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泰斗张光斗迎来95岁诞辰 被称赞为当代李冰

2017-07-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58年7月,张光斗出任国家水利电力部和清华大学合办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兼总工程师,受命设计华北地区库容最大的密云水库.他在设计中大胆创新,首创国内大面积深覆盖层中的混凝土防渗墙.高土坝薄粘性土斜墙.土坝坝下廊道导流等新技术,创造了水利工程"一年拦洪.二年建成"的奇迹.身为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开设水工课,编写了第一本教材,招收了第一批水工专业研究生--"当代李冰"70年来,除在清华园的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外,张光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崇山峻岭

1958年7月,张光斗出任国家水利电力部和清华大学合办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兼总工程师,受命设计华北地区库容最大的密云水库。他在设计中大胆创新,首创国内大面积深覆盖层中的混凝土防渗墙、高土坝薄粘性土斜墙、土坝坝下廊道导流等新技术,创造了水利工程“一年拦洪、二年建成”的奇迹。

身为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开设水工课,编写了第一本教材,招收了第一批水工专业研究生……

“当代李冰”

70年来,除在清华园的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外,张光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崇山峻岭、急流险滩间度过的。在施工现场,这位身材瘦小的大教授头戴安全帽,脚蹬没膝高的黑色胶靴,和工人们一道下基坑,爬脚手架。为了查勘到第一手资料,他时常像壁虎一样匍匐爬行于悬崖峭壁。到了耄耋之年,身体已大不如前了,张光斗仍然要“事必躬亲”。

作为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的副组长,张光斗在工程建设期间每年都要数次赶往他魂牵梦绕几十年的三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向国务院提交检查报告。2000年底,时年89岁的张光斗和潘家铮院士等专家来到三峡工地,为了检查导流底孔的浇注质量,他亲自爬到几十米高的仓面。由于眼睛不好,他便用手去摸导流底孔表面的光滑度。一代老工程师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在场的工程人员。

张光斗经常用水电史上一些失败的例子告诫年轻的水电工程师:一颗残留的螺丝钉会毁掉整个导流底孔,危及大坝安全。一定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

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拉瓦西到长江中上游的葛洲坝、三峡工程,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没有哪一座重要的水坝在遭遇重大技术难题时,没有得到过张光斗的指导。有感于张光斗对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卓越贡献,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宋健称赞他为“当代李冰”。

幽默、认真与执著

随着年事增高,张光斗外出的时间相对少了些。也许是一辈子跑惯了水利工地,家里的清净和悠闲他很难适应。每天吃完早饭,他都要步行近2公里赶到办公室,直到2005年底。

“偶尔有一天没来,他都会感到很不好意思。‘小寇,我又偷懒了’。”在张先生身边工作了两年多的博士生寇立夯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张先生非常幽默,但更认真。

1989年,张光斗与水利水电科研院陈志恺所长联名上书中央,力陈中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提出解决对策。中央领导很快批示:“要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此后,水资源保护与开发被列为国家战略重点,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的阶段。

1992年,他和王大珩、罗沛霖等6名中科院院士联名致信中央,直接促成了中国工程院的成立。在张光斗的建议下,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于1998年联合启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和他牵头,组织三十多位两院院士、近300位专家,对我国水资源状况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调查,为解决新世纪水问题提供了权威决策参考。

2001年,张光斗又参与组织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并担任该项目顾问。他不顾年迈体衰,坚持参加项目综合考察,为项目研究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1996年,84岁高龄的张光斗开始学习电脑打字,起因是张先生的手经常颤抖,写的字别人不识,影响了工作。张光斗是江苏常熟人,口音很重,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学会了用电脑录入。学生寇立夯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张先生的回忆录《我的人生之路》近60万字都是他自己用电脑一个字一个字输入的。”

在孙女张彤眼中,爷爷是最亲近的人。“爷爷经常对我们说,他是农民的孩子,和他同样有聪明才智的人很多,但没有条件上学。他有机会上学、工作,就要在自己有能力时更多地回馈这些‘衣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