新科技实验园区,百亩核心示范区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蔬菜新品种近20个,预计亩均收益3万元以上。

年初,省委书记罗志军在红窑视察时高兴地说:"涟水发展得真快!几年前这里还在忙脱贫,现在已经在发展高效科技农业。"罗志军走进一间钢架日光室大棚,技术员徐冉向罗书记介绍说:"我们努力把最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展示给农民朋友,您看,这是世界最好的西瓜品种之一……"罗志军对园区把现代农业科技与资本结合、与农民需求结合,实现蔬菜产业跳跃式发展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用工业流程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

涟水县在尊重农业生产规律的基础上,把农业的种养、加工、销售等环节看做工业化生产的一道道工序,用工业化流程管理方法,通过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标准化产品实现效益最大化,在产业链条上逐步伸展。

立夏时节,笔者来到涟水县的红窑、涟城、徐集、保滩、唐集、五港、南集等乡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和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亲眼目睹了成片的日光能温室大棚、钢架大棚就象一个个蒙古包, 大棚内的黄瓜、青椒、豆角、西红柿、西瓜等各种蔬菜瓜果青翠欲滴,鲜艳油绿,长势喜人。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县高效农业面积达51.2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11.29万亩。今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2万亩。

通过"公司 标准 农户""合作社 标准 农户"等多种形式,涟水县运用标准化把龙头企业、示范区和农民紧密联系起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标准、质量和品牌的有效统一,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质量、规模和效益的协调。

产品标准化这个现代工业的理念,在涟水农业发展中标志明显。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主要目标,涟水先后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30多项,建设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3个,推广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主的各类标准47项。涟水通过创新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致力走出一条具有涟水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用工业精神强化现代农业基础建设

面向现代农业,今年涟水县以全省启动"现代农业重点突破年"为契机,力求通过重点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改革创新、重点区域率先示范,全面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措施,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高效农业,建设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发展设施蔬菜。相继建成涟水现代农业园区,五港镇苏淮生态农业观光园,石湖千亩无公害果园基地和唐集千亩朝天椒生产基地,徐集林码、胡新日光能蔬菜基地 ,保滩草莓生产基地和淮安欣欣生态园,涟水绿丰果蔬生产基地,南集新合胡羊繁殖基地和千亩蔬菜生产基地,涟城镇谷嘴千亩连片设施蔬菜基地和生态果园基地,涟城镇城东蔬菜合作社,徐集林码"猪-沼-菜"生态链种养示范基地。

近年来,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就新增设施蔬菜6000亩,果树1000亩,果树地套种地膜西瓜500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850万公斤,新增蔬菜生产能力1250万公斤。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土地流转1400亩。

通过几年的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增加水土保持面积1.01万亩,增加防护林面积0.88万亩,减少沙化与盐碱化面积0.34万亩,推广管道灌溉面积0.15万亩。"三百工程"得到较好的发展。整个"三百工程"沿线通过发展意杨产业,已初步形成百里绿色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