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中船 追记福建高院退休干部王荣生:烈火中永生

2018-0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听说他的救火义举,所有熟悉他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他这样做一点也不奇怪,关键时刻他一定会冲在最前方.40多年前,当看见坡上停着的一辆小车突然

听说他的救火义举,所有熟悉他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他这样做一点也不奇怪,关键时刻他一定会冲在最前方。40多年前,当看见坡上停着的一辆小车突然后溜,危及行人和车辆安全时,王荣生就曾奋不顾身用双手拼命顶住车辆,导致右手虎口被夹得血肉模糊,落下三等残疾。见义勇为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成为他的自觉行动。

心中有党不忘恩

提起王荣生,认识他的人都说,他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党给了我美好生活,我常常幸福得流泪”。

福建高院办公室调研员唐一民至今难以忘记,2013年5月王荣生提任副处级调研员后,难掩内心的激动和感恩,在办公室泪流满面的场景。王荣生说:“是党的关心和培养,使我从一名职工成长为副处级干部,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回报组织的关爱。”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铿锵恢宏的誓词,久久回荡在福州市鼓楼区天骐路海景花园一户住宅的大厅中。这是王荣生生前组织家人开展纪念党的生日活动的一个镜头。在王荣生眼中,共产党先进不先进,关键看党员,他坚持努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树立共产党员良好形象。

走进王荣生家中,雪白的客厅墙壁上,有一面鲜红似火的旗帜,锤子镰刀闪烁着金色光芒,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永恒不变的忠诚。据了解,每逢 “七一”、国庆等纪念日,王荣生就会带领家人向庄严的党旗敬礼,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朗诵红色经典诗歌、唱红歌等。

他把家里当作上党课的“最佳阵地”,常常在晚饭后,组织家人学习《人民日报》《福建日报》上的重要文章,教育家人要跟党走,即使在儿子参加高考的前夕也没有中断过。妻子李惠英劝他不要这样“折腾”,王荣生总是耐心地说:“对党忠诚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我们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感谢党恩。”

王荣生爱听别人叫他“红色宣讲员”,他津津乐道于传递党的声音。对于如何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他有自己的秘诀,即常修“四门功课”:每晚必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每天必读《福建日报》,每天必写点心得笔记,有条件必做点读报剪贴。

他有一本封面上写着“人民不会忘记”的厚厚剪贴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贴满了政治理论学习文章、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等。每次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他总是认真准备,抢着发言,结合自身谈学习心得体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每年年底,王荣生总要回过头仔细查看一年来的组织学习情况并进行小结。

王荣生走到哪里,就坚持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哪里。1996年夏天,福建高院团总支组织青年干警重走红军路,王荣生作为军转干部参加了活动。他担任旗手,兴高采烈地扛着鲜红的团旗一路走在前面,从三明到瑞金,他一路上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为大家讲解了遵义会议、延安整风、抗美援朝等党的光荣历史,不时博得干警们的阵阵喝彩与掌声。

大家合影留念时,他还郑重地从怀里掏出一面党旗作背景,使年轻干警受到了深刻的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在南平市气象局工作的王荣生外甥女张晓雯告诉记者:她在福建师大读书时,周末常常去舅舅家玩,舅舅每次都不厌其烦地叮嘱她要积极入党。舅舅还常常给亲朋好友寄送党报党刊复印件,并附言要细细学好好用。每逢国庆,王荣生总是自掏腰包购买国旗送给小区挂上,并解释说:“很多人都只知道国庆节是黄金周、旅游周、放假周,忘了它的真正意义。我希望通过送国旗的做法,提醒大家这是祖国的生日。”

心中有民不忘本

在初中同学叶祖祥的眼中,王荣生从小就充满爱心,乐于助人。

1970年,王荣生在政和一中读书。每到周末,他从政和城关回石屯镇王山口村,路见老爷爷挑柴火艰难行走,他主动上前帮助挑几程;见卖水果的妇女推不动三轮车上坡,他用尽全力帮忙推行,推到平坦的地方才肯离去;见农民疏通水渠,他就下去帮助清理垃圾;谁家地里庄稼收不完他就不声不响地过去帮忙……每次都天黑了才到家,被沿途群众称为“小雷锋”。

有一次,王荣生母亲生了重病,他从生产大队借来一辆板车拉着母亲去政和看病,一路上很多群众都纷纷围过来慰问,并称赞他妈妈生了个好儿子。

入党后,王荣生更是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群众的事能看见的都要管。2010年春节前夕,他回到南平市陪伴父母过年,黄昏时在延平区街上遇到一个讨饭的老人,他掏出100元塞进老人口袋说:“老人家我看到你就想到我的母亲,大过年的你应该回家与孩子们团聚。”有人问王荣生:“她是你的亲戚吗?你怎么对她这么好?” 王荣生听到后回答:“所有的群众都是我的亲人。”

在许多人心中,王荣生如一缕阳光、一阵春风。他来了,就会留下温暖。政和县石屯镇村民苏梦新的妻子得了肝癌家庭经济困难,王荣生知道后每次到政和都要前往看望资助;王荣生出差到镇前人民法庭,偶然发现那里的门卫刘成康家庭贫困,就积极帮助协调落实医保社保事宜;有时到菜市场买菜,王荣生看到乡下农民卖剩的菜就全部买下;看到来省城信访的困难老人,他为她买饭并劝她趁热吃,别饿着了;每到大年三十,他总要抽空请小区保安吃年夜饭,晚上7点多全家人都还在眼巴巴地等他回家吃团圆饭。

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有王荣生的身影。有一次,他所在小区有栋楼楼层漏水,上、下楼层业主小林与小吴产生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不肯让步,矛盾愈演愈烈。此时临近春节,小区物业与业委会多次调解都不成功。

王荣生决定换着从另一个角度试试。他先搞清楚双方的家庭背景,发现都不缺钱,工作单位又好,就是为了争口气。晚饭后,王荣生请双方到家里喝茶,不讲“漏水事件”,只讲远亲不如近邻的故事,并从健康、事业、生命等生活各个角度来说明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性,说得双方都有说有笑了。见时机成熟,他趁热打铁提出解决方案。最后,“漏水事件”圆满得以解决。

“群众的事无小事,处理得好坏往往决定了法院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王荣生常对院里年轻干警这样说。

2014年8月的一天下午,福建高院立案一庭的内勤小高接到王荣生的电话,说是有该庭的信访件请领回去。因为手头事情多,小高打算第二天再去领取。没想到快下班的时候,王荣生拿着信访件送到小高办公室,对小高说:“知道你很忙,就给送过来了。”并认真地告诉小高:“群众的信件都不是小事,一定要及时领取抓紧办好。”“他对群众的真心真意真情,让我深受教育。”小高饱含敬意地回忆。

心中有责不懈怠

一个人一旦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他的身心就会融入其中,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1984年4月,王荣生从部队转业到福建高院,他先是在行装处车队开车。他爱车惜车如命,每次出差回来,总是把车擦洗得干干净净;车子有了哪怕一点点小毛病,他都放心不下,非修好不可;他从不开“疲劳车”“斗气车”,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行车经验,对道路、季节、车况、任务等不同因素影响下可能引发的危险点进行认真分析,向领导提出了许多安全行车的意见建议。

凭着过硬的驾驶技术,他成功创造了行车百万公里无事故的佳绩,被福州市评为先进驾驶员,并授予百万公里安全奖章。

1989年,因工作需要,王荣生调整岗位到福建高院办公室,负责院机关信件收发工作。这一干就是25年,经手了数十万件信件、文件等,做到了“一件不少、一件不错、一件不漏”,连续22年被省直机关公文交换站通报表扬。

“一件不少、一件不错、一件不漏”,王荣生把这12个字打在纸上贴在办公室的墙上,时时刻刻警醒鞭策自己。每天早上一上班,他就马不停蹄地对每一封机要文件严格履行登记、签收等手续,然后准时赶往省直机关公文交换站;每天下午15时,他将大包小包的邮件打包成捆装到平板车上,从六楼拉到一楼,一捆一捆地装车送往邮政机要部门。

在老法院审判大楼时,由于办公条件有限,有很长一段时间,收发室设在没有空调的走廊尽头。炎热的夏日,大家都在空调房里办公,王荣生提着成捆的机要件跑上跑下,常常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他把一条毛巾挂在肩上,时不时擦擦汗,但从没叫过一声苦。每次遇到有急件要送出,他总能随叫随到。大年三十,大家都在家里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他还甘受寂寞,坚守岗位。

针对福建高院各个部门的内勤新手多的情况,王荣生积极主动对他们进行“传帮带”,教他们如何准确无误地编写机要号、粘紧机要信封、捆紧机要绳子等。有人问他:“你天天干着这种琐碎的工作,心里烦不烦?”“我做的工作虽然不起眼,但也是在为法院整体工作尽职尽责,我很快乐。”王荣生没有一句怨言。

“保密工作无小事, 未雨绸缪才是真。”对于保密工作,王荣生的思想之弦绷得特别紧。福建高院民三庭的年轻干警曹慧敏讲起王荣生的保密故事就不禁哽咽。2012年春日里的一天,外面下着倾盆大雨,她看见王荣生下车后把机要文件箱紧紧抱在怀里,生怕有一滴雨水滴到箱子上,他头上身上都湿漉漉的,但他全然不顾。有一位院领导称赞:王荣生背着机要文件箱的神情,就如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面的中共党员,让人肃然起敬。

有一段时间,王荣生还担负着全院保密废纸的化浆任务。每次他都不辞辛苦地押解装运保密废纸的专车,到了纸厂还要亲眼看到每片纸都倒进化浆池销毁才放心离开。有时遇到化浆机器出故障,他就在那边等。化浆师傅出于好心劝他说:“老同志,你放心,我们会做好的,你请回吧。” “那不行,没有亲眼看到保密废纸入池,任务不算完成。”王荣生固执地说。

“收发是人民法院的窗口,事关全院机关的正常运转,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责任态度,老王20多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不’诺言,实在难能可贵。”福建高院办公室主任董明亮感叹说。

心中有戒不妄为

古人云:“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王荣生是山东莱西人,父亲南下干部,母亲曾在公安部门工作,王荣生自幼生长在一个家教极其严格的家庭里,让他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了良好的品格。

参加工作后,王荣生办公事精打细算,斤斤计较是出了名的。调整到办公室收发岗位后,他的这种习惯并没有改变。他根据各类信件寄送对象的不同和时间的缓急,要求院机关每位内勤在不违反保密规定和保证信件按时送达的条件下,能走挂号的不走快件;能走交换的,不走邮寄;能用小信封的不用大信封;信封信息必须填写规范、字迹工整,以免造成退件导致浪费等。

有些新来的同志觉得他小题大做,王荣生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他们算“经济账”:“一封信至少可以节约0.

8元,我们每天进出这么大量,一年能省多少钱,十年又能省多少钱?”每次去寄送交换件时,王荣生都会留心把别人剩下不要的绳子拿回来再利用。有人开玩笑地说他是“小气鬼”,他总是理直气壮地反驳说,这是“变废为宝。”

福建高院的许多干警还清楚地记得:他在车队时,车队安全奖、油料补贴从来都不拿,甚至驾驶员补贴也不要;他每次当群众演员,不要补贴,还自己买饭吃;他通宵达旦为院机关绘制宣传画,却拒绝申请补贴……

但打开王荣生的笔记本,他参与的公益捐款历历在目:顺昌水灾捐300元,政和一中建科技楼捐1000元,家乡建设云根书院捐1000元、成立福州五一广场激情合唱团捐1000元……

“他对公益事业慷慨大方,对自己却十分苛刻。他牺牲后,家人找遍了他的衣橱,没有发现一件像样的衣服。”叶祖祥充满敬意地说。

“清正廉洁不能只挂在嘴上,需要从小事小节做起。”这是王荣生对“守纪律、讲规矩”的理解。2012年秋日的一天,王荣生驾驶着警车送机要件归来,路上被一个个子矮小、皮肤黝黑的年轻女子拦住求助。王荣生停车上前了解情况后得知,这个宁德乡下来的当事人小胡遇到法律问题,不知到哪里咨询,就耐心地为她讲解了有关法律规定。

小胡非常感激,几天后专程送来了一只自家养的兔子表示感谢。王荣生说:“虽然一只兔子不会特别贵重,但违反纪律的事情我坚决不能做,你请回吧!”

在法院工作30多年,王荣生始终守牢廉洁自律的底线。他跟家人约法三章:不得接受亲戚朋友有关案件的请托。遇到为案件找上门来的亲朋好友,他总是耐心为他们讲解法官职业道德、法官的行为规范和审判工作纪律等,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与自己同念“廉政经”,共筑“防火墙”。

王荣生总是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却从不肯用法院干部的身份为自己和家人谋私利。儿子王旭东大学毕业后有段时间工作不稳定,儿媳邓媚娟曾想请王荣生出面给老公在机关单位谋个差事,没想到被王荣生一口回绝,说:“我家从来没有走后门的先例,自己的路自己走,靠自己才算是好汉。”“我以前还有点怪父亲,现在才感受他对我们的真爱和厚望。”邓媚娟泪水涟涟地说。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王荣生和我们永别了,福建高院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八闽大地失去了一位好干部。他走过的一步步足迹,成为人们追忆的起点,熟悉和不熟悉王荣生的人用各种方式寄托哀思。

斯人虽逝,浩气长存。他以破茧化蝶的生命,把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写在广袤的山川上;他用奋不顾身的行为,把法院干警捍卫正义的歌声奏响在天地间。他的事迹永远值得铭记,他的品格永远值得学习,他的精神永远值得传承。

(图片由王荣生家属提供)

手记:人生需要一种精神追求

一个人没有一种精神不行,一个社会没有一种精神也不行,一个时代没有一种精神更不行。

连日来,王荣生奋不顾身冲入火场救火,并与歹徒英勇搏斗壮烈牺牲的事迹在八闽大地被广为传诵。人们在为英雄壮举感动的时候,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位已经退休的法院干部做出这样的选择?梳理王荣生成长历程和思想脉络中的点点滴滴,不难发现,英雄的行为从来都不是偶然的,是和他坚守理想、无私奉献的一贯作风息息相关,是和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紧紧相连,是和他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密不可分。

也许有人会说,面对火情,王荣生完全可以了解清楚火势后再做选择,可他没有!他完全可以将年迈的母亲妥善安置后再做决定,可他没有!他完全可以报警后等候消防官兵前来扑救,可他还是没有!当时下一些人还在为“扶与不扶无比纠结,功利与道义难以取舍,漠然视之与热情相助无从选择”时,王荣生毅然决然地以最快速度“逆火而奔”,生动诠释了“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的深刻内涵。

王荣生的牺牲,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伤痛,更给我们带来了荡涤灵魂的震撼。他用汗水、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光彩照人、精神不朽的诗篇。这诗篇,将永远铭刻在八闽大地每一位法院干警的心中!(记者 詹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