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2018-01-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展示了开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宏伟蓝图的新篇章,<决定>明确:谱写新篇章就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过程,保证过程有效实现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框架中,系统部署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方略,强调"必须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展示了开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宏伟蓝图的新篇章,《决定》明确:谱写新篇章就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过程,保证过程有效实现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此框架中,系统部署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方略,强调“必须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深刻领会这个系统部署的战略价值,切实贯彻其基本方略的具体要求,既是广泛影响社情民意人心全面和谐的焦点问题,也是紧密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整体协调的重大问题。做好了,社情民意人心优化互动,改革发展稳定良性循环。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国***领导社会建设的责任得以更加清晰的定位。

一、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民生问题,主要概括了广大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等等。从执政理念层面正式关注民生问题是在党的十七大,这次大会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在安排“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直接命题“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提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 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具体要求:“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党和政府的这些部署,不断转化为民生改善的巨大成果,我国最低工资标准近3年年均增长21.8%。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一系列民生保障措施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城乡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医改,至2012年已有13亿人参保,基本医保已覆盖96%的人群;保障房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2年10月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

59亿人,加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总计覆盖超过7亿人。

2012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安排合计13848亿元,增长19.8%;用在农业水利、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与民生相关的支出安排合计15124亿元;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合计12286.6亿元,增长17.9%

四川省自2010年开始实施以“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民族地区帮扶、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十大民生工程”并细分为75个分项,2012年全省投资1080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计划投资840亿元增长28.6%。截至2013年10月底,四川“十大民生工程”执行总额已达1387.43亿元,占预算安排总额的111.1%。

从社会的角度看,2013年“两会”期间,主流媒体民调结果显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排位前五位的分别是:1、稳定物价,2、医疗改革,3、社会保障,4、收入分配,5、食品药品安全,皆是民生方面。之所以成为热点,就在于这些问题关乎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医之类的切身利益。

中国***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要求的服务不是口号,而是尽可能的实现利益。面对群众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急之所难,困之所盼,思之所想,乐之所愿,心之所往等等具体指向,为政者是否做到:利益诉求能够耐心听,利益实现能够用心做,利益维护能够倾心为。这就要求必须集中体现人民利益的民生问题解决的更好,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唯有如此,全面深化改革的事业才会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二、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信任

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集中关注的是社会复杂利益关系是否能够合理协调的状况以及社会各种矛盾是否可能得到妥善处理预期。公平正义是中国***人的一贯追求,没有公平正义的追求就没有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大以来,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进一步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展现了中国***领导人民积极推进公平正义的巨大决心。

党的十七大将公平正义核心价值要求进行制度性转化,为协调和维系社会利益关系提供基本准则,引导社会财富有序合理分配,全方位推进社会发展。

十八大特别强调:“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则强调:“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 首次将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提到贯穿现代化过程始终的及其高度的位置。

应当看到:我国当前处于全面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关系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型等等,还有外部世界格局的重构影响,都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即合理合理协调利益关系以及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挑战,党从全局性的高度对人民庄严承诺,我们建设的社会,是公平正义一定得到弘扬的社会,我们的行为,是对公平正义不断不断追求的实践探索,使全体人民真正实现“权利、机会、规则”的平等,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三、更好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让民族振兴保障更加可靠

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根本上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需要社会体制的载体,这个载体的完善,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共60条,与社会体制改革直接相关的内容有9条,此外在经济建设中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中的政府购买服务、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中的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中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等部署,也与社会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通观《决定》非常清晰地看出,社会体制改革总体布局:围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个中心,抓住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这个作力点;解决“科学建构社会治理体制,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这个突破口。

具体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这种安排,为民族振兴提供了更加可高的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