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由负米的故事 国学经典孝悌故事101:仲由负米

2017-06-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图语: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原文: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

【图语: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

原文: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李文耕谓事亲之事,承颜日短,报德思长。如仲氏子者,方乐负米之欢,旋抱衔恤之痛。思藜藿而不得,列钟鼎而徒然。子欲养而亲不待,盖千古有同慨也,为子者幸而逮存,可不思孝养之及时也乎?

白话故事:

周朝时候有个贤人叫仲由,字子路。家里很贫穷,他自己常常吃些野菜藜粟之类的东西充饥,但侍奉双亲,却常常去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了米回来给爹娘吃。等到爹娘都去世后,他游历到了南方的楚国,楚王聘他做了官,从此拥有了车乘百辆,余粮万钟,鼎食充足,衣物富余。然而,过着这样的日子,仲由却常常叹气,他说:“我现在虽然富贵了,但想要再回到自己吃野菜糠粟,却为父母百里背米的日子,已不可能了。”

李文耕说:“事亲之事,可承欢膝下的日子是很有限的,正如仲由感怀负米之欢,而遗憾转瞬失亲之痛。不能承欢父母膝下,食钟鼎又如何?!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做子女的,怎能不好好思考孝养须及时的道理呀!”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