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润秋颜事龙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产生 黄润秋当选理事长

2017-05-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月6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大会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尚勇.环境保护部副部长黄润秋.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孟伟到会致辞并作重要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环保战线的400余名会员代表和科技工作者出席会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民政部.环境保护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兄弟学会等机构到会祝贺.环境保护部副部长黄润秋在致辞中表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当中,经济总量较快增长,各类污染物排放量仍处高位,粗放型.累积型.

1月6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大会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尚勇、环境保护部副部长黄润秋、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孟伟到会致辞并作重要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环保战线的400余名会员代表和科技工作者出席会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民政部、环境保护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兄弟学会等机构到会祝贺。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黄润秋在致辞中表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当中,经济总量较快增长,各类污染物排放量仍处高位,粗放型、累积型、区域空间复合效应将更加明显,经济发展压力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近年来,我国启动实施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环保法》,已经取得初步效果。2015年,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74个城市的细颗粒物浓度,相较2014年有所下降,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I至III类比例提高到66%。当前,环保仍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是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既是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窗口期、转折期,也是攻坚期。

黄润秋强调,落实环保“十三五”规划对于实现我国环境质量改善总体目标十分重要,要将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加快推进以下各项工作:落实环境质量改善指标分解,推进“排放许可一证式管理”,落实排污主体责任,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加大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执法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科学决策水平和执法水平;促进绿色生态生活方式,调动科技、产业、公众等各界参与环境质量监督和污染治理工作。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尚勇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历届理事会和全体会员对环境科技发展、对我国环保事业所做出了的辛勤努力和卓越成绩。长期以来,环境科学学会在学术交流、科学传播、人才举荐、技术咨询、科技奖励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充分发挥了智力密集的优势,为推动我国环境科学进步和环保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尚勇还对学会的改革发展提出期望:一是要加强政治引领,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二是要加强国内外学术和技术交流,促进环境科技不断创新突破。三是要有效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四是要挺进经济建设主战场,有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五是要大力加强环保科普工作,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据了解,会议当天,还审议了该学会第七届理事会5年以来的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经过与会代表的民主选举,产生了第八届理事会及第一届监事会。环境保护部副部长黄润秋当选为理事长,王志华为秘书长。学会还向第八届理事会的顾问、名誉理事与名誉理事长颁发了证书。

大会还通过了学会章程修订草案、会员会费标准等多项决议,突出了学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四服务”职责定位。

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黄润秋在大会闭幕式上强调,学会将坚持章程规定的“四服务”职能定位,现阶段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搭建“大学术”平台,围绕环保科技创新全链条,集成各方信息、聚集各类创新资源,推动强化产学研用等各环节的支撑、联动等;在技术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建立联系和反应机制,让科技成果转化更便捷。

二是推进“科普信息化”,围绕建设者、传播者、受益者,建立普惠共享、立体互动、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环保科普服务产品的“大传播”平台,进一步推动环保科研院所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促进环保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既要围绕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准确、便捷的为公众解疑释惑,把道理讲清楚;也要将提升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监测,有重点、针对性地传播环境与健康相关理念和知识,倡导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有策略地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交流,以理性共识促进社会共治。

三是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试点任务,围绕科技类公共服务职能,主动开展前瞻性研究部署,如环保领域科技评估、技术标准研制、专业水平评价以及科技人才社会评价、科技政策咨询等,深入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移趋势,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形成“承能”清单,积极争取承接更多适合学会承担的科技类公共服务。

四是强化会员服务,围绕互联网核心手段加强对会员的网上联系和服务,让会员能在网上找到组织、参加活动、向学会咨询求助,拓展有利其开展学术交流的空间、拓宽其服务社会的渠道、畅通其表达诉求和谏言献策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