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的韬光 “吾党的光荣”:邹韬奋与他的三联

2017-05-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邹韬奋,原名恩润,1895年出生于福建长乐县一个破落的旧式官僚家庭.5岁时便在家读私塾.1910年,入福州工业学校.两年后进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附小,在此上中学并读至大学电机工程科二年级.1919年,他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1921年,毕业后在工商企业和职业教育社任职.1926年,任<生活>周刊主编.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执行委员.1936年,任全国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同年被国民党政府抓捕成为"七君子"之一.1937年出狱后,他大力宣传抗战.翌年,应

邹韬奋,原名恩润,1895年出生于福建长乐县一个破落的旧式官僚家庭。5岁时便在家读私塾。1910年,入福州工业学校。两年后进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附小,在此上中学并读至大学电机工程科二年级。1919年,他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

1921年,毕业后在工商企业和职业教育社任职。1926年,任《生活》周刊主编。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执行委员。1936年,任全国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同年被国民党政府抓捕成为“七君子”之一。

1937年出狱后,他大力宣传抗战。翌年,应聘国民参政员。1941年,因受国民党迫害出走香港。翌年初,从日军铁蹄下秘密潜渡到东江根据地,再辗转进入华中新四军军部。1943年因病情恶化赴上海治疗。1944年7月病逝,中共中央追认他为共产党员。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界,享有盛誉的三联书店(生活、新知、读书出版社)是与其主办者邹韬奋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所写的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对邹韬奋一生奋斗经历的最好概括。

邹韬奋从小在家读经书十年,打下厚实的语文基础。后来,父亲想让儿子当工程师,就送他上了南洋公学。进入大学的邹韬奋读的是电机工程科。由于对数学、物理全无兴趣,邹韬奋大学二年级时便转到圣约翰大学文科。这期间他的家庭破落,虽然每学期他都获“优行生”而免缴学费,但邹韬奋的生活费仍要自己筹措。为此,他寒暑假都当家庭教师,平时就到图书馆做夜班助理员,还经常向报纸投稿。因过于劳累几次累得吐血。

大学毕业后,邹韬奋到工商企业任职,几年时间获得了宝贵的经营知识。1926年,他在上海接手一个叫《生活》的小刊物,这个刊物连他自己在内只有两个半职员(三人中有一个还在外面兼职),其销量不过2000份。因付稿费太低难以对外约稿,主要由邹韬奋轮换用六七个笔名撰文。

邹韬奋上任后创新编辑方法,避免使用贵族文字,“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式的文字”。《生活》将报纸和杂志的优长兼顾起来,里面都是一两千字的有趣文章,以小市民、小职员等“小人物”为对象答疑解惑,不到三年其销量便升到4万份。

“九一八”事变后,《生活》杂志又以疾呼救国的政论为主,订户扩大到15万份,远销海内外,创造了当时中国杂志发行的最高纪录。这一杂志的稿费,又成为在国民党文化“围剿”的环境下许多革命文人维持生活的主要来源。

“九一八”以后,已成名人的邹韬奋对国民党“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极为愤慨,改良政府的希望完全破灭。1932年,他加入了宋庆龄等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在杂志上大量发表鲁迅的文章。隐蔽在上海的中共领导人瞿秋白也对杂志提出许多修改意见。

不久,蒋介石的嫡系军官胡宗南“来访”,与邹韬奋争吵了四个小时,随后当局又以“言论反动,毁谤党国”为由禁止邮递《生活》杂志。1933年夏,人权保障同盟的具体主持人杨杏佛遭暗杀,大家得知特务也把邹韬奋列入黑名单,便力劝他出国避难。

此后,邹韬奋环球旅行两年,着重考察了西欧诸国和美、苏。他看到了经济危机下的西方有巨大贫富悬殊,也看到苏联的建设成就和青年的自由解放风气(那时还未进行“大清洗”)。他后来说,以前对美国是有好感的,但是看到白人与黑人对立等社会矛盾及剥削者的贪婪,深感其腐朽没落。他参加过美国共产党地下支部的会议,并向旅美中共党员提出了入党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