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自传读后感 《甘地自传》读后感1400字

2018-03-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甘地在很多人心中是个谜.这几天连续翻阅了<甘地自传>,这个谜好像解开了,但不尽然.谁能说谁能真正进入另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呢,更何况是甘地的内心世界.读甘地的自传心情很复杂,一会儿觉得自己跟他很接近——到那是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里集结的宗教情绪与他的合拍和亲切;一会儿又觉得距离他那么遥远——书中展示的印度与中国的文化历史差距几乎使我震撼.        书本中的印度给我一种集中的印象:宗教的虔诚和民族的屈辱.这些也都集中体现在甘地身上.这两点是甘地之所以最后成为圣雄不可缺少的重

        甘地在很多人心中是个谜。这几天连续翻阅了《甘地自传》,这个谜好像解开了,但不尽然。谁能说谁能真正进入另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呢,更何况是甘地的内心世界。

读甘地的自传心情很复杂,一会儿觉得自己跟他很接近——到那是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里集结的宗教情绪与他的合拍和亲切;一会儿又觉得距离他那么遥远——书中展示的印度与中国的文化历史差距几乎使我震撼。

        书本中的印度给我一种集中的印象:宗教的虔诚和民族的屈辱。这些也都集中体现在甘地身上。这两点是甘地之所以最后成为圣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我也想到,在印度这个地方出现甘地和特雷莎修女都不是偶然的,这是个纯粹的民族。         他的自传实际上更像是一本《忏悔录》,比卢梭的自责丝毫不差。

甘地在书中尽量公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记不得为什么一看到甘地的自传就买了回来,其实我买过很多书都是和这本自传一样的命运:让它长卧书架落满灰尘。

那天我突然把它抽了出来,为了让我有兴趣,我挑选那些最吸引我的部分。我一直知道甘地曾经禁欲,并且彻底禁绝性欲,所以我要看他的思想根源。我随手翻到"父亲去世与我的双重羞辱"这一节。

其实我可以把这本书称作是"节欲的甘地",讲述他的各种节欲,不仅仅是节制性欲。         甘地13岁童婚,据说他很快就"使用了丈夫的权利"。

在17岁的时候他已经做父亲,陷于情欲甚至使甘地的学业受到影响。16岁那年,深爱父亲、一贯孝顺的甘地正在妻子身上欢愉的时刻,父亲撒手人寰。在父亲病危的时候,他从父亲的病榻旁走开回到床上5分钟就有人突然跑来告诉他父亲去世的噩耗。

甘地后来一生都在反对童婚。         甘地一家都是极度虔诚的印度教徒。节制自己在各方面的欲望其实是他们一家甚至是全印度教民的习惯。

当我发现这一事实的时候几乎不敢相信: 他们的宗教竟然要求素食,吃肉是大逆不道的。中年以后甘地发誓连牛奶也不沾,彻底素食。当甘地的妻儿病危的时候,医生建议必须进食牛肉茶汁以补充体力抗衡,甘地作为可以主宰他们命运的父亲和丈夫他断然拒绝,而病人也都和甘地一样。

不过上帝屡次最后救助了甘地使他的家人都转危为安。到老年甘地甚至禁止食盐。         甘地的"非暴力"其实是其宗教信仰的延伸。

不杀生,当然必须"非暴力"。这并非一项明显的政治策略。年轻时甘地在南非曾经长期生活,在那里作为一个普通的印度人受到白人的极度屈辱时,比如白人平白无故给他几个耳光,他也绝不还手。

不过,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习惯,同时是一种性格:甘地是个极其羞怯内向的人。作为律师第一次上法庭他甚至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不得不退庭把代理费还给当事人。

这样一个人很难想像会使用暴力。         甘地的一次又一次绝食这样看来也很自然。他们的宗教本来就有各种的绝食习惯,他母亲就经常绝食。比较宽泛的绝食是不吃主食,再严谨的绝食连蔬菜也不吃,极端的绝食只是喝水。

甘地在32岁开始与恩爱的妻子分居之后,为了减少性欲甚至牛奶和蔬菜也禁绝了,只是吃水果与于果。最终甘地的节欲成功是在36岁。甘地说:克服情欲一点也不比用武力征服世界来得容易。

让我奇怪的是,这样一个严格的人,在对待别人时的宽容和谅解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这一点来自于他的善良和博爱。他的高尚人格不仅建立在智慧之上,也建立在意志的壮观城堡上。         甘地的一切行为几乎都可以在自传中找到明确的答案。

这是我喜欢这本质朴老书的一个原因。在这本书中我寻找到一个澄明节制的世界。与其说甘地的人生是政治实践的,如说是生命实践的。

甘地 自己给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名字是:真理的实践。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做到洁身自好已经不容易了,节欲在今天提起来就像一个黑色幽默。欲望的无限膨胀与生命的内敛纯洁渐渐在我这里有些区别:有信仰的人是幸福和值得尊敬的。 《名人传》读后感,读名人传后所思所想名人传读后感700字名人传读后感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