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华的故事 揭开“最美抗日女兵”成本华的身份之谜

2017-08-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被馆长樊建川视作不屈战俘代言人的这位女性,叫成本华."成本华是这近百万战俘里边最值得敬佩.形象最鲜明.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樊建川说.他搜集的上百万张有关中国

被馆长樊建川视作不屈战俘代言人的这位女性,叫成本华。

"成本华是这近百万战俘里边最值得敬佩、形象最鲜明、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樊建川说。

他搜集的上百万张有关中国抗战的图片中,成本华的只有两张。但在他看来,这是中国抗日战士面对侵略者"最完美"的照片。

和县档案馆藏有一本日本老画报——《支那事变画报》临时增刊第16辑。据副馆长耿三和介绍,画报是成本华的事迹在网上流传开后,他们从安徽六安一位乡镇退休干部那里征集过来的。"花了2000多块钱,但是馆里觉得值,因为上面有成本华。"

这本画报是日本昭和13年,也就是1938年的5月20日,由日本朝日新闻社出版发行的。画报中,成本华站在一幢木质老房子前,4个日本兵围在她身边,从不同角度打量着她。现场还有两名中国人,一位老者身穿深色长衫,双手拢在袖中,一个高大的小伙子近距离看着成本华。

图下的日文注释很短:"和县城门上抓到的唯一敌军士兵、女俘虏成本华,她的腰带上带有‘中国女童子军’字样,这名抗日顽固分子没有吐露丝毫军事机密。"

这版图片共5张,上方有标题"和县攻略",下面写着"渡边特派员摄影",拍摄日期为1938年4月24日。 注释中有一句写道:"4月24日在海军的协助下,中野部队在南京长江的上游新河口阵地前实施抢滩登陆,并于当日下午占领和县。"

在安徽省档案馆,我们在日本每日新闻社出版发行的《支那事变画报》第28辑中找到了成本华的第二张照片。画报是昭和13年5月21日出版的,与刊登第一张照片的画报仅一天之隔。

成本华的表情和双手交叉的姿势,与前一张相比,如出一辙。她身后,一堵砖墙前,4个日本士兵齐坐在一张长条凳上,有人手拄着军刀,有人嘴里悠闲地吐着烟雾。日文注释是:"在和县俘获的中国女童子军成本华。"

大姑子,老妈子,童子军?新四军?抗日部队!

"真没想到出了这么大的一个女英雄。"和县政协73岁的退休干部陈其才同样在关注着成本华。他觉得成本华应当就是和县人。因为和县确实有成姓,乃当地大姓,主要聚居在历阳镇大西门外的高巷村。

和县,是安徽紧靠长江边的一个小县城,距离南京仅70多公里。据考证,成姓祖籍山东省宁阳、聊城一带,始祖成永通曾被诰封为"武德将军"。清朝初年,成姓一世祖成克敬迁居和州。

如今的和县以"大棚蔬菜"闻名,被誉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篮子"。高巷村早已被裹挟在城市化浪潮之中,看不出乡土社会的容貌。村民靠种菜和打工纷纷富了起来。这里放眼望去,尽是3层小楼和行驶的私家车。

2009年,和县政协的《文史资料》对成本华做了简介,引用的仅是日本画报上的注释和媒体的寻访报道。陈其才是编撰者之一。他觉得不甘心,便自己打印出两张照片,开始四处寻访。

他找到了高巷村年纪最大的老人——92岁的许仁珍。没想到,许仁珍老人一眼就认定,照片上的抗日女兵就是她的大姑子(丈夫的姐姐)成本华。

身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陈其才,考虑到许仁珍年高体弱,特意带了一部数码相机把当天的对话录了像。"怕老人哪天走了,自己留个证据。"

许仁珍于2009年年底去世。录像中,老人回忆,她和家人一直以为成本华在解放前和国民党军队一起去了台湾,所以一直"不敢讲,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