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彻独臂刀 1967年:张彻《独臂刀》成就划时代的武侠经典

2017-10-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彻被称做是武侠电影的一代宗师,他的"侠气"完全是精神上的,他对香港电影的发展 影响深远.图片来自香港电影资料馆出版的<张彻回忆录·影评集>张彻自称<金燕子>树立起个人风格. <马永贞>一片开启了旧上海黑社会题材这条戏路. <独臂刀>一片确立张彻"百万导演"地位.张彻从影四十多年,随他出身的影人不计其数,左起:李修贤.午马.陈观泰.张彻.姜大卫.吴宇森.狄龙.南方网讯 张彻:以阳刚武侠打破旧腐陈规2000年年初,张彻在

张彻被称做是武侠电影的一代宗师,他的“侠气”完全是精神上的,他对香港电影的发展 影响深远。图片来自香港电影资料馆出版的《张彻回忆录·影评集》

张彻自称《金燕子》树立起个人风格。 《马永贞》一片开启了旧上海黑社会题材这条戏路。 《独臂刀》一片确立张彻“百万导演”地位。

张彻从影四十多年,随他出身的影人不计其数,左起:李修贤、午马、陈观泰、张彻、姜大卫、吴宇森、狄龙。

南方网讯 张彻:以阳刚武侠打破旧腐陈规

2000年年初,张彻在接受香港《电影双周刊》杂志采访时被问到两个“有关21世纪香港电影的切身问题”,第一个“你为什么还拍电影?”回答是“喜欢”;第二个“踏入21世纪香港电影会不会死亡?”回答是“不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电影“起飞”的时期,李翰祥、胡金铨和张彻,是三个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导演。1996年李翰祥在开工作会议时病发逝世,王晶喻之为“战死沙场”;胡金铨一直想拍《华工血泪史》,终于找到资金后,为开拍需先治好心脏病,在动手术时去世;张彻也于2002年病逝。

这一代导演的老去和离世似乎也正切合了香港电影从辉煌走向低落的脚步,不过张彻在回答“香港电影为什么不会死亡”时给出的答案或许能给目前处于史上最低谷的香港电影以几分信心,他的回答是“香港有活力”。

张彻作品《死角》、《小煞星》编剧邱刚健谈张彻

“醉酒说假话”的张彻

邱刚健先生曾在台湾与友人合办《剧场季刊》将前卫戏剧电影作品介绍到台湾,因而得到邵氏公司编剧主任宋淇(张爱玲的好友)的赏识,1966年邀他加盟公司。

后来在邵氏八年,编写不少剧本,曾与张彻合作过四部影片,《大盗歌王》(1969)、《死角》(1969)、《小煞星》(1970,与倪匡合导)和《大决斗》(1971)。并为楚原编剧了《爱奴》(1972)震撼整个香港影坛。

邱先生表示自己在邵氏编剧的几部影片都并不卖座,当时邵氏崇尚拍武侠片,大导演李翰祥和胡金铨于1963年、1966年分别离开邵氏,去台湾另辟新天地,张彻那时则是邵氏武侠片方面最呼风唤雨的人物。1969年应该是张彻尝试多元创作的一年,既有他钟爱的武侠片《独臂刀王》、《飞刀手》、《保镖》的诞生,又有一些现实题材的影片,邱刚健与张彻合作的《大盗歌王》、《死角》应属这一类型。

《死角》讲的也是一种反叛意识,或许这也是公司觉得这种题材影片交给张彻拍比较合适。

说到张彻这个人其实比较复杂,张彻的爱才是出了名的,所以培养出那么多弟子,而这些弟子多为香港电影的中坚,非常尊重他,并继承他的衣钵。他的电影不像胡金铨的武侠片那么精致,似乎还带着毛茬,有很多粗糙的地方,但是电影往往是以它的“不完美”打动观众,好像什么地方还淌着血。

其实张彻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感觉和他本人有一些差别,张彻或许能够用电影来呈现赤裸的情谊,流露出他的真性情和所期许的情感。但是在生活中他行事为人还是十分“小心”,或许与他早年从政有关,所以有一句话大家有同感,张彻是一个“醉酒说假话”的人,即使酒精也不能麻痹他的神经。

香港电影史资深研究学者李以庄回忆与张彻的三次交谈

精神上的一位大侠

张彻一笔“天才字”

早就仰慕先生的书法,看他拍的《金燕子》时,见片中的王羽在壁上题诗,字写得龙飞凤舞、豪气纵横,笔迹圆润俊秀。后来知道是张导演的手笔,先生早在1989年时就对来访者说“从来不会练字,写得是天才字”。他写的是行书,别具个性,并非中规中矩的练字所能达到的挥洒自如,自称“天才字”实不为过。

爱电影与爱才

张导演从北京回到香港,我登门拜访听他谈一些内地的事情,其中说到非常欣赏内地导演何平拍的《双旗镇刀客》,说该片的摄影师是他从助手当中训练出来的,跟了他十年,终因《双旗镇刀客》一片获得最佳摄影奖,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精彩观点值得汲取

1997年香港回归后,又曾拜访先生,他提出了几个精彩的观点:1、主旋律我很拥护,但可有多种拍法。2、《阿甘正传》实际上是美国的宣传片,但你看了觉得好看,这是艺术手腕的问题,艺术手腕不高,真事也令人觉得假,英国片总讲美国好,但他们注重艺术手腕,别人认为是商业片,不觉得背后的宣传。

3、我们不必觉得洋人比我们高,但也不忌讳我们技不如人,吴宇森去美国时我送了他八个字“美国技术、中国内容”,“中国内容”并不是让他拍落后的东西,而是拍人情世故,我们让外国人知道人类是一样的,东方人并非特别古怪一族,也不是只会“打功夫”。

4、商业化是走向群众,包括邵逸夫、邹文怀都不主张曲高和寡,把电影拍给少数知识贵族欣赏。当然,不正当扒钱的有,但市场自会淘汰。5、文化是互相影响的,香港电影一定会受外来影响,也一定会影响外国,这种影响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至今越来越明显。对文化,中华民族应没有自卑。

先生被称做是武侠电影的一代宗师,但他只是在理论上对功夫有兴趣,实际上是一个连太极拳也不打的人。但是他的“侠气”完全是精神上的,他是一位精神上的大侠。采写/整理:记者张悦

■影响

《英雄本色》:吴宇森深得师道

张彻的手下弟子个个争气,王羽、姜大卫、狄龙、陈观泰、李修贤后来都是既能演又能导的风云人物。不过,要说真正继承恩师衣钵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则是吴宇森。

张彻影片中阳刚美学和男性情谊的独特理解,对吴宇森影响很大,上世纪80年代他自《英雄本色》后形成的“暴力美学”,影片中丰沛的兄弟情谊与豪情义气也很容易看出张彻的师承渊源。

《刀》:徐克与张彻血脉相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武侠电影又一浪潮的降临,张彻的《独臂刀》再次展现经典魅力,徐克翻拍《刀》,不仅残障断刀功夫拍得原始惨烈,视觉效果前所未有的凌厉惊人,更将原作的浪漫激情变奏为暴烈的绝望,或许是徐克感到此时的江湖比彼时的江湖更加险恶。《刀》是一部完全不同却与《独臂刀》血脉相通的徐克作品,也是对《独臂刀》的一种另类解读。

《杀死比尔》:昆汀向港式武打致敬

昆汀·塔伦蒂诺多次声称,《杀死比尔》是向影响他一生的香港武打片致敬,他希望打造融合香港旧式武打精髓的“新昆汀风格”。为此,《杀死比尔》的片头出现的是邵氏的片头画面,塔伦蒂诺特地请了袁和平做武术指导,刘家辉在片中还扮演了不止一个角色。《杀死比尔》的上下部也可以看出昆汀对日本剑道和中国功夫截然不同的态度。整理:张悦

■电影笔记

雄性张彻

如果说电影是有性别的话,那么张彻绝对是第一个将中国电影贴上性别标签的导演。

正如许多人将他的《独臂刀》划做是他个人和香港类型电影时代之作,在中国电影中最早结帮组派的也是他———“张家班”的出现。从张家班第一代弟子狄龙、姜大卫、陈观泰、李修贤、王钟到第二代弟子傅声、戚冠军;然后到第三代也是最后一代弟子鹿峰、孙健、郭追、罗莽等,完成了张氏在中国电影中最彻底的地位。虽然到了晚期他的作品的确一部不如一部,但任何人对他都会脱帽致敬。

张彻“嗜血”。在他之前的电影(不止是中国电影)从来未曾见过什么叫“盘肠大战”,什么叫“血肉横飞”。这是他的首创,连好莱坞都要学他。张彻只讲阳,不讲阴,没有人可以记住他的任何作品里面的女性印象。他面对的永远是刀山火海;因此他好走极端,好斗,好勇。就像《洪拳小子》嫉恶如仇,就像《报仇》那样恣意放肆,就像《少林五祖》“遇佛杀佛”。

张彻最强调男人间的情谊。这比什么都重要。比报仇雪恨、保家卫国、武林试剑和业建千秋都重要。就算故事是写家国恩仇,但骨子里仍是男人世界。女人、老婆、女友在他这里如敝履。这就是张彻的作品。最重要而必须的是:一定要让他们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也因此,师从张氏的吴宇森,也承传了他师傅最重要的这一面。

刚刚去世的香港资深电影记者林冰在生前很早时就向我们这些晚辈讲过张彻这样一个故事:张彻乘坐当时香港第一部最具男人性格的银灰色雪铁龙跑车到达邵氏片场,他的司机下车为他开门,但此时行动已有些迟缓的张彻其身体刚钻出车厢,手还扶着车厢边时,司机就忙不迭地大力关上车门,“嘭”地一下车门重重将张彻的手指夹住,人们登时都吓坏了,司机脸色大变,马上拉开车门,只见他老人家只是甩甩手,然后竟像若无其事般离开了车,不但没有叫喊半句,更没有责怪司机。

别说是目睹现场的人,就算是我们这些听这故事的人也听呆了。“这就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他不应该当导演,应该去当邱吉尔。”林冰当时说。

为什么会将他和丘吉尔联想到一起?因为张彻从影前是从政的。因为张彻和丘吉尔一样喜欢抽大雪茄。当然,还有他那如此淡定的大政治家风度。但张彻作品太阳刚、太雄性的同时,也永远粗枝大叶。所以,张彻最后还是只能当上个大导演而当不了一个大政治家。□列孚(香港资深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