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麟父母见面就掐 青春期少年与父母“见面就掐”?

2017-06-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七更点社区日前进行了一场特殊调解,17岁的王冲与父母分别签署了调解协议书.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要求孩子在上学期间不能再次离家出走,父母也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能动辄以打骂来惩罚孩子的过错.经社区耐心沟通,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发生转变,承诺尊重孩子更多的个人空间.17岁少年进社居委"状告"父母今年3月,17岁少年王冲第一次走进了社居委大门,找到社居委主任陈霞与调解员崔明仁,他掀起衣服,卷起胳膊,露出了身上的一条条伤痕,说是有家庭暴力,是来投诉的,要求上门去调解.对于孩子受

七更点社区日前进行了一场特殊调解,17岁的王冲与父母分别签署了调解协议书。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要求孩子在上学期间不能再次离家出走,父母也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能动辄以打骂来惩罚孩子的过错。经社区耐心沟通,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发生转变,承诺尊重孩子更多的个人空间。

17岁少年进社居委“状告”父母

今年3月,17岁少年王冲第一次走进了社居委大门,找到社居委主任陈霞与调解员崔明仁,他掀起衣服,卷起胳膊,露出了身上的一条条伤痕,说是有家庭暴力,是来投诉的,要求上门去调解。

对于孩子受到的伤害,社区工作人员起初也吓了一跳,但仔细看都是一些皮外伤,并不严重。经过详细了解,原来这些伤痕是王冲的母亲留下的。王冲说,母亲不给他生活费,也不管他学习,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打他骂他,头一天又因为一点琐事打他,他说已经没办法生活下去了,所以想到通过社区调解,否则他只有离家出走去打工。

听着王冲说的话,陈霞和同事们感觉,这个孩子虽然只有17岁,但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在同龄人中,还属于懂事、早熟的一类,事情是否如他所说呢?

连续家访,家长无奈想放弃

随后,陈霞和同事进行了家访。王冲的父母看到社居委来人,都忧心忡忡,表示如果能挽救他们的孩子,社工们就是他们家的大恩人了,他们已经想放弃教育这个孩子了。原来,王冲的父母整天忙着自己的生意,有时生意太忙,还需要亲戚来帮忙。因此,从小有一段时间,王冲被寄养在别人家,这段经历让王冲一直认为父母不关心他。

上初中以后,他又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学习开始一直都名列前茅。不过,王冲说,母亲在家比较强势,经常说出刺伤他的话,他对父母越来越抵触,特别是对母亲,所以经常拿家里的钱,离家出走,事事与母亲对着干,他希望能早日离开父母,并且永远不再见他们。对此,父母很无奈也很痛苦,对于孩子如此“不听话”,母亲只有采取体罚方式。他的母亲说,现在他们之间难以沟通,无话可说。

不抛弃不放弃,孩子才有希望

陈霞与崔明仁以及同事们商量,认为这个孩子聪明伶俐,一表人才,如果放任孩子与父母关系僵持下去,会让孩子误了前程。社区决定设法地帮助这家人,消除孩子对父母的抵触情绪。

对于王冲接二连三离家出走和与父母之间相互“仇视”,见面就掐的状况,陈霞与同事分别与王冲和他的父母进行了多次沟通。在真诚交流中,王冲的父母认识到自己太忙,对于孩子的确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即使之后将其接回自己身边上学,也很少与孩子沟通。同时,父母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尤其是孩子母亲,脾气暴躁,常常打骂孩子,会使孩子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种情绪积蓄过度,就可能产生出走的动机。

陈霞也通过教育专家了解到,当孩子第一次离家出走后,父母如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和理解,而只是一味地批评责骂,导致孩子更想离家出走。父母觉得是为了孩子好,可孩子却感觉被伤害了。这在观念上是为孩子好,在心理层面却挫伤了孩子,这就是亲子教育的陷阱。

在社区努力下,父母接受了调解建议,他们表示,会调整教育方式,不放弃不抛弃,把以前对孩子的“亏欠”弥补回来。王冲得知父母打骂责罚都是为了自己好时,也表示不再与父母“对着干”。(文中王冲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