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浔阳遗韵 陈逸飞名画《浔阳遗韵》赏析

2018-03-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2005年4月10日,才华横溢的著名画家.艺术家陈逸飞在59岁之际告别人世,英年早逝,成为中国艺术界一大憾事.1991年,他根据白居

    2005年4月10日,才华横溢的著名画家、艺术家陈逸飞在59岁之际告别人世,英年早逝,成为中国艺术界一大憾事。1991年,他根据白居易名作《琵琶行》意境而创作的油画杰作《浔阳遗韵》在香港以135.5万港元天价拍出,创下了中国当代画家的最高市场记录,达到了陈逸飞中国旗袍系列创作的巅峰。

    品赏陈逸飞的名作《浔阳遗韵》,我的脑海中忽然涌现出这几个关键词:古典美女——油画——华夏文化——琵琶行——春江花月夜——传世佳作。

    油画《浔阳遗韵》颇得古诗《春江花月夜》的神韵,作为陈逸飞最出名的作品,《浔阳遗韵》首次向世人展开了这样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深沉的夜色中,3名年轻美貌、浓妆艳抹的江南女子,唐朝戏装一身锦绣,琵琶女子凝神拨弄琴弦;吹箫女子妩媚动人,低首静气吹响了长箫;执扇女子怀抱春梦,满蕴着温柔,微带着情愁,以一柄轻罗小扇端坐亮相,仿佛被悠扬的古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所深深吸引。

古装女子与现代面孔交相辉映。有评论家指出:《浔阳遗韵》构图奇美、用光自然,古装女子清丽动人,柔靡典雅,古韵悠悠。画作却因情韵的古雅使之新而不浮,成为传世绝品。

    古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源于《夕阳箫鼓》,又称为《浔阳箫鼓》、《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据有关史料和权威专家认定:古曲《春江花月夜》的起始曲与一直风行于赣鄱大地的赣剧、采茶戏、青阳腔等地方知名曲调十分相似,其作为楚言吴调音乐元素集大成的杰作,《春江花月夜》的结构、音乐元素、意境、情韵与九江市(古称浔阳)作为江南著名水乡的风韵融为一体。

有专家指出,曲名来源于唐代著名诗人《琵琶行》中的名句“春江花月夜”,以他满怀官场和情场失意来此任江州司马的心境,记下了他对江南古城“春江水,花朝心,月夜情”的真切感受,情愁加旅愁,跃然纸上。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作品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了真切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词语清丽优美,韵律古朴悠扬,意境深邃幽远,洗去了宫体词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回味悠长之感。

它唱出了人生的沧桑、人世的炎凉、人情的冷暖、人们心中无尽的感叹。从陈逸飞的遗作中,似可同时看到白居易名作《琵琶行》和张若虚名作《春江花月夜》的影子,而画中的古典美女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白居易于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以言事忤执政,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他在庐山东林寺之东北香炉峰山腰上建的居易草堂作隐居之用。在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白居易留下了许多足迹:浔阳江头、琵琶亭上、庐山的千峰万壑,他寄情于山水、放飞心灵,久久倾听琵琶女如泣如诉的吟唱,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写下了《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多少名句,让人耳熟能详;让陈逸飞领悟真谛,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别出心裁,以《浔阳遗韵》再现了《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的意境。

    陈逸飞曾谈起《浔阳遗韵》的成功时说道:“《浔阳遗韵》、《罂粟花》、《夜宴》这三幅画各有主题,但又彼此意会相连,像诗经里的风、雅、颂,又像交响乐的三个乐章,《浔阳遗韵》是第一乐章,它呈现了乐曲的主题……我拨开时空的差异,尽力表现古代华夏文化的遗风,衣服是古装,脸孔却是现代的,希望表达的是一种华夏文化的印象,不单只是美女图,而是文化再现。

”在他的画笔下,琵琶女是美的载体、美的化身、美的寄托、美的升华;跨越时空,传承着中华文明对美的追求、美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