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设:在南中医与孟河医派相遇

2017-08-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笔者出生于中原地区的一个中医世家,和医圣张仲景是同乡,从小饱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在祖父和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1996年考入河南中医

笔者出生于中原地区的一个中医世家,和医圣张仲景是同乡,从小饱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在祖父和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1996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私淑已故国家级名老中医、张仲景国医大学创始人赵清理教授;2001年本科毕业后,南下到浙江中医药大学,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主任委员连建伟教授;2004年硕士毕业后,听取导师建议,到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摇篮——南京中医药大学,正是在南中医的短暂时光里,有幸与孟河医派结缘。导师正是孟河医派马氏流派传人、国内著名脾胃病专家单兆伟教授。单教授师从丹阳名医贺季衡之高徒张泽生教授20余年,复拜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为师,跟师三年,悉得真传。2004年,笔者拜入单兆伟教授门下,与孟河医派的故事从此展开。

对于孟河医派,以前断断续续地听过、看过,从来没有深入进去。跟师以后,着重开始了解它的点点滴滴,首先看师兄、师姐们发表的论文,然后看其他医家撰写的孟河医派源流,比如黄煌教授写的孟河医派纪念文章,上海中医药大学屠执中教授写的孟河医派纪事等等,逐渐了解到这个学术流派的深邃内涵和无穷魅力。

在学校时经常看的几本孟河医派的书,主要围绕张泽生的医案医话、单兆伟及其学生的著作和论文等,后来到图书馆借了一本《贺季衡医案》,可惜有残缺,想到书店买本回来研究,结果书店没有,跟单老师汇报后,老师向我引荐了贺季衡的后人、原丹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贺钥老师(现已退休)。于是笔者只身一人乘车到丹阳拜访贺主任,得到贺主任的热心接见,说了不少其祖辈的事迹,从贺主任那边借来完整的书目,看完以后复印下来,将原书送还。

记得2005年冬天,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老师带我到丹阳会诊,到了当年张泽生教授学习生活和行医的地方,回忆老一辈中医专家为民解除疾苦的动人故事。张泽生,丹阳荆林上寨村人,16岁起从县内名医张伯卿学医3年,继从贺季衡学医5年。民国8年(1919年)起,在丹阳燕子巷设诊所行医,日求诊者达60-80人。新中国成立后,响应政府号召,参加城镇乔家巷联合诊所,被选为县人民代表。1956年应聘江苏省中医院,先后任内科副主任、主任。

丹阳另外一个名医颜亦鲁先生,即颜德馨之父,当年居家丹阳城内北草巷,早年亦师从贺季衡门下10余年。稍后的丹徒人氏章次公先生,到上海发展,成为孟河医派丁氏流派之中坚人物。首批30位国医大师当中,有不少都是孟河医派的,比如裘沛然、张镜人、陆广莘、颜正华、徐景藩、朱良春、颜德馨等。而这些孟河医家,有不少都和丹阳、南京有千丝万缕的抹不开的联系。

再后来查文献过程中经常查到《孟河四家医集》,但是苦于找不到原本,因为这是研究孟河医派必不可少的一本书,是武进县(现常州市武进区)医学会历时数年整理而成的一部大型医集,它总结了孟河六位医家(费伯雄、费绳甫、马培之、巢崇山、巢渭芳、丁甘仁)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内容有医论、医话、医案、古籍评注、秘方验方集、自编教本、医疗日记等,包括了他们的全部印行本、散在民间的许多珍本秘本等,共26种医书。2006年初,与同门师兄、荷兰籍赖子平博士逛书店时忽然发现东南大学出版社再版的、刚刚上市的《孟河四家医集》,眼睛一亮,简直欣喜若狂,赖师兄一口气买了好几本,送给我一本以作纪念。

2006年春季,常州市中医院院长张琪教授拜访江苏省中医院单兆伟教授、沈洪教授及南京中医药大学周春祥教授等人时,谈及准备在孟河医学发源地常州成立关于孟河医学的研究所,征求大家意见,有人说叫“孟河医派研究所”,有人说叫“孟河医学研究所”,争论非常热烈。

同年6月,单老师的七位博士研究生同时毕业,门诊跟师的只剩下我一人,于是,老师所有的门诊和外出会诊都带着我,让我见识到了老师孟河医学的深厚功力,用药轻灵,不落窠臼,四两拨千斤,小方治大病,也使我临床技能得到了很大提升。省中医院的张继泽先生就是张泽生教授的公子,目前年事已高,仍在为孟河医学发挥余热。

在老师的指导下,笔者开始整理导师的医案,并参加了其他书目的编纂工作,这就是后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临床思路与方法》和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孟河医派传人:单兆伟医疗经验集》等。

2007年,孟河医派的洋弟子德籍学者蒋熙德(VolkerScheid)先生再访常州,他是剑桥大学博士、伦敦大学博士后,现任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结合医学中心研究员,英国卫生部研究员,亚洲传统医学国际学会会长,慕尼黑欧洲东方医学学院教授。蒋博士潜心研究孟河医派20年,踏遍千山万水,搜寻“孟河医派”遗存史料。其呕心沥血所著的《孟河医学源流论》,也是迄今首部全面系统论述孟河医派的研究专著,被誉为西方研究孟河医派最权威之学者。

七月流火之时,在原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李夏亭老师的帮助下,赖师兄和我乘车去常州,参观了孟河医学研究所,又拜访了心目中的孟河古镇,参观了孟河医派陈列馆,当时费伯雄故居尚未开放。完成了心中的一个夙愿。

为了更好地继承孟河医家在脾胃病方面的学术成就,笔者夜以继日地撰写了约10余万字的博士论文《孟河医派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研究》,首次将孟河医派20位代表医家在脾胃病治疗方面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和表扬。

2007年笔者毕业以后,先在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钟山医院)中医科工作,作为该院第一个博士生,有唯一的博士工作室,并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外治法委员会秘书。记得当时***的时候,杨大锁院长(现南京市卫生局组宣处处长)还问我,能否将导师单兆伟教授的学术思想在钟山医院传承下来?该院老专家鲍正飞先生正系南京中医药大学老前辈丁光迪教授之女婿,在潜心了解了鲍老的学术思想后,笔者经常和鲍老的学生、中医科王东旭主任切磋中医。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笔者离开了钟山医院,王东旭主任又继续深造,念了笔者师姐李春婷教授的博士,而且更巧的是,现任院长刘***亦是笔者同门师兄,可以欣慰的说,孟河医学已经在钟山医院生根发芽了。

2008年的仲夏,在其他老师介绍下,笔者有幸开始侍诊德高望重的孟景春教授,在学习中,笔者了解到,孟老居然也和孟河医学有渊源!孟老18岁的时候,正式拜孟河医派丁甘仁弟子汤礼门先生为师,勤学善思,不断摸索,20岁便顺利出师,悬壶济世。如今,92岁高龄的孟老仍然坚持每周四次门诊,而且亲自书写病历,一笔一划,纹丝不乱,老先生的严谨治学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许济群教授亦是孟河医学的传人之一。

目前南京地区的孟河医学,基本上以马氏流派的传人为主,主要集中在江苏省中医院和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2010年,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科技厅课题“孟河医派方药传承及开发研究平台”。笔者作为分支课题的负责人,系统地总结了孟河医派马氏流派的学术传承脉络,该成果获得江宁区科技进步奖及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的优秀论文奖。

笔者坐诊的“南京君和堂中医馆”是近年来南京市民间中医发展的一个良好平台,这里也荟萃了一些孟河医派的医家,如邹伟俊、姜继斌等等,孟老也定期到这里坐诊。朱良春和颜德馨教授都是医馆的顾问。

学医者不宜有门户之见,孟河医派正是这样一种内外兼修、兼容并蓄的学派,马氏流派创始人马培之当年正是以外科起家,以内科扬名。期待这样一种绵延三个世纪的学派能够在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发扬光大,惠泽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