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演员徐俊霞 豫剧演员魏云的女儿 豫剧名家魏云往事散记

2018-04-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贾文龙.李新花.杨红霞.王惠.刘晓燕.田敏.陈新琴.徐俊霞.郭英丽(等豫剧表演经典豫剧剧名,

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贾文龙、李新花、杨红霞、王惠、刘晓燕、田敏、陈新琴、徐俊霞、郭英丽(等豫剧表演经典豫剧剧名,??豫剧《春秋配》选段九尽春回杏花开(崔兰田演员)??豫剧《桃花花庵》选段三江兰??豫剧《调查》选段香魂塘月朦胧(杨红霞演唱)??豫剧《香魂女》选段无情棍打得我豫剧朝阳沟选段都有哪些要全套的有链接给链接没链接给名字,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下山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有什么心里话你明说直讲前腿蹬后腿蹬谁知道你的心比那冰棍还凉墙上画马不能骑新一代要继壮

魏云主演《朝阳沟(豫剧)》(长影1963)

俏也不争春{魏云往事散记} 韩玉生

今天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魏云老师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至今仍然不敢甚至不愿相信这位永远年轻的“银环”竟然已经离我们而去,每当再次观看经典的豫剧电影《朝阳沟》时,看着银环的一颦一笑都忍不住悲伤难过……作为电影中主演之一的魏云老师也是最年轻的一位,为什么竟然这么的步履匆匆?听着熟悉的“人也留来地也留”,却怎么没有留住魏云老师呢……

2008年春节前夕,严冬的白雪覆盖大地。三团举行了团拜大会。团拜一开始,头一个程序,就是全体人员起立为刚刚逝世的魏云同志默哀一分钟。这不同寻常的“团拜程序”,表达了三团老少几代演职员工,对德高望重的魏云同志无比真诚的哀思与崇敬!

豫剧《朝阳沟》中银环的扮演者、著名表演艺术家魏云,于12月5日上午在郑州去世,终年71岁。魏云是河南省豫剧三团演员。她在豫剧现代戏《朝阳沟》中扮演下乡知识青年银环,其美丽、善良、勤劳的舞台形象深入人心。她在《朝阳沟》中的精彩唱段,脍炙人口、久唱不衰。新华社发

杨兰春先生不朽的作品《朝阳沟》,成就了朴实无华、低调做人,形象俊俏、表演深沉内涵、唱腔细腻委婉的好演员▁魏云同志。朝阳沟的成功,使她成为现代戏曲少女形象的靓丽典范。殊不知,魏云的戏曲道路是崎岖坎坷的。青年时代,曾因嗓子出了严重问题,使她多年无法登上舞台,几乎到了转业改行的边沿。

意志坚强的她,酷爱现代戏综合艺术,从工作需要出发,多年担任各类群众角色,参与舞美队管理化妆用品的繁杂工作。魏云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动情的说:“我无怨无悔。

特别是现代戏处于低谷的历史时期,更加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去做,树立坚定的信念,因为这是我选定的一门事业!”。谈起《朝阳沟》1963年搬上银幕,她诚恳又淡定的说;“这个时期我的嗓子还没有完全恢复,这个“机遇”落在了我的头上,是幸运而已。

其实,三团早期有好几个扮演银环的演员,她们都有我不具备的特长。”说起《朝阳沟》这个戏的风风雨雨,使人想起,七十年代,修改朝阳沟长达七、八年之久,排了七八个版本的朝阳沟。

作为原剧第一号人物的银环,被定位为配角之一。魏云是参与实验演出的为数不多的原版演员之一。杨兰春老师考虑拴保与银环人物年龄的真实感,让我与魏云成了固定的搭档。为了事业发展的需要,魏云在这长达八年之久的磨练过程中,对艺术事业的责任感,她“能上、能下”丝毫没有“主角”“配角”的心态。

记得那时,剧本反复变换,她无条件地服从剧组安排,对转化为一号人物的拴保全力支持。对男声唱腔的改革,无私的献计献策,跟我逐段逐句的用女声示范演唱。

她对艺术的坦荡无私,使我对她肃然起敬。由于时间漫长,《朝阳沟》越改越难,杨兰春老师风趣地说,“咱们掉到(沟)里,再也爬不出来啦!”魏云同志很豁达的面对现实,认为作为演员,我们全当是排一个崭新的戏,一个演员就是要适应表演方法的改变,和再创新唱腔的要求。

把男演员推到主角的位置上,更有利于豫剧男声唱腔的发展、改革。这个过程也是艺术探索和锤炼演员的大好机会。那难忘的岁月,以杨兰春为首的《朝阳沟剧组》没有虚度,历经风雨洗礼的《朝阳沟》,重新在北京、武汉、河南城乡上演,终于被全国更多地观众认同!

“总不能永远扛着朝阳沟这块金字招牌”

1977年,《朝阳沟》恢复上演后,魏云常说“总不能永远扛着朝阳沟这块金字招牌,时代迫使我们出新戏,否则,我们就会落后”。上世纪八十年代,部队作者焦景洲同志与三团王英风同志,写出了反映军属赵静兰与残废军人李宝贵,带领乡亲们修建水电站,脱贫致富的现代戏《黄花乡》。

以三团特有的表演、唱腔风格,排出了第一稿。整个戏主题新颖,揭示了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农村公与私的尖锐斗争。但是主要问题是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它的结构、风格、主要事件等存在问题不少。

其后,为了征求不同的意见,三团曾在安徽、山东、徐州等地,边修改边演出达五十余场。。专演现代戏的三团,对剧本多次加工修改不足为奇。作为本剧的主演与策划人魏云同志,对新题材、新人物形象的执着追求,彰显出一种可贵的精神。

这个戏的酝酿、创意、排练,得到了杨兰春先生以及负责三团艺术工作的许欣先生等前辈艺术家的有力支持。在此期间,中央电视台曾在新闻中,报道了坚持演现代戏的三团,虽未直接提到《黄花乡》这个戏,电视画面却是《黄花乡》演出实况的一个片段。

魏云同志的晚年,始终没有放弃“开拓戏路、再立新功”的历史责任。我赴美国探亲期间,得知她被确诊为“癌症”的消息后,十分痛心,曾打电话问候。

她有意岔开话题,若无其事的说“前几天,电台播放了咱们黄花乡的唱腔剪辑与剧情简介,以及对几个主要演员的评论。我被媒体给予的鼓励深感不安与惭愧啊!”接下来她半晌无语、哽咽……后来得知,这个时期魏云已经进入化疗后期。

后来我回到郑州,老魏同志有一天傍晚,给我送来了一张发表在《河南戏剧》期刊上的《黄花乡》剧照,以及电台录制的唱腔剪辑。当时,她站在我家门口,面容消瘦、神态憔悴!始终谢绝走进我家门内……。这是一个老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对她钟爱一生的戏曲事业,对热爱她的观众,对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事,难舍难分的感叹!

魏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曾用豫剧演唱毛泽东诗词:“那时候还没有戏歌这种说法,我们当时叫豫剧毛主席诗词唱段。推出后,非常受欢迎,就是因为它突破了传统的套路,新颖、别致。王基笑作曲的《沁园春·雪》这个唱段是我1965年最先演唱的。

王基笑把曲子完成后,找到我让我试唱,我一听旋律就非常喜欢。我下了不少功夫去体味和理解诗词当时的社会背景、诗词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如果不理解,光熟悉旋律是唱不出味道的。”她说,王基笑对她的唱腔处理非常满意,称她对有些地方的处理超出了曲作者本人的想象,使曲和唱达到了非常完美的结合。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入以三团为基础的《朝阳沟剧组》。我与魏云同在演员队第一组,无形中魏云同志成了我接触最多的老艺术家之一。在后来近三十年的共同经历中,魏云同志对人真诚无私、严以律己、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品德,和对艺术一丝不苟、不耻下问、尊重同行、追求完美的人格魅力,给我留下永远难忘的记忆。她是我的益友,更是我的良师!

王善朴、杨华瑞要来送送魏云,他们说,要再看一眼他们艺术上的老搭档、生活中的老朋友;朱超伦、柳兰芳要来送送魏云,他们说,要再看一眼他们在一起为豫剧现代戏探索、拼搏中结下深厚友谊的老战友;杨红霞要来送送魏老师,她说,要再看一眼不为名利、一丝不苟、认真细致地教她演银环的好老师。他们悲痛欲绝,泣不成声。

在河南省登封市朝阳沟村,魏云向喜爱她的乡亲们挥手告别(1999年4月摄)。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魏云,女,豫剧旦角。河南省郑州市人。出生于1936年,农历丙子年;逝世于2007年12月5日,农历丁亥年十月廿六日,上午。享年71岁。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省郑州市人,1951年入郑州市文工团,1952年调入河南省歌剧团。

从50年代初开始主演了《新条件》、《罗汉钱》、《小二黑结婚》、《志愿军的未婚妻》、《耕云记》、《红珊瑚》、《人欢马叫》、《朝阳沟》等剧目。“文革”后,又排演了《骄杨》、《甜蜜的事业》、《爱情的审判》、《朝阳沟内传》等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