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周成刚妻子 新东方周成刚:名校梦与自我成长

2018-04-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许多人从小到大都有一个名校梦.我们一开始并不知道什么是名校,为什么要进名校.小时候总是父母在前后张罗,中学时代有了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夹杂着社会的压力,逐步变成一种主动或被动的追求.这种追求名校的冲动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发强烈,因为我们内心明白,能否进名校关系到未来的许多机遇和选择.于是,为了赢得这些机遇和选择,大家从小学甚至学前就开始为冲刺名校做准备了.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优秀的小学,干脆拖老带小在好学区重新买房,安营扎寨一住就是好几年.这些家长把自己的工作搁置一边,甚至委屈自己,放

许多人从小到大都有一个名校梦。我们一开始并不知道什么是名校,为什么要进名校。小时候总是父母在前后张罗,中学时代有了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夹杂着社会的压力,逐步变成一种主动或被动的追求。这种追求名校的冲动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发强烈,因为我们内心明白,能否进名校关系到未来的许多机遇和选择。

于是,为了赢得这些机遇和选择,大家从小学甚至学前就开始为冲刺名校做准备了。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优秀的小学,干脆拖老带小在好学区重新买房,安营扎寨一住就是好几年。

这些家长把自己的工作搁置一边,甚至委屈自己,放弃生活中的许多追求和享受,希望孩子小学毕业时考入重点中学。家长心里清楚,冲进重点中学意味着孩子离著名大学只有一步之遥了。

近几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学生的名校梦也从本土延伸到了海外,尤其是世界教育强国--美国。大家都相信,如果能够顺利踏进美国著名大学的门槛,我们自然就倍增了竞争力,毕业后就可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一份好工作可能意味着一份较好的收入、一种荣誉和社会地位、一种高品质的生活,甚至更好的职业发展,更多的成绩和贡献。

虽然这是一种美好的假设,是一种纯粹的逻辑推理,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假设和逻辑推理背后的沉甸甸的期待。

首先,许多美国高校受人追捧是因为这些学校声名显赫。学校里有许多有名的教授和学者,他们每天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并带领自己的学生,在科学和思想领域不懈地钻研和探索。他们代表着学术界的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驱动引擎,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其次,名校有名是因为毕业生中出过许多名人,他们在商界、政界和军界等做出了卓著的成绩,甚至名垂青史,让后人永远纪念,并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的榜样或楷模。

许多学生渴望走进这些名校,是希望自己能够和他们一样优秀,跟随他们的足迹,发奋图强,为自己的国家或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作出同样杰出的贡献,为当代社会和子孙后代造福。再次,人们喜欢去名校也是因为名校里还有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

他们十几年如一日,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不屈不挠,永不放弃。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无论是在学习、考试还是在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有着优秀的表现,也取得了不少骄人的成绩,并开始展露他们的潜能和领导力,这些学生中有许多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和这些学生同行,我们都会受到鼓舞和激励,成为一个优秀集体的一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读大学期间正是我们价值观形成和定型的时候,周围的许多优秀的习惯和价值取向都会让我们耳濡目染,最后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我们,激发我们不断向上,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当然,上面提到的都是名校中一些涉及人的因素;除此以外,名校还有许多其他吸引我们的因素。一流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室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诸多方便。许多西方强国对教育的投入颇大,这种对教育的高投入为学术研究和教授们专注于日常教学活动和安心搞科研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正是在这种保障之下,许多伟大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得以在校园里薪火相传,人们乐于钻研,勇于探索,求新求变,把学生培养成好公民,让他们把世界的责任当成己任,胸怀全球。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和一帮优秀的同学交流切磋,聆听学科带头人和智者的教诲,以诸多前辈为榜样,久而久之,我们自己就会发生由内到外的改变。从一个简单技能的掌握,到行为方式,再到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所有这些都会随之发生变化。

可以说,精英教育不仅是对谋生技能的培养,更是对一个人的全面改造,是综合素质的提升。而综合素质的提升,则会为身处21世纪的我们在个人职业生涯中赢得更多的机会。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大家都很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能够进入美国顶尖学府的学生总是极少数。面对如此残酷无情的竞争,为什么我们对名校还是如此一往情深、初衷不改呢?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大家都很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能够进入美国顶尖学府的学生总是极少数。面对如此残酷无情的竞争,为什么我们对名校还是如此一往情深、初衷不改呢?

其实,我们都明白,上美国名校不仅仅是去见几个名教授、读几本英语书,更重要的是读"社会"这本综合教科书。留学既是为了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也是为了视野的开阔、阅历的丰富,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生命的全新体验。

我们孤身负笈海外,为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厮杀拼搏,这是一种我们从未有过的体验。我们挑灯夜战,把成堆的课本啃下来;我们放弃派对,在实验室废寝忘食;我们和教授面对面,用并不地道的英语表达我们的真知灼见;我们把中国文化带出去,把世界先进的理念带回来;这些都在提升我们的能力。

留学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异国他乡生存,如何战胜不同文化带来的差异和不适应,如何勇敢地去面对可能的偏见和歧视。我们独自承担学业、专业和就业的压力,忍受莫名的挥之不去的孤独,品尝生活和爱情的无情和无助,这些留学体验都将成为我们生活中刻骨铭心的记忆。

当然,我们也会看到一个多彩的世界,感受多元文化的包容,体会不同的视角和世界观;我们看到不同的风景,体会不同的教育和政治体制,结交不同肤色和种族的朋友;我们战胜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体会努力后成功的喜悦;我们搭建中国和世界交流的桥梁,我们将成为世界进步和发展中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

这就是我们的收获。我们走出去了,我们经历了,我们才会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天空有多么高远,我们生活的道路有多宽,我们的责任有多重,这就是一种成长。

总而言之,追求名校只是我们为了达到一个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自我的成长才是我们追求名校背后不变的原动力。

每个想上大学的人大概都有名校梦,我也不例外,但是进名校我们需要具备名校要求的一些硬性条件。然而,我们每个人的优势不尽相同,获取这些条件的时间也会前后有别,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或者说逐步去实现自己追求的名校梦。

记得高考时我想进中国最好的外交官的摇篮学府--北京外交学院。那年成绩考得还不错,但因为政审不过关(据说家庭至少要三代贫农,我家是中农,另外我高中毕业时还是非团员分子)没能如愿,最后去了苏州大学英文系,后来留校做了大学老师。

上世纪90年代出国留学时因为偷懒,也害怕考GRE,又因为有同学在澳洲,于是去澳洲的Macquarie University读了个传媒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考到英国广播公司做了几年亚太部的记者,后来受老俞之邀回国加盟了新东方,先担任上海新东方学校的校长,接着担任北京新东方学校的校长,集团常务副总裁,现在担任集团的执行董事。

工作、职业发展和生活都还算顺利,读大学和研究生的学校也都很好,但这么多年来,我心中对世界顶尖名校的渴望并没有因此而结束,相反还常常惦记着什么时候去哈佛大学或哥伦比亚大学读个教育管理学的博士学位。

也许我的想法并不现实,或者说也没有必要,甚至我根本无法割舍工作了接近13年的新东方和我周围的朋友、同事。

不过,当今天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我突然发现我自己离世界顶尖名校越来越近了,过去日积月累的经历陡然间变得弥足珍贵。大学老师的经历、澳洲留学的经历、英国记者的经历,尤其是在新东方的教学管理和参与把新东方成功推上美国纽交所的经历,构成了我与众不同的教育和教育管理背景,这些背景又可能成为我申请攻读哈佛大学教育管理学博士学位时的独特经历和砝码。

也许最终我还是没有走进哈佛大学,但是我发现自己在追求名校的过程中成长了,我现在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勇气去面对生活,面对挫败和成功,宠辱不惊,从容地生活下去。

是的,我相信我们可以用一辈子的努力走进我们梦想的世界名校,因为我们一路都在成长,这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作者简介:周成刚,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