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栋简历 二胡演奏家邓建栋的成长经历

2017-11-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老邻居翻出老照片深情讲述第一位在维也纳开独奏音乐会的中国器乐演奏家邓建栋的成长经历.刚刚过去的2012年底,二胡演奏家邓建栋.总政歌剧团女高音程桂兰.武警江苏总

老邻居翻出老照片深情讲述第一位在维也纳开独奏音乐会的中国器乐演奏家邓建栋的成长经历.

刚刚过去的2012年底,二胡演奏家邓建栋、总政歌剧团女高音程桂兰、武警江苏总队政治部文工团团长陈明华等18位活跃在国内演艺一线的无锡籍艺术家首次集体回锡为家乡父老献艺。就在艺术家们演出后的第二天,退休教师吴士清拿出珍藏多年的老照片找到记者,这些照片中,有1966年邓建栋与表哥在北京的留影,有1973年邓建栋在无锡市郊区纪念"五四"运动五十五周年大会上演出时的情景,有1985年育红小学七十周年校庆时,邓建栋与小红花艺术团老同学们的合影。

吴士清说,作为中国首位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开独奏音乐会的器乐演奏家,人们只知道邓建栋在艺术上取得骄人的成绩,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成长历程。

邓建栋的父亲邓炳荣,两岁丧母沦为孤儿,靠姑母抚养长大。土改时期,邓家搬进了无锡北郊社岗里的徐家老宅,自此有了自己的居所。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三年自然灾害,农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邓家既无家底又无劳力,生活比一般农民还要困难。这时,邓炳荣与本地姑娘郁祥珍结了婚,二人白手起家,开始了新生活。婚后,女儿邓丽琴,儿子邓建栋相继降生。

就在邓建栋出生一天后,社员"浩正娘"神秘兮兮地对人说,她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老宅内宾客盈门,大红灯笼高高挂,一番状元及第的景象。不久,这个梦便传到邓炳荣、郁祥珍夫妇耳边,令年轻的父母兴奋不已,望子成龙的愿望更加强烈。

那时,社岗里有个复员返乡军人叫郁金南,拉胡琴几十年了,平时他就在社岗里辅导孩子们拉胡琴。有一天,邓建栋端着饭碗边走边吃,循声来到郁金南家门口,凝神驻足,深深被琴声所吸引,回到家便向妈妈提出要学胡琴。对于儿子的要求父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随即到吴桥人民商场为小建栋买了一把仅四元七角的低价胡琴。据邓妈妈回忆,这四元七角几乎是当时一家人的全部积蓄。

邓建栋登台演出时,总是一身穿旧了的便装。老师们曾多次在邓建栋的父母面前提出要为孩子量身定制一身绿色军装。可当时邓家的经济条件难以办到。于是,心灵手巧的邓妈妈便托人从常熟买了一米常熟土布,又买了一袋蓝靛,自行染色并亲手加工缝制,最终让儿子穿上了绿军装,戴上了红星八角军帽。当身着新装的邓建栋登上舞台的时候,台下观众直呼他是"闪闪红星中的潘冬子"。

1971年五一劳动节,邓建栋在锡惠公园草坪上参加公演,那时的他身高只有一米出头,坐在成人的椅子上双脚还够不着地,非得专门为他配上20公分高的木块垫脚才能保证其运弓自如。那一刻,从少年手中奏出的《二泉映月》震惊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游人。从此,邓建栋"二胡神童"的美名传遍了锡城的大街小巷。

上世纪60年代,为培育文艺新人,原无锡市的四个区分别集中数十名少年儿童组建了"小红花"宣传队,为当时萧条的文艺舞台和群众枯燥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其中,原郊区"小红花"是无锡市育红小学成立的一个文艺团队,前后共有300名参与者,邓建栋就是当年的"小红花"之一。

    1972年,郊区小红花艺术团二胡老师顾鸿声走进社岗小学,只录取了一名团员,就是年仅9岁的邓建栋。自此,顾鸿声被邓建栋尊为恩师。经过专业训练,邓建栋的二胡演奏技艺进步很快,演出任务很是繁忙。

无论在太湖饭店接待外宾,还是体育场、锡惠公园群众集会,邓建栋的二胡独奏都是保留节目。顾鸿声回忆,他当年与殷校长骑着自行车到社岗小学,听了一曲《秧歌调》后,二话没说便决定收下"小帅哥"。邓建栋进入育红小学后,无论是生活上还是艺术上,老师们对他均照顾有加,悉心培养。

邓建栋学习刻苦,志存高远。然而毕竟年幼稚嫩,也因此吃过不少苦头。有一天,他背着顾老师,自己动手在二胡上烫松香,因为第一次操作,他一手点燃火柴,一手掌着松香块。谁料松香熔化以后,松香液不是滴在琴筒上,而是直接滴到了他的腿上。

滚烫的松香液滴落后瞬间凝结,顿时疼得邓建栋直叫。顾老师发现后,立即把他送医院做了应急处理。几天后,患处发炎化脓。学校领导唯恐后果严重,便通知家长到校。邓妈妈见到儿子受伤,母子俩情不自禁地抱头大哭起来,这场景邓妈妈至今还记忆犹新。

多年后,邓建栋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

"郊区小红花,一个普通平凡的名字,她却那样让人思恋,让人难以忘怀。"

"忘不了顾鸿声老师,您那瘦长的身影经常陪伴我,手把手教我……是您教会我《二泉映月》、《赛马》……是您领着我去回乡探亲的老师那里上课。有一次我在体育课上折断手,是您亲自推着那辆我常坐的车,带着我去了医院。这一景景一幕幕怎能让我忘怀?在这里我要向您道一声‘谢谢’,谢谢您的培养,谢谢您领我走上了音乐之路。"

1975年,省戏校老师来无锡挑选艺术苗子,他们慕名找到郊区小红花艺术团,点名面试邓建栋。当时,学校领导一心想留住不放邓建栋,而邓家也不放心儿子远离家乡独自在外。于是,学校和家长配合默契,以病假为由不让邓建栋露面,但最终还是熬不过省戏校老师们的坚持。最后,育红小学也顾全大局,邓建栋随后成为省戏校的新生。

进入江苏省戏曲学校以后,邓建栋广泛涉猎地方戏曲、打击乐和江南民间音乐,音乐素养和基础更加扎实。1980年,邓建栋任职于江苏省锡剧团,担任乐队主胡。1986年,邓建栋被南京艺术学院破格录取,免试就读该院音乐系,直至1989年被空政文工团特招入伍。

"邓建栋五岁学二胡,七岁走进二胡艺术世界,十三岁离开家乡,走进省府,后定居北京。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他在音乐道路上一直勇往直前,2008年甚至登上了维也纳的音乐殿堂。他的《二泉映月》、《奔马》、《姑苏》自此名扬世界。"如今,回忆起邓建栋的成长经历,老邻居吴士清感慨万千。吴士清说,虽然邓建栋已是当今国内最年轻的二胡演奏大师,但他经常回家乡看望乡人邻里,始终不忘自己是从社岗里走出去的无锡人。

吴士清告诉记者,社岗里的乡民热爱生活,有开展业余文体活动的优良传统。农闲或者节日期间,社岗桥畔经常上演举石担、甩石锁、调龙灯、走高跷、扛台阁等各种民间杂耍。此外,社岗里还有一支民乐队,活跃着一批农民演员。

邓建栋的妈妈郁祥珍、姐姐邓丽琴也都有音乐天赋,她们嗓音嘹亮,都能登台独唱、领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下,邓建栋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邓建栋的成功在于个人勤奋、伯乐领路,同时也得益于他从小生活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作为老邻居,希望他继续登攀更高的艺术山峰,用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回报家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