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地道战】编串曲谱

2018-04-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地 道 战>作者:张丽华电影中看得最多印象最深的当数<地道战>.几十年过去了,那里面的每个情节.每个场景.每个镜头.每个人物.每段对话.每段音乐都耳熟能详,闭眼一想,能把电影从脑子里过一遍.甚至因种种原因掐掉的敌人枪杀村民,在人倒下壕沟时狼狗叼去一只鞋的情节,电影前的一段颇似***原话的字幕与解说词,也记得清清楚楚.那是"背"过了.开始的一段铺垫很有力度,"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毛***的人民战争光辉思想指引下,在中国***的领导下,

《地 道 战》作者:张丽华
电影中看得最多印象最深的当数《地道战》。几十年过去了,那里面的每个情节、每个场景、每个镜头、每个人物、每段对话、每段音乐都耳熟能详,闭眼一想,能把电影从脑子里过一遍。

甚至因种种原因掐掉的敌人枪杀村民,在人倒下壕沟时狼狗叼去一只鞋的情节,电影前的一段颇似***原话的字幕与解说词,也记得清清楚楚。那是“背”过了。
开始的一段铺垫很有力度,“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毛***的人民战争光辉思想指引下,在中国***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作战方法,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冀中平原的地道战就是一个光辉的范例。”下接钟声,仰拍的晃动的大钟、钟绳,叠印的“1942”字样。

镜头摇下,是甩动双臂用力拉拽钟绳的高老忠,眼神炯炯,表情刚毅。我小时很习惯听说书的,每年的冬天,都有几拨说书人从这里串村走过,他们也说也唱。《地道战》中有不少“画外音”,那就像说书的一样,给大家当了故事的“旁白”:“1942年,是抗日持久战的第五个年头,日本侵略者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急于要把华北变成‘兵战’基地,大规模地掠夺人力物力资源,从五月一日开始,对我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更加疯狂更加了残酷的大扫荡。

”“残酷的斗争现实,向人民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日寇细碎分割,严密封锁,反复清剿,炮楼林立的大平原上,游击战争还能不能坚持,怎样坚持。

”“你发挥你的优势,我发挥我的优势。你有你的一套打法,我有我的一套打法。你打我时,叫你打不到,摸不着;我打你时,就要打上你,打准你,吃掉你;我能吃掉你时就吃掉你,吃不掉你时,也不叫你吃掉我。整个村庄构成了一座战斗的堡垒。

”“来一个打一个,来十个打五双。”“关起门来打狗,堵住笼子抓鸡”“水是宝贵的,应该把它送回原处;烟是有毒的,不能放进一丝一缕。”“随着战争形势的向前发展,在以防御为主的村落地道之外,又出现了进攻性的野外地道。

”把这些话和画连起来,颇像一篇声情并茂的“电影报告文学”,但我宁肯结合着故事看,完全不是枯燥的“看图说话”。
电影在片名下的括号里写了三个字“教学片”,不知什么意思。

是给电影初学者观摩的电影语言纯正的教材?是初学者的习作作业?据说是对民兵进行传统教育或技法教学的教材。不管什么目的,能把一个“教材”拍成这般水平,当属精品。
这个电影的主题就是“人民战争”,是毛***说的“战争之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电影开头,老村长临死前说的几句话,也是在传达区委指示:“叫我们村自为战,坚持斗争……”。影片中还读了《论持久战》中的一段话:“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大海……”为了突出这个主题,影片开始就让大部队“转移到外线作战”。

为了表现“动员”,电影安排了瞧不起地道战的牛娃角色:“洞口再好,也挡不住鬼子进庄!”“成天黑夜没完没了地鼓捣这玩艺儿,能把黑风口的炮楼挖掉吗!

”旁白中还出现了“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创造这样的阵地。人民,只有人民,才能使用这样的阵地。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最后的解说更直接:“让我们欢呼胜利吧,这是***思想的胜利!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影片最后,仍用向前奔跑的人群注释着“***大海”的形象(那镜头真有力度,真美,能在大平原构思这样一幅画面,可见出导演功力的不凡。人们欢呼着雀跃着潮水般涌来,逆光下,人物晃动的光点,踏起的尘土,直构成一幅气势磅礴的“烽烟图”)。
为了突出这一主题,影片在大结构上,是遵循“防御、相持、反攻”的三个阶段来布局的。为了深化这一主题,影片直率地搬用了《论持久战》的观点,甚至几番出现书的形象。

第一次出现:老村长死前从怀中掏出布包,高老忠打开后,在激越的乐曲声中,心情沉重而果断地包上。第二次:反扫荡受挫,高老忠让林霞读书。第三次:高传宝脑海浮现高老忠形象,又召集大家读书,边读边议。能把一本书的流传和一个村庄的抗战结合起来,能把书中的思想化为群众的力量和实践并取得成功,其结合应该说是水乳交融的。

那时的电影还不兴加学“毛选”的情节,它用了,还用了三次,且大段地读出声来,由于处理得高明、灵活,(三段读法各有不同)效果不夹生,让人觉得真实,亲切,可信。在战争严酷,人民急需指引的时候,有了“理论指导”,颇像及时的雨露甘霖。人家是在灯下认真地学,很朴实地在谈在讨论。

老百姓看电影时也跟着学一学,觉得说得真对。电影上照着做了,可不就胜利了。我还觉得高传宝这个名字也有“传家宝”的意思。从老村长、高老忠到高传宝,喻示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喻示了中国人不屈的斗志,也喻示了“传家宝”指导着抗战取得胜利的艰辛历程。


曾经打过鬼子的姥爷看过电影问我,一个庄的民兵就把鬼子打败了吗?我当时跟他解释:高家庄的政治组织是严密的,它有村长、村支书,有民兵队长,有各游击小组,在鬼子进村时能处乱不惊。

他们也不孤立,有各村的配合支援,有主力部队,有区小队,在关键时候还有武工队、分区主力团。这简直是一个抗日群体的缩影!
这是不是有点“图解”的意思?像是生造一个故事诠释***的思想?我觉得是,连主创人员也承认这一点(从电视上见到高传宝的扮演者说,这是人民战争思想体现最明确最充分的一例影片)。

可回头想一想,哪部电影不是在试图“说明”呢?谁是什么的代表,谁是什么的化身,通过什么表达了什么寓意,又暗合了什么思想,又隐喻出什么意义,又是潜台词空镜头什么什么的。

所塑造的人物,所罗列的事件,所编织的情节,所设计的对话,所选择的场景,等等,哪部电影不是“类型化”的“图解”呢?
(紧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