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山水画集 李成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及对青州当代画坛的影响和传承

2017-08-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李成(919—967年),字咸熙,又名李营丘,山东青州营丘(现青州市臧台一带)人,他是五代.宋初著名的山水画家,是我国绘画史上影响巨大的

  李成(919—967年),字咸熙,又名李营丘,山东青州营丘(现青州市臧台一带)人,他是五代、宋初著名的山水画家,是我国绘画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他开创了齐鲁画派,独创的营丘山水林画法成为后世山水画家的楷模。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把李成的画列为"神品",并称其"思清格老,古无其人"。宋徽宗时期的《宣和画谱》谓"凡称山水者,必以李成为古今第一"。

  李成祖上系李唐宗室,到李成祖父之时,李唐王朝已经覆灭多年,昔日风光无限的李氏一族家道中落,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祖父李鼎于五代时避乱举家迁居当时繁华的青州府,定居营丘。历史上,营丘在青州府的具体所在有多种说法。

近年来,国内著名考古研究专家夏名采经过大量考证,认为营丘的确切地址在今天青州市何官镇,臧台遗址就是当时营丘的核心,其周边的马兰、饮马等数十个村落留存至今的村名共同印证着当时营丘重要的地位。

  李成的父亲李瑜,曾为青州推官。李成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为书香门弟、名门望族。"儒道自业"、"博涉经史",胸富文墨,磊落有志,具有经世济邦之才。家族曾经的显赫也曾经使他胸怀远大抱负,但是父亲推官底层官员的经历以及耳濡目染官场的尔虞我诈,加之当时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他壮志难酬,不得展其才能和政治抱负,终于使他远离宦途,转而寓兴于书画,寄情山水,诗酒自娱。

  历史往往让人捉摸不定,它失去的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官员,这个位置很多人可以替代。但是,它成就的一个举世瞩目伟大画家,却无人能敌。49岁的李成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但是,丝毫不影响他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扛鼎地位。

  在五代时期,荆浩、关仝领军画坛,世称"荆关"。后梁荆浩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开始强调笔墨的作用及勾皴的使用,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当时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与荆浩同时代的关仝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

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李成的山水画,师承荆浩、关仝,继续着力描绘北方的山水,在表现技法和创作思想上有了全新的变革,像一轮灿烂的朝阳照耀北宋画坛。  

  在立意构图上,他说:"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李成《山水诀》)。在具体实践中,多取平远之势,旷阔平远为其经常表现的场景。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烟林平远之妙,始自营丘"。

其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意境深远。我们今天品读《寒林平野图》,那种意境的营造,是一种令人心颤的冲击,萧瑟隆冬旷远的平野中,长松亭立,静默无语,直立于天地之间,那是一种刚直不阿、居高自远的形态;古柏苍虬,枝干交柯,老根盘结,河道曲折,似冰冻凝固,那是一种时光凝滞、岁月蹉跎的描绘,而烟霭空蒙而至天际更使我们感受到时空的久远和无限。

  在山水画"有笔有墨"上,李成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峰,用墨精到,极致传神。强调"落笔无令太重,重则浊而不清;不可太轻,轻则燥而不润;烘梁过度则不接,辟绰繁细则失神"(李成《山水诀》)。李成充分发挥笔墨的表现功能,以爽利的笔法和微妙的墨色表现烟霭雾气中山川大地的灵秀和风雨明晦的变化。

李成作画笔势锋利,墨法精致、细微,用墨淡而富于层次,如梦雾中,宋代费枢在《钓矶立谈》中评论他这样的绘画方式为"惜墨如金"。

  在自然物象表现方式上,汲取前人强调写实和精工细笔之法。李成刻意师法于自然,经常到野外写生,多以直擦之皴法画平远寒林,能"扫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真实生动地表现出开旷和远邃,有很高的写实技巧。

李成"命笔,惟意所到,宗师造化,自创景物,皆合其妙。"但他不拘泥于他人,而是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远近明暗对比手法,自成一家。他画山石,圆润精巧,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色可掬;画寒林老树,不求怪异之态,强劲挺拔而富有生命力,对于画面的布局,造诣尤深,他的画,勾勒不多,富于层叠,意趣盎然,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

他画树木,以淡墨拖抹,作节处只下一大墨点,呼之欲出。其焦墨树木,蟹爪垂枝,平淡中现雄奇。

他画雪景,更显水墨功夫,峰岩林屋皆用淡墨,于水天连接处全用粉填,巧妙自然,清晰可辨,很好地烘托出雪后的风光。他的山水画"前人所未尝为,气韵萧洒,烟林清旷,笔势颖脱,墨法精绝,高妙入神,古今一人,真画家百世师也。"宋《宣和画谱》,元《图绘宝鉴》、《画鉴》,清《清河书画舫》等,均对李成的绘画艺术给予了很高评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首创山石"卷云皴"之法,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李成以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精妙的艺术技巧,和范宽、关仝一起被《图画见闻志》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  

  李成画迹在北宋时已经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无李论"之说。今有《读碑窠石图》(图中人物为王晓所画)、《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传世。

  值得一提的是,李成的《读碑窠石图》体现出的沧桑历史感,代表了中国山水画人文意蕴寄托的的典范。《读碑窠石图》纵126.3厘米,横104.9厘米,双幅绢本,墨笔。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图绘荒野寒林,窠石错叠,枯枝槎桠,林中昂首龟趺上驮着一块碑,碑前有主仆两人,主人骑骡,正神情专注地俯身仰首细读碑文。

仆人则拄杖站立,目顾他处,心不在焉。画中的人物正面对斑驳的石碑,深深地沉浸在对历史的缅怀之中,人世沧桑,往事如烟,气象萧疏,烟林清旷。

我们联想到李成的身世,一种沧海桑田、世事无常的沉寂萧疏之感跃然纸上,我们可以说,寓情于画,李成画作拉开了中国山水画人文情感寄托的大幕,山水画不再是山水的写实描绘,而更多的倾注一种情感的寄托。

  正因为如此,北宋的山水画成为李成的一统天下,李成的光辉笼罩着整个北宋山水画坛,纵使成名在先的"关家山水"也难望其项背,而后世声名大振的董源,因为有李成光芒的遮盖不被人所重,特别是范宽"奇能绝世"的《溪山行旅图》为世人追慕,但《圣朝名画评》做出的评语是范宽"学李成笔,虽得精妙,尚出其下。

"另据《画继》与《画绘宝鉴》记载,先是"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后来举国"惟摹李成"。全国画家皆以临李成为荣,"慕李成,遂命名",以至于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宗成"、"效成"、"希成"等,此等现象实属罕见,我们在中国美术史上只看到元代黄公望享受过"家家一峰,户户大痴"的待遇,如此等等,足可见李成山水画影响之大。

李成的门生若干,师承者众,著名画家翟院深、燕文贵、许道宁、李宗成、郭熙、王诜等皆出于李成门下。宋徽宗主持的《宣和画谱》记载,"李成一出,数子之法逐亦扫底无余,如范宽、郭熙、王诜之流……不足以窥其奥也。"可见李成的艺术成就在当时任何人皆不能与之分庭抗礼。

  毫无疑问,李成将北宋时期的山水画推向了历史的高峰。从此,中国山水画走向全面成熟。李成应当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山水画之父。

  李成画品名冠当世,人品亦刚直磊落。当时有一个权贵,得知羡慕李成之名,写了一个贴子让李成前去作画,虽生活开始窘迫,李成愤然而辞:"自古四民不相杂处,吾本儒生,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已。奈何使人羁致入戚里宾馆,研吮丹粉,而与画史冗人同列乎?此戴逵之所以碎琴也!

"那个人还不死心,婉转托别人求得李成的画作并张挂欣赏把玩,后来朋友约李成到权贵家做客,看到自己的画挂在那里,遂"作色振衣而去"。此后的效果是,"恳请者不绝于道",对于王公贵戚"驰书致币",李成"漫不省也",一种耿直磊落、傲视权贵之态跃然纸上。