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松技法 82岁刘国松 新技法缔造水墨新境

2018-03-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刘国松的水墨绘画展起名"革命·复兴",他要进行中国画思想与技巧上的革命.周雁冰/报道与82岁的台湾水墨画家刘国松见面当天,他至少安排了两个访

刘国松的水墨绘画展起名"革命·复兴",他要进行中国画思想与技巧上的革命。

周雁冰/报道

与82岁的台湾水墨画家刘国松见面当天,他至少安排了两个访谈,一个座谈会,让记者打从心里为年长的他担心。但显然这样的顾虑是多余的。眼前的刘国松精神奕奕,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更惊人的是,他仍然坚持每天创作至少八个小时。创作时间从晚上11时到上午9时,50年如一日,完全打破了早睡早起的养生法则。这样或许解释了刘国松的多产。此次展出的99件作品,大多数是刘国松去年完成的画作,大画比比皆是,让人不禁对80多岁画家的精神与冲劲佩服之至。

仿中仿西,都只是仿

刘国松水墨绘画展起名"革命·复兴",让人不禁要问,革谁的命?又为何而复兴。刘国松说,他的想法是要进行中国画思想与技巧上的革命。他说,中国画在唐朝以前,是人物画的天下,所谓18描就是18种绘画人物的技法。"山水画是从人物画的背景里脱胎而出,而有了36皴,36种表现山石肌理的技法。但是在元以后,进入明清一直到民国,中国画家就没有再发明任何的技法。"

谈到此点,刘国松将问题归咎于文人画进入画坛。读书人以及官员把画画当成是工作之余,写完奏章,批完公文,写完诗与书法,才来陶冶性情的休闲活动。"不会画就临摹古人,临不过古人,就只能一代不如一代。绘画于是变成传统,没有了新的创作、创新。"

为了打破跟随中国传统的做法,1956年从台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的刘国松,当年创立了"五月画会",发起现代艺术运动,誓为中国画带来新气象。他的做法是引入西方艺术的观念和技法,几乎是全盘西化。"我也全盘西化过,我也骂传统文人画不知创作为何物。但是,不论模仿中国或是西方,其实都是五十步笑百步,都是模仿。最终,抄袭西洋不能替代抄袭中国,我只是在抄袭西方。"

笔墨新解,海阔天空

刘国松于是给了中国画的"笔墨"新的诠释。笔是什么?对刘国松来说,画画都用笔,笔在走动之下留下的痕迹,痕迹好就是用笔好,痕迹不好就是用笔不好。同样的,点线也是痕迹。

另一方面,墨则是色彩的代名词。点、线画好了,就要用墨或颜色染。"古人用色浓,后来用色淡。一块一块的染,就形成了面的效果。墨就等于色加上面。因此笔墨是什么?用白话文来说,就是点、线、面、色彩,是所有绘画的元素。这在西画、水彩、中国画都是一样的。"

这样来解释,刘国松希望现代中国画家,不要再迷信一支笔。因为如果笔是点线,那么用别的技法做出优美的点线,也叫"用笔好"。他认为,这样将把传统画家解放出来,创造一个海阔天空的世界。

创造各种新技法

1932年生于中国安徽的刘国松,绘画以山水为主体。他深受儒、释、道哲学思想影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并通过作品表达这一思想境界。他的水墨作品包括了太空画、西藏组曲等系列。

1970年代因为美国太空船阿波罗八号拍摄的月球表面照片,刘国松开始了太空画系列,把日夜星辰带入画中。这个题材到今天他都还会触及,只是天上的太阳或月球形体清晰,下方的地球万物却从过去的清晰变得虚无缥缈,是多年不同时期技法的结合。

他的西藏组曲系列采用1960年代研发的"刘国松纸",此种纸张纸筋粗且密集。在画家以大笔横刷画面,点缀花青染色之后,再撕去纸筋,制造白色线条。线条勾勒山体轮廓,呈现白雪覆盖的视觉效果。此为刘国松的抽筋剥皮皴。他亦通过新技法如水拓法、渍墨法等,创造新的肌理、纹路与线条表现方式。

新加坡是"刘国松亚洲巡展"的第二站。第一站为台北。接下来展览将续程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举办。

●刘国松水墨绘画展"革命·复兴"/已开始,至3月1日/上午10时至傍晚6时/新加坡当代美术馆(MOCA)27A Loewen Road

"我也全盘西化过,我也骂传统文人画不知创作为何物。但是,不论模仿中国或是西方,其实都是五十步笑百步,都是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