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涛谈文化自信 看当代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2017-09-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网北京7月5日电(记者 周玮)七一前后,一系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广大文艺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聚焦90年来党带领各族人民走过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浓墨重彩进行文化创造.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积累.创造和传承的伟大精神,使文艺工作者找到了扇起艺术灵感翅膀的动力,无论是戏剧舞台.电影电视,还是文学出版.展览展示,都传达出创作者对红色历史的尊重和感动,体现出传承红色文化的自信和自觉.电影<建党伟业>等数十部献礼影视作品活跃

新华网北京7月5日电(记者 周玮)七一前后,一系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广大文艺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聚焦90年来党带领各族人民走过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浓墨重彩进行文化创造。

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积累、创造和传承的伟大精神,使文艺工作者找到了扇起艺术灵感翅膀的动力,无论是戏剧舞台、电影电视,还是文学出版、展览展示,都传达出创作者对红色历史的尊重和感动,体现出传承红色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电影《建党伟业》等数十部献礼影视作品活跃在大小荧屏,围绕讲述建党历史,还原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青少年学习中共党史丛书》等党史著作、纪实文学、文艺作品等相继面世,深入探求父辈的人生足迹;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歌剧《白毛女》等红色经典推出全新制作,将当年的感动再现给21世纪的观众;中国文联和文化部分别主办的美术作品展览,齐集数百件馆藏及新创精品,用形象的艺术方式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

而所有这些,又都指向一个主题:强化在创造历史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色调鲜明的集体记忆。中华民族有近代以来从衰败到振兴的奋斗过程的记忆,正是这些记忆,累积和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生态、价值取向、文化兴趣和精神指向。

在七一前后的系列文化活动中,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让今天的人们在重温一段段红色历史、追溯一幕幕峥嵘岁月的感动中,强化那一份代表着崇高、壮美、理想、勇于担当和开拓进取的红色记忆。比如美术作品《井冈夜雨》,中国画的水墨技法加上银箔,刻画出雨夜的萧瑟,八角楼上淡黄的灯光,象征井冈山那段艰苦岁月:凄风冷雨中,总有一盏明灯,是共产党人心中不灭的希望。

有了感性的认知,才可能出现理性的认同。润物无声,红色文化显示出巨大张力,正如观众参观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1921—1949)”后的留言:“回顾历史,心潮澎湃,不忘前辈,继续努力”……

可喜的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往事的简单述说。在回望红色历史的同时,他们更积极地关注当下、展望未来。这种努力体现在创作手法和作品内涵的方方面面。即便是从表现形式上看,创作者也注意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时代精神,提供新鲜的视角、新鲜的素材、新鲜的叙述方式,自然地把崇高的精神蕴藏其间。

比如舞剧《铁道游击队》,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编导们发挥艺术创造,把“闯洋行”“打票车”等观众耳熟能详的重要情节,充分挖掘高科技舞台的表现潜力,巧妙地制作成了能在舞台上自由“跑动”的车头、惊心动魄的翻滚“车厢”,以及扣人心弦的“飞车”场面。

出版月余即创下发行20万册纪录的《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力避空洞说教,用生动事实予以有说服力的回答。正如此书主编谢春涛所说,“年轻人能不能听进去,关键看方式”。

凡此种种,都是七一系列文化活动值得关注的特点。从某种角度说,广大文艺工作者是在传承一种文化,积累一种智慧,创造一种艺术精神。我们相信,当代文艺工作者秉持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必将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派的精品力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