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郛和沈亦云 沈亦云与黄郛的天津岁月(图)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沈亦云和葛敬诚等北洋女师同学在上海组织女子北伐敢死队,一时引起轰动。沪军都督陈其美在《申报》赞其“女子之身,有慷慨兴师之志;军歌齐唱,居然巾帼从戎;敌忾同仇,足使裙钗生色”。一天,沈亦云前往都督府办事,出面接待的是沪军都督府参谋部长黄郛。黄郛(1880-1936),字膺白,浙江绍兴人,与陈其美和蒋介石结为盟兄弟。
黄郛对沈亦云一见钟情,一直追到沈亦云在苏州就读的教会学校。自此情书不断,终于打动了沈家大小姐。不料,当沈亦云带着黄郛到嘉兴拜见父母时,沈父“觉其才太露”,一时踌躇。黄郛回到上海后,马上给沈父写了一封长信,详述自己的家世,并承诺:“后半世学问事业,视长者之一诺。”最终,黄郛的诚意感动了沈父。1912年10月下旬,黄与原配吴守诚离婚;同月31日,与沈亦云在上海正式结婚。而婚后,蒋介石尊敬地称沈“二嫂”,而这个“二嫂”比蒋介石还小了七岁!
“我与膺白都不喜欢上海”
《亦云回忆》称:“我们选择北京居家的目的并不想与政府生关系,当时心思甚简单,流浪生活已久,渴望要一个自由安居的家。我与膺白都不大喜欢上海。”
“我们二人,地方观念、派系观念都不重,有志于此,愿在北方社会做北方百姓。这点想法,虽然过于天真,后来我们在天津几年,差不多都做到的。”
1912年冬,黄郛偕新婚夫人沈亦云北上,同行的还有同为新婚的张群、马育英夫妇。黄郛北上的目的地为北京,却在天津住了下来。主要原因即在于沈亦云毕业于北洋女师范,天津系其旧游之地,熟悉地方情况,且有许多旧日同学。于是,他们在天津租了三间平房,张群夫妇亦与他们住在一起,等候出洋。
不久,黄郛接到陈其美的电报,提出取消出洋考察的计划。对此,黄郛不以为然,认为革命党人宜以真正学问道德报国,不在政权一时得失。为此,黄郛派张群于1913年3月初南下,到上海向陈其美转达他的意见。不料就在张群准备乘津浦铁路返津时,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宋教仁遇刺案,黄郛与张群不得不中止出洋计划,并将已经准备好的行李搬上南下的火车。
1916年袁世凯死后,政局暂时恢复平静。这年秋天,黄郛夫妇从广东肇庆回到上海后,决定迁居北方,在北京翠花胡同租了一个中型四合院住了下来。黄曾是袁世凯政府首批授予的陆军中将之一,月薪300大洋,由浙江省政府按月寄至北京。他们每天的生活内容就是骑马、打台球、逛公园,故宫旁的中央公园是黄郛每日必到之地。与黄郛夫妇有过多次接触的外交家蒋作宾日记中称:“黄氏夫妇亲爱甚得,余每呼为神仙眷属,并书其纪念。”
就在北京府院之争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黄郛和妻子沈亦云再次回到天津。虽然对天津的情况也比较熟悉,但沈亦云并没有住过租界,自称“住租界诚可痛可耻,不得已而为之,我对之都茫然”,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得不在租界内觅屋。最初,沈亦云住在同学陆幼峰任校长的天津竞存女学。因正逢暑期,陆幼峰让沈亦云先住在校内,以便从容地选择住处,但沈亦云不喜欢住在日租界内,觉得“毗邻的法租界同样闹杂”。
一日,黄郛和沈亦云前往家住河北区的朋友唐少莲家拜访时,唐建议他们选择意租界的房子。而此时因由北京逃难来的人极多,租屋极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