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贵生病 相声大腕儿孟凡贵 非凡人生 贵在有意

2017-06-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京腔.京韵.京文化.孟凡贵才高是圈里出了名的,杂家.野史.典籍没有他不知道的.如果说郭老师善于耍"贫"打牙祭,而孟老则善于讲"理"史.说故事.京城里考究的那些事,没人比他更明白.要问为何,这还得从他系出京门说起.天桥小子 孟凡贵提起北京,就不得不提到北京南城的天桥.这里自清末民初以来就是北京城的文化娱乐业中心.曾有"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的诗段来反映天桥地区当时的繁荣景象.上世纪50年代,孟凡贵便出生于此.他对我笑言:"亏得新

京腔、京韵、京文化。孟凡贵才高是圈里出了名的,杂家、野史、典籍没有他不知道的。如果说郭老师善于耍“贫”打牙祭,而孟老则善于讲“理”史、说故事。京城里考究的那些事,没人比他更明白。要问为何,这还得从他系出京门说起。

天桥小子 孟凡贵

提起北京,就不得不提到北京南城的天桥。这里自清末民初以来就是北京城的文化娱乐业中心。曾有“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的诗段来反映天桥地区当时的繁荣景象。上世纪50年代,孟凡贵便出生于此。他对我笑言:“亏得新中国好,在我落地前就修好了旧社会那条臭水沟(指龙须沟),要不然我一出生就得掉到沟里”。

早年间,孟老的父亲在临街的铺面房开了一家五金店。独门独院,有个门楼,青砖灰瓦,磨砖对缝颇显出古香古色的韵味。那时家里孩子多,孟凡贵常到胡同里跟一帮孩子疯跑。父母怕他玩心重,管不住。便寻摸着给他找了个武行师傅学功夫。

即强身健体,又能稳住性子。那时,他练的是内家拳,也练过摔跤,他师傅与天桥那帮人是把兄弟。练武术也好,学摔跤也罢,顶讲究“信义”与“仗义”。无信无义之人师傅是不愿意教的。所以,他从小就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他明白做人要讲信义,要实在,要热心。这几样与他日后的发迹不是没有关系。

除了练武,业余生活孟凡贵全部献给了品尝美食。由于自己的师傅是京城有名的磨刀匠,平日里专门给各大饭庄磨刀的缘故。他的业余时间就跟着师傅贾振才穿行于都一处、一条龙、丰泽园、便宜坊、全聚德、等名店之中,不仅结识了不少大厨,还能不花钱的尝到各种美食。所以,从少时起,他就已经与吃结缘,也成全了他的那张嘴。

1969年,孟凡贵上山下乡来到了东北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他被分到了68团的“老牛”队。他说干的活很杂,打草、跟车、喂猪、放羊。每日劳作,一干就是八年。1976年回到老家北京。

向生活学艺

刚回到北京的孟凡贵干过不少营生,在公交上买过票,在食品厂里干过活,也修过自行车、沙发,当过装卸工对于干的那些活,孟凡贵觉得这是一种磨练和阅读,让他读懂了社会这本厚重的书。体验生活中的疾苦,为日后的相声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他深谙侯宝林、高英培之所以受百姓欢迎,就是他们拿老百姓身边的事儿开涮。由于记忆力比别人强,不管是谁冷不丁说了一句笑话,或者歇后语,他都一字不落的记在脑子里。搜集的多了便会在思潮中不断碰撞,他在把它们总结写下。这便是相声的雏形。

后来他在区文化馆演出自己写的相声段子,一来二去就演出了名堂。1978年各区文化馆到市总工会汇演,他当时的搭档是刘树森。最后他们捧回了创作、表演、最佳节目三项大奖。正所谓,世间自有慧眼识珠人。这次的成绩引起了台上全国总工会领导的关注和喜爱,很快他就被调到全总文工团,成为专业相声演员。

30多年的艺术生涯历练了他的才气、灵气和大气。相声讲究逗哏与捧哏,在捧与逗的过程之中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孟凡贵是个凡人,进入相声界他就不凡了,这里他遇到了恩师高英培。从此致力于相声事业。

拜师的“名堂”

说到授业,这里面的名堂有很多。孟老教道:“拜师收徒各行都有各行的规矩,相声也不列外。相声演员拜师在过去是有很多规矩的。师傅传授给弟子的物件里首先是把扇子,按我们的行话统称为“折叶子”。然后是幅子,就是台子上表演的大手绢。

它们是很好的道具。首先,师傅会教你这个扇子的技法,它拿起来是象征一把刀,打开是书,演绎吃东西时,扇子还能比划着当筷子。其次,这个幅子表演的时候可当布、盖头、遮羞联,师傅会依次教你技法,何种场合用到它。

最后送的是醒木。老皇历讲,在药铺叫压方,在皇上手里叫龙胆,在娘娘那叫凤髓,县官的那块叫惊堂,写书的叫镇尺。总之道具怎么用,都听师傅的安排。最后“一拍”很重要,说明这个徒弟我收了”。说罢,他往脖子上比划了一下手中的折扇。我问这表示什么,他瞥了我一眼道:“我这挠痒痒呢”。

接着他又讲道:“我们过去讲究认门户,你出门走遍全国各地讲你师傅是谁,师爷是谁,这些是不能乱讲的。有人曾认为我们这些规矩是封建时期帮会的那套,这样讲实际上是不对。过去人讲敬天、地、君、亲、师。现在都有了新的认识。

敬天是热爱宇宙万物。敬地是爱护地球资源。敬君现在应该是叫敬党,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国家才能秩序的发展。敬亲是孝顺双方父母。敬师就是一定要孝顺自己的师傅。相声演员讲的五敬就体现在这里面”。

走天下 吃遍天

些许年景,孟凡贵的恩师高英培先生病了,他不忍再另找搭档表演相声。于是告别了相声舞台,用自己吃过见过的强项做起了美食节目。

说到吃,孟老爷可谓是权威中的权威。不过他直言最感谢北京台《电视餐厅》栏目的导演孙艳红夫妇,让他担任主持。后来又做了《食海纵横》、《八方食圣》的主持。此后便一发不可收。他通过美食栏目结交到不少厨艺大师,如陈玉亮、伍钰盛、王义均、金永泉、时广南。

十几年来走遍“华天”、“翔达”、“便宜坊”、“兴华”旗下的京城老字号,又遍尝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入京的新美食。曾经北京食品办的李士靖评价他是一个大馋人。自此,孟凡贵便被人戏称为“馋人老孟”。

孟凡贵不仅会吃,也懂得怎么吃。这主要是因为他见过吃、喜欢吃、敢于吃和研究吃。孟凡贵调入全总文工团,随团去世界各地演出,吃遍大江南北,海内海外。什么“山中走兽云中雁,水里鱼虾海里鲜,山、海、禽、草、兽八珍”。都入过他的肚。

有许多人不敢吃的美味,孟凡贵也从不落下。比如山东沂原的蝎子,无锡的河豚,福建的泥笋冻,一般人都避而远之,可孟凡贵却乐此不疲。喜欢吃,敢吃,再加上善于研究,这便是他成就食神的基础。

不用替相声太操心

说到现代相声的正趋于没落,孟凡贵直言反驳道:“相声的今日,全受北京老少爷们的抬爱。不过,接着这话茬子,我要告诉我们的相声爱好者,不用替我们相声这么操心,我的老师高英培先生曾跟我讲过一句话,人有七情六欲,只要人会笑,相声就不会灭亡”。

说到与时俱进和传承,孟老给我举了些例子。他说:“现在相声演员的文化程度比原先我们那会儿高很多。那些年月,相声圈里的中学文凭在业内就很让人骄傲,哪像现在,我们随便一扒拉,就是一大批拿着大学文凭相声演员。他们不光能说相声、而且还很会写段子。

我的徒弟里就有很多大专班出来的。李金斗的弟子里还出了研究生。当年侯宝林和马季也曾担心过这事。不过照现在看,我们很欣慰,相声演员的文化程度整体提高了,素质也改善很多。所以我们现在比过去进步了。

我承认孟凡贵是一个不会谦虚的人,他很爱跟人抬杠,说抬杠能长见识。他有很多“杠”友。像陈连生、刘一达等。敢跟人抬杠,肚子里就得有真东西。孟凡贵的成功源于自身的不满足与不懈追求,世间的事就是这么怪,想把自己设计成什么人,就能够打造出什么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